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地区青少年生死教育经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1 20:54
在当今时代,经济发展迅速,文化冲突不断,处在人生重要时期的青少年面临着各种挑战,加之我国青少年生死教育缺失,许多青少年并不清楚生命的意义与死亡意味着什么,青少年漠视生命、挥霍青春、责任意识淡漠的现象时有发生。我国学界对于青少年生死教育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内容具有一定局限性。日本、韩国、香港及台湾地区生死教育起步较早,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已日渐成熟并取得了良好效果。我国与日本、韩国、香港及台湾等地区地缘相近,在文化、思想等方面存在一定相通之处。因此,系统研究东亚地区青少年生死教育经验对于我国青少年生死教育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本文首先厘清了东亚地区青少年生死教育的共性经验,从教育推进、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描述。其中,政府支持、学校积极开展和学界研讨为青少年生死教育推进提供支持;教育内容以珍爱生命为主旨,“以生观生”作为取向;采取渗入已有课程、强化生死体验和实施自我教育三种教育方式。而后,对于日本、韩国、港台和内地的青少年生死教育特色经验进行梳理。日本采用具有本土特色的生命观教育,注重教育的层次性并建立了“三位一体”的教育链条。韩国将礼仪教育融入生死教育中,并充分发挥了教会的作用。我国港台地区开展了具有校本特色的生死教育,并通过开设专门课程、积极发挥社会团体作用和加强师资培育来提升生死教育。我国内地,政府对于生死教育指导作用尤为突出,以整体主义为价值取向是我国区别于西方国家的根本特征。最后,结合我国青少年生死教育现状,为青少年生死教育工作进一步开展提出了建议:第一,坚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进一步推进青少年生死教育工作;第二,积极构建“三位一体”教育链条,加强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的联结;第三,因地制宜开展生死教育,包括充分发掘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死智慧、结合本地本校的特色,强化生死实践教育;第四,加强专业人才储备和教师队伍进修,努力提升我国青少年生死教育师资水平。
【学位单位】:华北电力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G41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概念界定
1.1.1 生死教育
1.1.2 青少年
1.2 研究背景
1.2.1 开展青少年生死教育意义重大
1.2.2 我国青少年漠视生命现象屡屡出现
1.2.3 我国青少年生死教育及研究有待深化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综述
1.4.1 国内生死教育研究现状
1.4.2 国外生死教育研究现状
1.4.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比较研究法
1.5.3 调查研究法
1.6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东亚地区青少年生死教育共性经验
2.1 教育施行
2.1.1 政府多方重视
2.1.2 学校为主要阵地
2.1.3 开展教育研讨
2.2 教育内容
2.2.1 以珍爱生命为主旨
2.2.2 以“以生观生”为取向
2.3 教育方式
2.3.1 融入原有课程
2.3.2 强化体验教育
2.3.3 实施自我教育
第3章 东亚地区青少年生死教育特色经验
3.1 日本的特色经验
3.1.1 与本土传统文化相融合
3.1.2 教育目标和内容注重层次性
3.1.3 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教育链条
3.2 韩国的特色经验
3.2.1 推行手段因地制宜
3.2.2 融入礼仪教育
3.3 港台地区的特色经验
3.3.1 教育内容因校制宜
3.3.2 开设专门课程
3.3.3 社会团体共同发挥作用
3.3.4 广泛重视师资培育
3.4 中国内地的特色经验
3.4.1 政府指导作用突出
3.4.2 以整体主义为价值取向
第4章 东亚地区青少年生死教育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4.1 坚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4.1.1 完善制度规定
4.1.2 优化教材体系
4.1.3 推动教育研究
4.1.4 强化教育合作
4.2 积极构建“三位一体”教育链条
4.2.1 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
4.2.2 以家庭教育为重要依托
4.2.3 以社会教育为补充
4.3 因地制宜开展生死教育
4.3.1 依托优秀民族传统文化
4.3.2 因地因校开展特色教育
4.4 努力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4.4.1 做好生死教育人才储备
4.4.2 规范师资队伍进修培训
4.4.3 着力强化生死实践教育
结语
参考文献
附件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37107
【学位单位】:华北电力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G41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概念界定
1.1.1 生死教育
1.1.2 青少年
1.2 研究背景
1.2.1 开展青少年生死教育意义重大
1.2.2 我国青少年漠视生命现象屡屡出现
1.2.3 我国青少年生死教育及研究有待深化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综述
1.4.1 国内生死教育研究现状
1.4.2 国外生死教育研究现状
1.4.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比较研究法
1.5.3 调查研究法
1.6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东亚地区青少年生死教育共性经验
2.1 教育施行
2.1.1 政府多方重视
2.1.2 学校为主要阵地
2.1.3 开展教育研讨
2.2 教育内容
2.2.1 以珍爱生命为主旨
2.2.2 以“以生观生”为取向
2.3 教育方式
2.3.1 融入原有课程
2.3.2 强化体验教育
2.3.3 实施自我教育
第3章 东亚地区青少年生死教育特色经验
3.1 日本的特色经验
3.1.1 与本土传统文化相融合
3.1.2 教育目标和内容注重层次性
3.1.3 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教育链条
3.2 韩国的特色经验
3.2.1 推行手段因地制宜
3.2.2 融入礼仪教育
3.3 港台地区的特色经验
3.3.1 教育内容因校制宜
3.3.2 开设专门课程
3.3.3 社会团体共同发挥作用
3.3.4 广泛重视师资培育
3.4 中国内地的特色经验
3.4.1 政府指导作用突出
3.4.2 以整体主义为价值取向
第4章 东亚地区青少年生死教育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4.1 坚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4.1.1 完善制度规定
4.1.2 优化教材体系
4.1.3 推动教育研究
4.1.4 强化教育合作
4.2 积极构建“三位一体”教育链条
4.2.1 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
4.2.2 以家庭教育为重要依托
4.2.3 以社会教育为补充
4.3 因地制宜开展生死教育
4.3.1 依托优秀民族传统文化
4.3.2 因地因校开展特色教育
4.4 努力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4.4.1 做好生死教育人才储备
4.4.2 规范师资队伍进修培训
4.4.3 着力强化生死实践教育
结语
参考文献
附件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定功;;德国中小学生命教育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5年08期
2 张慧兰;王丹;罗羽;;国内外死亡教育发展的分析与思考[J];护理学报;2015年11期
3 陈思;;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分化及综合化模式建构[J];青年探索;2013年06期
4 李亚;昝启均;李亢;;湖北省某医学院校生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医学与社会;2013年11期
5 虞花荣;;日本生命教育探析[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05期
6 李焱林;;香港生命教育的推行[J];江西教育;2013年Z4期
7 虞花荣;;论日本生命教育的三个层次[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8 刘娟;阳丹;;浅析“向死而生”的死亡课程——基于存在主义死亡教育视角[J];中国校外教育;2013年19期
9 虞花荣;;日本生命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贵州社会科学;2013年07期
10 林逢春;陈晓雁;谭洁英;;西方国家生命教育的现状、特点及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2012年09期
本文编号:28371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xiaoguanli/2837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