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德性与教育——卢梭《论科学与艺术》第二部分评注
本文关键词:知识、德性与教育——卢梭《论科学与艺术》第二部分评注
【摘要】:在《论科学与艺术》一书的第二部分,卢梭通过引用古代寓言告诫常人不要碰触科学之火,否则会引火烧人。卢梭认为,只有少数天才才有能力触碰科学之火。进而,他认为科学与艺术的大众化会造成四种恶果,包括无可弥补的时间损失、奢侈享受、勇敢品质的丧失和教育品质的丧失,除此之外,还包括对德性教育的败坏。在卢梭看来,真正的德性教育是自然的而不是科学的。为了避免科学与艺术对德性的腐蚀,卢梭呼吁知识人和常人要安守本分。这样的呼吁显现着卢梭的两种教育观和两种教师身份。
【作者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关键词】: 知识 德性 科学与艺术 大众化 教育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6年度国家青年基金课题《古希腊公民教育思想史论》(课题批准号:CEA06006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G40-05
【正文快照】: 1749年的一个夏天,卢梭步行去探望被囚禁在范塞纳监狱的狄德罗,休憩时翻阅随身携带的一份《法兰西信使报》,偶然看到了第戎学院的征文题目: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净化德性?这让卢梭激动万分,不能自已,促使他完成了他的第一部作品《论科学与艺术》。这部作品是卢梭的成名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章礼福,李卫东;“法治”、“人治”、“德治”辨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2 张启树,陈修梅;博尔诺夫非连续性教育思想及其启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3 余凯;当代哲学背景中的大学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10期
4 刘宝存;何谓大学——西方大学概念透视[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4期
5 冯建军;生命发展的非连续性及其教育——兼论博尔诺夫的非连续性教育思想[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11期
6 眭依凡;大学庸俗化批判[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3期
7 王雪峰,高畅;论孔子教育思想的主体性精神[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4期
8 薛晓阳;教育的超越本质及其自由教育的理想[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3期
9 张天宝;试论教育对话及其基本特征[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3期
10 张翼星;;试论当今大学的通识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万力维;;教育中,究竟是什么在妨碍创造[A];庆祝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20周年大会暨2003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3年
2 唐滢;;素质教育视野中的高考改革——兼论高考内容改革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素质立意的演进[A];庆祝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20周年大会暨2003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3年
3 关仲和;柴鸿斌;杨兴林;;试论高等学校的以学生为本[A];科学发展观和中国高等教育——2005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汇编[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玉兴;社会群体沟通平衡问题学理资源探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2 郅庭瑾;为何而教[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3 王春燕;中国学前课程百年发展、变革的历史与思考[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4 周建平;追寻教学道德[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5 高伟;生存论教育哲学发凡[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6 崔景贵;解读心理教育:多学科的视野[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7 唐汉卫;生活:道德教育的基础[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叶信治;提高大学课程实践自觉性的哲学探讨[D];厦门大学;2003年
9 彭虹斌;课程组织研究——从内容到经验的转化[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曹树真;“引导”中“生成”[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超良;类精神:当代教育的应然追求[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张朝云;高中物理课堂四段教学模式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3 朱利霞;我国中小学教学方法的反思与重建[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4 何鹏翔;卢梭社会契约论的逻辑构架和历史影响[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5 王孝伟;人才视野中的科学技术[D];安徽师范大学;2002年
6 何晓霞;卢梭的浪漫主义[D];湘潭大学;2002年
7 林松访;中小学创新型教师及其成长若干问题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8 李民强;重建中学生写作动机系统[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9 何雪莲;大学理想:追求完善人格[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10 张君辉;当代中国大学精神论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长伟;乔资萍;;知识、德性与教育——卢梭《论科学与艺术》第二部分评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25期
2 张艳红;;化道德为德性的路径探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3 骆婷;;完善人格的建塑——麦金太尔人格教育理论微探[J];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04期
4 田红磊;;论教师道德权威[J];江苏教育研究;2010年19期
5 程晓莲;德性教育简论[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6 胡绪阳;;德性人生:教育的生命视点[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年02期
7 张新平;;论校长德性[J];中小学管理;2007年07期
8 郭建华;传统与现代:重塑教育的灵魂[J];唐都学刊;2003年04期
9 翟楠;;知识与知识观及其演变的教育意涵[J];教育学报;2008年01期
10 傅淳华;陈伟邦;;基于公民道德教育的学校制度变革刍议[J];教育学术月刊;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小岩;校园高速公路上的知识精灵[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2 柳海民 李伟言;析知识、能力、素质[N];中国教育报;2002年
3 全国政协常委 金开诚;读书与知识的使用[N];中国教育报;2002年
4 朱效成;知识是创新的基础 方法是能力的桥梁[N];中国妇女报;2001年
5 江苏省通州市农业综合技术学校 吴铁峰;创新教育基于对知识的合理疏导[N];江苏经济报;2001年
6 高钟庭 田学斌;学校的产品是知识 学生的产品是素质[N];山西发展导报;2000年
7 ;巧用时间长知识[N];科技日报;2002年
8 刘海明 阳 蓉;“过剩知识”妨碍创新?[N];人民法院报;2002年
9 大学教师 周云;心理教育不能有违德性[N];东莞日报;2010年
10 ;教育的使命[N];解放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赵健;学习共同体[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李世宏;知识,传承与教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赵荷花;学习的教学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4 郑春光;博弈、知识与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刘会贵;基础教育名师职业幸福的文化场域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莉;道德教育中的过程性理念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2 彭阳红;知识的个性化与教育学教学[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齐慧甫;占有与存在[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4 李军;基于后现代语境的师生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龙艳红;虚拟学习社区中教学行为的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6 谢旭;一位教育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活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于洪燕;中西传统“道德”概念的历史演变及其现代教育意义[D];西南大学;2006年
8 刘璐;《周易》阴阳说及其课程改革意义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9 刘新民;课堂教学育人资源开发的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孟繁胜;国际视野下教师人性及其发展初探[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9829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982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