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生管理论文 >

中学生亲社会行为倾向与社会适应性关系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4 17:33

  本文关键词:中学生亲社会行为倾向与社会适应性关系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中学生 亲社会行为倾向 社会适应性


【摘要】:国内外对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的历史,诸多学者对其概念、理论、影响因素等问题做了一些研究,也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并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主要包括帮助、分享、合作、谦让等社会性行为。近年来,随着品德教育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也成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亲社会行为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方面,既有利于个体的自我发展,也有利于维护和建设良好的社会秩序。社会适应性也叫社会适应能力,是个体在与现存生活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与外界环境达到平衡的过程。中学阶段是青少年个体社会化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他们由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重要过渡期。因此,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对中学生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以及生存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对中学生身体、心理的和谐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往对亲社会行为和社会适应性的研究都取得了很多的成果,但是对二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却很少,因此,本研究试图通过探讨亲社会行为和社会适应性之间的关系,期望对培养中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和社会适应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从城市和农村的普通中学共选取620名中学生,对他们进行了亲社会行为倾向和社会适应性的调查。研究工具为《中学生亲社会行为倾向量表》(PTM)、《中学生社会适应性量表》(SAS—SSS)。通过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论如下: 1.中学生亲社会行为倾向在性别上女生显著高于男生;在年级上,高中生要显著高于初中生,中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倾向的总趋势是从初一年级到高一年级呈上升趋势,之后发展较为平稳;在家庭来源上,农村的中学生要显著高于城市的中学生;在独生子女与否上,非独生子女要显著高于独生子女。 2.中学生社会适应性在性别上男生显著高于女生;在年级上,高中生要显著高于初中生,中学生社会适应性的总趋势是从初一年级到高一年级呈上升趋势,之后发展较为平稳,但是到高三年级略微有所下降;在家庭来源上,城市的中学生要显著高于农村的中学生;在独生子女与否上,非独生子女要显著的高于独生子女。 3.中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倾向与社会适应性呈显著的正相关,且与社会适应性的各个维度也呈显著正相关。 4.中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对亲社会行为倾向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关键词】:中学生 亲社会行为倾向 社会适应性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B844.2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9
  • 引言9-11
  • 1 文献综述及问题提出11-23
  • 1.1 亲社会行为11-16
  • 1.1.1 亲社会行为的概念11-12
  • 1.1.2 亲社会行为的理论研究12-14
  • 1.1.3 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14-16
  • 1.2 社会适应性16-20
  • 1.2.1 社会适应性的概念16-18
  • 1.2.2 社会适应性的影响因素18-20
  • 1.2.3 社会适应性的理论结构20
  • 1.3 亲社会行为与社会适应性关系的研究20-22
  • 1.4 问题提出22-23
  • 1.4.1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22
  • 1.4.2 研究假设22-23
  • 2 研究方法23-25
  • 2.1 研究对象23
  • 2.2 研究工具23-24
  • 2.3 施测程序与数据处理24-25
  • 2.3.1 施测程序24-25
  • 2.3.2 数据处理25
  • 3 研究结果25-35
  • 3.1 中学生亲社会行为倾向的总体状况和差异检验25-29
  • 3.1.1 中学生亲社会行为倾向的总体状况25
  • 3.1.2 中学生亲社会行为倾向的性别、年级、家庭来源、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异检验25-29
  • 3.2 中学生社会适应性的总体状况和差异检验29-33
  • 3.2.1 中学生社会适应性的总体状况29-30
  • 3.2.2 中学生社会适应性的性别、年级、家庭来源、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异检验30-33
  • 3.3 中学生亲社会行为倾向与社会适应性的相关分析33-34
  • 3.4 中学生社会适应性与亲社会行为倾向的回归分析34-35
  • 4 分析与讨论35-41
  • 4.1 中学生亲社会行为倾向的差异分析35-37
  • 4.2 中学生社会适应性的差异分析37-38
  • 4.3 中学生亲社会行为倾向与社会适应性的关系分析38-41
  • 5 结论与建议41-47
  • 5.1 研究结论41-42
  • 5.2 研究的不足及展望42-43
  • 5.2.1 研究的不足42-43
  • 5.2.2 研究展望43
  • 5.3 教育建议43-47
  • 参考文献47-50
  • 附录50-54
  • 致谢5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寇_g,唐玲玲;心境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2 丁桂凤;赵国祥;;中学生的适应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8年02期

3 陈建文,王滔;关于社会适应的心理机制、结构与功能[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年04期

4 王雁飞,朱瑜;利他主义行为发展的理论研究述评[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5 聂衍刚;郑雪;万华;丁莉;;社会适应行为的结构与理论模型[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6 李玉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丧失的心理学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2年13期

7 丁芳;儿童的道德判断、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8 贾晓波;心理适应的本质与机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9 李幼穗;儿童亲社会行为及其培养[J];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10 李丹,夏飞羚;儿童心目中的友好行为及其年龄发展趋[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聂衍刚;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志强;初中生亲社会行为动机现状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2 程,

本文编号:9719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9719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559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