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教育技术实践本身:一种现象学解读
本文关键词:回到教育技术实践本身:一种现象学解读
【摘要】:"回到教育技术实践本身"是现象学研究教育技术实践的方法论原则,它不仅可以恢复教育技术实践本应有的复杂性、丰富性和生命性,而且可以明见教育技术实践的本质,避免教育技术实践与理论的分殊与对峙。借助"普遍悬置"、"加括号"等现象学的基本方法,将一切先入之见或前提假设都"存而不论"或"中止判断",进而对教育技术实践的体验进行反思和描述,揭示教育技术实践所蕴涵的意义,是"回到教育技术实践本身"的实现途径。同时,"回到教育技术实践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限度与困境。
【作者单位】: 南京邮电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国家图书馆缩微文献部;
【关键词】: 教育技术实践 现象学 前概念的 意义
【基金】:2009年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信息技术异化问题研究”(项目编号:09SJD880051) 2011年南邮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批判与超越:教育信息技术价值重构”(项目编号:NYS211010)
【分类号】:G40-057
【正文快照】: 教育技术哲学以教育技术的本体论研究、价值论研究与实践论研究为主要内容。[1]就我国现状而言,许多学者开始对教育技术的本体论和价值论进行深入思考。比较有代表的如《教育技术的存在刍议》[2]、《教育技术存在之解析》[3]、《教育中的技术价值论研究过程与方法》[4]、《教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郑旭东,孟红娟;走向教育技术的哲学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5年03期
2 吴增定;意义与意向性──胡塞尔的意义学说研究[J];哲学研究;1999年04期
3 祝智庭;王佑镁;顾小清;;教育技术的实践场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1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力永;马克思与海德格尔批判形而上学的根本差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2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3 李霞;论儒道生命观的理性精神及其历史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4 孟彦文;语言从存在论向伦理学的转换[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5 王列生;主体缺席的概念晚餐——关于当代文学批评失态的一种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6 方军;海德格尔的真理观——兼谈一种思维方式的革命[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7 徐振轩,徐叶;海德格尔视野里的现代技术与人类命运[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8 潘德荣;诠释学:从主客体间性到主体间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9 陈立新;阐扬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的基本视点[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10 乔东义;李泽厚实践论美学的问题与反思[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军;;网络和家乡——网络时代的存在论浅析[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下册)[C];2002年
2 朱军;;让纪录道说——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的语言本体论观照[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3 吴虹;;技术创新的社会政治引领与控制问题研究[A];“青年科学家创新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课题研究论文集[C];2006年
4 秦健;;对克隆技术的异议及传统伦理应有的宽容性[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盛国荣;;论技术的社会活动过程性[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6 李旭;;和谐中的自由——从《中庸》和《乐记》引发的政治哲学思考[A];全国社会科学院系统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第十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陈强;梁瑞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 深化学科教学改革[A];全国光学、光电和电子类专业教学经验交流、研讨会专集[C];2002年
8 仲哲明;;现代教育技术与对外汉语教学的改革[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9 杨晓辉;;从教育技术的发展看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仲哲明;;现代教育技术与对外汉语教学的改革[A];第六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海峰;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2 刘永红;诗筑的远离[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3 罗清旭;批判性思维理论及其测评技术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4 刘惊铎;道德体验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5 费多益;论科学的合理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6 于文秀;“文化研究”思潮中的反权力话语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7 余颖;城市结构化理论及其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02年
8 付长珍;宋代理学境界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9 陈,
本文编号:8646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8646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