青少年自尊、同伴反刍、自我妨碍的关系研究
本文关键词:青少年自尊、同伴反刍、自我妨碍的关系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青少年 自尊 同伴反刍 自我妨碍 反刍思维 友谊质量
【摘要】:研究表明,社会支持的影响有利有弊,过多的反刍式社会支持将引起抑郁、焦虑等症状。同伴是青少年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源之一。同伴反刍(Co-rumination)指个体在亲密关系中,反复谈论和探讨互动双方所面临的问题和情绪困扰,对问题细节及前因后果进行细致讨论,并集中关注消极情绪的行为。它是社会性的(不像反刍思维是暗自进行),又因集中关注于消极方面可能会导致不适应(不同于自我表露)。同伴反刍多者因社交能力被肯定其自尊水平相应提高。为维护自尊和保护自我价值,个体面临价值评价任务时是否会使用更多自我妨碍策略值得探究,以期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 研究分两部分:首先对Amanda J. Rose编制的同伴反刍量表CRQ进行修订,探索CRQ在中国的适用情况及其心理测量学特征;再探讨同伴反刍及其效标变量与自尊、自我妨碍间的关系。整个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被试来自湖南省,共1400名初、高中生,其中有效被试1166名,有668名被试得到相呼应的同伴互选结果。研究结果显示:(1)同伴反刍中文修订版信度、效度良好。经CFA将CRQ分为九维度:①讨论频率,②不干别的只讨论,③主动鼓励朋友谈论,④受朋友鼓励谈论,⑤一再重复,⑥猜测原因,⑦推测结果,⑧臆测细节,⑨关注负面情绪。CRQ与效标变量友谊质量、自我表露、反刍思维总分及各维度、抑郁、焦虑相关均显著,仅与症状性抑郁相关不显著,效标效度良好。(3)CRQ总分性别差异不显著。女生的讨论频率、不干别的只讨论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在主动鼓励朋友谈论、一再重复维度得分上显著低于男生;在友谊质量总分及冲突与背叛、亲密袒露与交谈维度、反刍思维、内化症状(抑郁和焦虑)上显著高于男生。(4)同伴反刍各维度上均有显著年级差异,事后比较表明,同伴反刍高低顺序是7、8年级1011年级。同伴反刍总分的年级主效应显著,性别差异和独生与否差异不显著。(5)自尊和自我妨碍在年级、性别上的主效应均显著。男生自尊水平显著高于女生。自尊的年级和性别交互作用显著。高中生应用自我妨碍策略均显著高于初中生,高中内部及初中内部差异不显著。性别主效应显著,女生比男生使用更多的自我妨碍策略。(6)自尊与反刍思维显著负相关。自我妨碍与反刍思维均显著正相关,与同伴反刍相关不显著。内化症状与自尊均显著负相关。同伴反刍与友谊质量、自我表露和反刍思维各维度和总分均显著正相关,与内化症状中焦虑相关显著。(7)分层回归表明,第一层年级、性别正向预测自我妨碍。第二层自尊和年级进入回归方程。第三层CRQ中推测结果因子与年级(正向预测)与自尊(负向预测)共解释自我妨碍的15.4%。第四层:症状反刍、CDI、焦虑、自我表露、CRQ中推测结果正向预测自我妨碍:反省深思、友谊质量负向预测自我妨碍策略,共解释自我妨碍行为的35.3%。
【关键词】:青少年 自尊 同伴反刍 自我妨碍 反刍思维 友谊质量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B844.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1 引言7-9
- 1.1 研究背景7-8
- 1.2 研究意义8-9
- 2 文献综述9-22
- 2.1 自我妨碍9-15
- 2.2 自尊15-17
- 2.3 同伴反刍17-21
- 2.4 以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21-22
- 3 研究构想22-23
- 3.1 研究假设22
- 3.2 研究设计22-23
- 4 研究一:同伴反刍问卷中文版的修订23-30
- 4.1 同伴反刍中文版翻译23
- 4.2 研究对象及方法23-26
- 4.3 研究结果与分析26-29
- 4.4 讨论与分析29-30
- 5 研究二:青少年自尊、同伴反刍、自我妨碍的关系30-38
- 5.1 研究对象及方法30
- 5.2 青少年自尊、同伴反当、自我妨碍的特点分析30-35
- 5.3 研究变量的关系分析35-38
- 6 分析与讨论38-43
- 6.1 青少年自尊、同伴反刍、自我妨碍的特点38-39
- 6.2 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讨论39-43
- 7 结论与建议43-44
- 7.1 研究结论43-44
- 7.2 建议44
- 8 研究突破与展望44-46
- 8.1 研究突破44
- 8.2 研究展望44-46
- 参考文献46-54
- 附录54-58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58-59
- 致谢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曲楠;;到底是谁在找朋友——我国中小学儿童同伴关系影响因素的社会学分析[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25期
2 王莲;洪凤;姚本先;;自我妨碍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3 于小溪;郭成;杨玉帅;;心理剧干预对改善儿童同伴关系的对照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1年Z1期
4 陈钢;;媒介变迁对儿童同伴关系的影响[J];中国儿童文化;2010年00期
5 于小溪;杨玉帅;;心理剧干预对改善儿童同伴关系的对照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1年13期
6 陈惠惠;刘巧兰;胡冰霜;;农村留守初中生社会支持、同伴关系与心理弹性的关系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1年16期
7 王芳;刘少英;;幼儿同伴关系发展特点及交往能力培养[J];幼儿教育;2011年07期
8 姚恩菊;赵璐;韩元亚;;初中生内隐、外显社会自我与同伴关系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1年07期
9 韦慧;;青少年的学业成绩、亲社会行为与同伴接纳、拒斥的关系[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26期
10 潘春娣;;探索“自乐、互乐、他乐”团体心理辅导之路[J];大众心理学;2004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旭珊;娄秀红;;同伴关系与大学新生适应[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研究——第八届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2 田媛;周宗奎;;童年中期儿童同伴关系与同伴乐观性的关系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张建卫;陈会昌;王秋虎;陈欣银;;中小学同伴关系与社会行为的相关研究[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4 毛晓瑞;张日f;;团体箱庭游戏改善幼儿同伴关系的有效性[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陈红;佟华;郭金兰;;高中生学习动机与自我妨碍的相关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袁冬华;李晓东;;从旁观者视角看自我妨碍策略的效用[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刘文;梁楠;;基于气质评定的幼儿同伴关系促进的实验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沈烈敏;;关于学生学业自我妨碍等策略及相关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周宗奎;赵冬梅;;童年中后期同伴关系的发展趋势及社会行为的影响:3年追踪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李小青;邹泓;蔡颖;;中学生情绪智力与人格、同伴关系质量的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 尹国强 杨晓萍;儿童是独立的自由主体[N];光明日报;2010年
2 北师大实验幼儿园 李蕊;请让我来帮助你[N];中国教育报;2006年
3 郭夏生 陆丰市东海龙潭中学;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N];汕尾日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蒋炜宁;父母应重视对孩子的心理养护[N];宁波日报;2011年
5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 赵红梅 张军玲;中小学生如何与同伴交往?[N];中国教育报;2007年
6 欧阳炜;寻个梦感受心情其实一切都很朦胧[N];深圳特区报;2006年
7 王阿敏;独生子女:集多方宠爱于一身,福兮祸兮[N];新华日报;2005年
8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高文斌;子不教,父何“过”?[N];健康报;2011年
9 林洁莹;匠心在兹:儿童社会性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6年
10 北京师范大学 肖川;学校用什么来吸引学生[N];中国教育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翟一飞;中学生锻炼自我妨碍行为及其相关心理因素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刘少英;学前幼儿同伴关系发展追踪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张玲玲;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发展与家庭、同伴因素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赵冬梅;童年中后期同伴交往的发展与心理适应:3年追踪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王荣;儿童社会关系概念化的特点及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王丽艳;云南省澜沧县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性伴网络及吸毒同伴网络特征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0年
7 刘文;3~9岁儿童气质发展及其与个性相关因素关系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8 张建端;《12~36月龄幼儿情绪社会性评估量表》修订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9 胡寒春;青少年核心心理弹性的结构及其特征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10 徐夫真;青少年早期抑郁的发展及其与家庭、同伴和个体因素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红峰;青少年自尊、同伴反刍、自我妨碍的关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2 侯爱民;关于同伴关系对儿童的影响及相关教育对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3 龚玲;未成年人犯罪与人格特质、家庭教养方式以及同伴关系的相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牛竹青;高职新生同伴关系对学校适应的影响及其干预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5 史海松;小学生自我概念与同伴关系的干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刘娟;同伴关系不利、儿童的自我概念与同伴信念和攻击行为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龙红芝;幼儿同伴关系干预的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毕珊娜;4-6岁幼儿父母教养方式、同伴关系与合作行为的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9 覃玉宇;童年中期儿童的攻击行为对同伴关系的影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10 沐炜;系统家庭治疗技术改善小学生同伴关系的应用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6318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631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