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生管理论文 >

“三生教育”中的德育实践体系构建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2 21:00

  本文关键词:“三生教育”中的德育实践体系构建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三生教育 德育 实践体系


【摘要】:20世纪末,素质教育在我国得以全面推行,教育界进入一个大变革时代,德育领域随之展开了相应探索、改革。但是,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中国人精神世界出现的种种危机,使人们认识到:德育工作依然面临一个难以解决的症结——德育实效性差。多年来,围绕德育实效问题,从中央到地方,从理论研究者到实际工作者,都做了种种有意义的探索。进入新世纪,,在继续推进德育改革的过程中,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概念引起中国德育界的重视。苦苦奋斗而实效性差的学校德育,终于找到了问题所在,这就是长时期以来德育工作中“三生教育”的缺失。 “三生教育”是一种新的德育理念。但“三生教育”若要发挥其德育功能、增强德育实效性,必须将“三生教育”寓于实践中。本文首先阐述了从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到马克思的德育实践理论历史脉络,提出德育实践是实现“三生教育”的目的和手段;然后分析了“三生教育”的回归历程及“三生教育”中德育实践的现状,指出构建“三生教育”德育实践体系意义重大;而“三生教育”德育实践并非是指某一具体的实践活动,而是指包含实践内容、实践途径、实践方法、实践评估等在内的有机整体,即一个完整的体系。我们必须把德育实践作为“三生教育”中的一个系统工程,构建全员参与、全方位、全过程的,将实践内容、途径、方法等有机结合的“三生教育”德育实践体系。 德育实践是教育者根据一定阶级和社会的要求,遵循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规律,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以走向社会、服务社会为出发点,在受教育者积极参与的互动中,发展和巩固其良好品德的活动过程。德育实践既是新时期我国教育路线的具体体现,又是“三生教育”的必然要求,更是高校德育的一种有效实现方式。它可以让我们从根本上重新认识和审视大学生的生命、生存和生活状态,反思现代德育中“三生教育”价值凸现与“三生教育”缺失并存的矛盾。努力探寻和构建为实现“三生教育”目标的德育实践体系,是促进“三生教育”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切实提高学校德育效果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三生教育 德育 实践体系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4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19
  • 1.1 研究背景10-11
  • 1.2 “三生教育”的概念及其界定11-13
  • 1.3 文献综述13-17
  • 1.3.1 国外研究动态13-14
  • 1.3.2 国内研究动态14-17
  • 1.4 选题的研究意义17
  • 1.5 研究方法与内容17-19
  • 1.5.1 研究方法17-18
  • 1.5.2 研究内容18-19
  • 第2章 德育实践与“三生教育”概述19-27
  • 2.1 德育实践理论的历史脉络19-21
  • 2.1.1 亚里士多德的德育实践理论19-20
  • 2.1.2 康德对德育实践的理解20
  • 2.1.3 黑格尔对德育实践的逻辑表述20-21
  • 2.1.4 费尔巴哈对德育实践的理解21
  • 2.2 马克思主义德育实践观21-24
  • 2.2.1 马克思主义德育实践强调人的主体性22
  • 2.2.2 马克思主义德育实践强调活动的自觉能动性22-23
  • 2.2.3 马克思主义德育实践强调实践活动的矛盾性23
  • 2.2.4 马克思主义德育实践强调实践的社会历史性23-24
  • 2.2.5 马克思主义德育实践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科学性24
  • 2.3 德育实践在“三生教育”中的地位24-27
  • 2.3.1 德育实践是实现“三生教育”的手段24-25
  • 2.3.2 德育实践是实现“三生教育”的目的25-27
  • 第3章 “三生教育”中德育实践的历史与现状27-33
  • 3.1 “三生教育”的历史回顾27-29
  • 3.1.1 “三生教育”在德育中的缺失27
  • 3.1.2 “三生教育”渐进人们的视野27-28
  • 3.1.3 “三生教育”的提出与实施28-29
  • 3.2 “三生教育”中德育实践的现状29-31
  • 3.2.1 德育实践在“三生教育”中的忽略29-30
  • 3.2.2 德育实践忽略所面临的可能危险30-31
  • 3.3 “三生教育”中德育实践的理性回归31-33
  • 第4章 “三生教育”德育实践体系的构建33-46
  • 4.1 德育实践是“三生教育”中的一个系统工程33
  • 4.2 “三生教育”德育实践内容的构建33-36
  • 4.2.1 突出政治教育实践34
  • 4.2.2 重视思想教育实践34-35
  • 4.2.3 加强道德教育实践35
  • 4.2.4 凸显心理健康教育实践35-36
  • 4.3 “三生教育”德育实践途径的构建36-42
  • 4.3.1 社会共同体建设36-40
  • 4.3.2 教学共同体建设40-42
  • 4.4 “三生教育”德育实践方法的构建42-46
  • 4.4.1 阐释说明法42-43
  • 4.4.2 交往对话法43-44
  • 4.4.3 角色体验法44
  • 4.4.4 审美渗透法44-46
  • 第5章 “三生教育”德育实践体系的评估46-51
  • 5.1 “三生教育”德育实践评估的意义和作用46-47
  • 5.1.1 有利于提高对“三生教育”德育实践工作的认识,促进“三生教育” 的规范化、科学化46-47
  • 5.1.2 有利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三生教育”德育实践工作的指导、监督和管理47
  • 5.1.3 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47
  • 5.2 “三生教育”德育实践评估的指导思想和原则47-49
  • 5.3 “三生教育”德育实践评估的内容49-51
  • 5.3.1 体制建设的评估49
  • 5.3.2 教育对象的评估49
  • 5.3.3 队伍建设的评估49-50
  • 5.3.4 实施过程的评估50
  • 5.3.5 实施条件的评估50-51
  • 结论51-53
  • 参考文献53-56
  • 致谢5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彩虹;张立显;;论邓小平德育思想对新时期高校德育实践的意义[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S1期

2 张毅萍;周家荣;;论“三生教育”对人的存在与发展的意义[J];继续教育研究;2009年10期

3 王福霞;;我国高校德育系统研究述评[J];江苏高教;2006年02期

4 贺良林;;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调查及对策——红河学院网络道德教育调查报告[J];教书育人;2008年09期

5 黄传球;;德育内容体系结构及其优化新论[J];教书育人;2009年03期

6 何银安;;大学德育实践教学初探[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年11期

7 汪火根;;中国社会共同体的演变与重构:以民间组织为视角[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8 戚万学;道德教育的实践目的论[J];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9 冯建军;道德教育该如何"加强"?[J];上海教育科研;2005年01期

10 王颖;关于高校德育实践的思考[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5年01期



本文编号:9028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9028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c02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