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主体间性的教育学教材反思与建构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2 09:40
教育学自引进之日起就一直饱受诟病,作为教育学理论主要表现形式和最广泛的传播途径,教育学教材也长期受到批评。尽管教育学者们在教育学理论探讨和教材建设上孜孜以求,但结果并不尽如人意。教育学教材一直处于“困境”之中,它极为需要一种科学理论加以指导,而主体间性哲学理论应该可以发挥这种指导作用。本文中的教育学教材是指作为一门基础课程或教学科目的教育学的知识和技能系统。主体间性是指主体与主体之间在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积极的交往行为,达到相互理解、相互融合、形成共识,并在共识的基础上表现出行为一致性的关系特征。基于主体间性的教育学教材反思与建构研究,一方面有利于促进教育学的学科发展,充实“元教育学”的研究内容;另一方面有利于改善“教师厌教,学生厌学”教育学的局面,有利于充分发挥教育理论在师范院校的引领作用,提高教师教育质量。从阐释主体间性理论入手,综合运用了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和调查研究法,在对近现代国外教育学教材进行主体间性考察和现当代我国教育学教材进行主体间性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主体间性的教育学教材建构的基本设想。论文首先从教育学学科发展的需要、教育学教材问题的解决、教育学教材形成过程中多极主体的存在以及近年来我国教育学教材的研究趋势等方面,分析了主体间性作为教育学教材建构的理论视角“何以可能”的问题;从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两方面,分析了主体间性作为教育学教材建构的理论视角“如何可能”的问题。从框架结构和核心内容两个方面,分别与捷克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等近现代国外6本有影响的教育学教材文本展开了对话,考察了其中的“个性与共性并存”和“理论与实践理念并重”的主体间性特征,分析了它们在价值取向、内容选择和解释范式等方面对我国教育学教材建构的启示。在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学教材发展基本历程的基础上,对我国教育学教材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从总体认识、章节安排、主题内容、基本概念、案例设置和练习设置等方面,对顾明远和黄济主编的《教育学》等10本有代表性的教育学教材进行了文本分析。概括了我国教育学教材建设已经取得的巨大成绩:教育学教材知识体系已初步形成,并不断发展和创新,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同时指出了我国现当代教育学教材仍普遍存在的主体间性问题:理论主体与实践主体之间的关系问题,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之间的关系问题,各个文本主体之间的关系问题,教育学学科主体与其他学科主体之间的关系问题。围绕着“对话”、“交往实践”以及“沟通与理解”等主体间性理论的核心内涵,提出了基于主体间性的教育学教材建构的基本设想:第一,确立了“理论主体与实践主体并重”、“个人主体与群体主体并存”、“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共在”等基于主体间性的教育学教材建构的理想目标。第二,提出了“以人为本”、“交流与反思结合”、“借鉴与创新结合”、“继承与发展结合”等基于主体间性的教育学教材建构的基本原则。第三,对基于主体间性的教育学教材建构的合理化进行了方法论层面上的思考,提出了要通过“对话”在研究对象、逻辑起点、研究方法和学科属性等教育学的基本问题上达成“共识”;要通过“交往实践”构建至少包括理论性、实践性、针对性和创新性在内的教育学教材评价指标体系;要通过“沟通与理解”改善教育学教材建构过程中的主体间关系,力求理论主体与实践主体沟通,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并重,在“共性”基础上追求“个性”,在“独立性”基础上吸取营养,等等。第四,构建了基于主体间性的教育学教材的形成机制:国家主体制定教育学教材建设规划;遴选教育学教材编写、编辑和出版主体;规范教育学教材的编写和出版程序;搜集各极主体反馈意见,创新、修订再版教育学教材。
【学位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G40-4;G652.3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 教育学的困境
(二) “我”的困惑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 主体间性研究综述
(二) 教育学教材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
(一) 文献分析法
(二) 比较研究法
(三) 调查研究法
五、研究内容
(一) 主体间性:教育学教材建构的理论视角
(二) 近现代国外教育学教材的主体间性考察
(三) 现当代我国教育学教材的主体间性反思
(四) 基于主体间性的教育学教材建构的基本设想
第一章 主体间性:教育学教材建构的理论视角
一、主体间性与教育学教材建构相关概念释义
(一) 主体、主体性与主体间性
(二) 教育学与教育学教材
二、主体间性哲学的凸现
(一) 主体间性是现当代哲学发展的主要趋势
(二) 主体间性是人的本真存在方式
三、主体间性的教育学意蕴
(一) 主体教育的价值追求
(二) 教育研究的思维范式
(三) 师生关系建构的哲学基础
(四) 教育管理的基本理念
四、基于主体间性的教育学教材建构的言说语境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交往实践理论
(二) 主体间性何以可能作为教育学教材建构的理论视角
(三) 主体间性如何可能作为教育学教材建构的理论视角
第二章 近现代国外教育学教材的主体间性考察
一、与近现代国外几本有影响的教育学教材文本的对话
(一) 对话[捷]夸美纽斯著《大教学论》
(二) 对话[德]赫尔巴特著《普通教育学》
(三) 对话[苏]凯洛夫总主编《教育学》
(四) 对话[美]A.C.奥恩斯坦著《美国教育学基础》
(五) 对话[日]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编《现代教育学基础》
(六) 对话[俄]克拉耶夫斯基著《教育学原理》
二、近现代国外教育学教材的主体间性特征
(一) 个性与共性并存
(二)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理念并重
三、近现代国外教育学教材主体间性特征的启示
(一) 对编写教育学教材的价值取向的启示
(二) 对编写教育学教材的内容选择的启示
(三) 对编写教育学教材的解释范式的启示
第三章 现当代我国教育学教材的主体间性反思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学教材发展的基本历程
(一) 复归与恢复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
(二) 探索与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
(三) 改进与创新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
二、现当代我国教育学教材的现状调查分析
(一) 近年来部分师范院校教育学教材使用现状
(二) 当前部分师范院校师生对现行教育学教材的态度
三、现当代我国几本有代表性的教育学教材分析
(一) 10本教育学教材样本的总体分析
(二) 10本教育学教材样本的对比分析
四、现当代我国教育学教材的主体间性问题
(一) 理论主体与实践主体之间的关系问题
(二) 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之间的关系问题
(三) 多个文本主体之间的关系问题
(四) 教育学学科主体与其他学科主体之间的关系问题
第四章 基于主体间性的教育学教材建构的基本设想
一、基于主体间性的教育学教材建构的理想目标
(一) 理论主体与实践主体并重
(二) 个人主体与群体主体并存
(三) 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共在
二、基于主体间性的教育学教材建构的基本原则
(一) 以人为本原则
(二) 交流与反思结合原则
(三) 借鉴与创新结合原则
(四) 继承与发展结合原则
三、基于主体间性的教育学教材建构的合理化思路
(一) 对话:在教育学基本问题上达成“共识”
(二) 交往实践:构建教育学教材评价指标体系
(三) 沟通与理解:改善教育学教材建构过程中的主体间关系
四、基于主体间性的教育学教材的形成机制
(一) 国家主体制定教育学教材建设规划
(二) 遴选教育学教材编写、编辑和出版主体
(三) 规范教育学教材的编写和出版程序
(四) 搜集各极主体反馈意见,创新、修订再版教育学教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本文编号:2851427
【学位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G40-4;G652.3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 教育学的困境
(二) “我”的困惑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 主体间性研究综述
(二) 教育学教材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
(一) 文献分析法
(二) 比较研究法
(三) 调查研究法
五、研究内容
(一) 主体间性:教育学教材建构的理论视角
(二) 近现代国外教育学教材的主体间性考察
(三) 现当代我国教育学教材的主体间性反思
(四) 基于主体间性的教育学教材建构的基本设想
第一章 主体间性:教育学教材建构的理论视角
一、主体间性与教育学教材建构相关概念释义
(一) 主体、主体性与主体间性
(二) 教育学与教育学教材
二、主体间性哲学的凸现
(一) 主体间性是现当代哲学发展的主要趋势
(二) 主体间性是人的本真存在方式
三、主体间性的教育学意蕴
(一) 主体教育的价值追求
(二) 教育研究的思维范式
(三) 师生关系建构的哲学基础
(四) 教育管理的基本理念
四、基于主体间性的教育学教材建构的言说语境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交往实践理论
(二) 主体间性何以可能作为教育学教材建构的理论视角
(三) 主体间性如何可能作为教育学教材建构的理论视角
第二章 近现代国外教育学教材的主体间性考察
一、与近现代国外几本有影响的教育学教材文本的对话
(一) 对话[捷]夸美纽斯著《大教学论》
(二) 对话[德]赫尔巴特著《普通教育学》
(三) 对话[苏]凯洛夫总主编《教育学》
(四) 对话[美]A.C.奥恩斯坦著《美国教育学基础》
(五) 对话[日]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编《现代教育学基础》
(六) 对话[俄]克拉耶夫斯基著《教育学原理》
二、近现代国外教育学教材的主体间性特征
(一) 个性与共性并存
(二)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理念并重
三、近现代国外教育学教材主体间性特征的启示
(一) 对编写教育学教材的价值取向的启示
(二) 对编写教育学教材的内容选择的启示
(三) 对编写教育学教材的解释范式的启示
第三章 现当代我国教育学教材的主体间性反思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学教材发展的基本历程
(一) 复归与恢复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
(二) 探索与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
(三) 改进与创新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
二、现当代我国教育学教材的现状调查分析
(一) 近年来部分师范院校教育学教材使用现状
(二) 当前部分师范院校师生对现行教育学教材的态度
三、现当代我国几本有代表性的教育学教材分析
(一) 10本教育学教材样本的总体分析
(二) 10本教育学教材样本的对比分析
四、现当代我国教育学教材的主体间性问题
(一) 理论主体与实践主体之间的关系问题
(二) 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之间的关系问题
(三) 多个文本主体之间的关系问题
(四) 教育学学科主体与其他学科主体之间的关系问题
第四章 基于主体间性的教育学教材建构的基本设想
一、基于主体间性的教育学教材建构的理想目标
(一) 理论主体与实践主体并重
(二) 个人主体与群体主体并存
(三) 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共在
二、基于主体间性的教育学教材建构的基本原则
(一) 以人为本原则
(二) 交流与反思结合原则
(三) 借鉴与创新结合原则
(四) 继承与发展结合原则
三、基于主体间性的教育学教材建构的合理化思路
(一) 对话:在教育学基本问题上达成“共识”
(二) 交往实践:构建教育学教材评价指标体系
(三) 沟通与理解:改善教育学教材建构过程中的主体间关系
四、基于主体间性的教育学教材的形成机制
(一) 国家主体制定教育学教材建设规划
(二) 遴选教育学教材编写、编辑和出版主体
(三) 规范教育学教材的编写和出版程序
(四) 搜集各极主体反馈意见,创新、修订再版教育学教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本文编号:28514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xiaoguanli/2851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