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校管理论文 >

儿童观视域中的校园欺凌现象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30 15:48
   校园欺凌是发生于校内、校外的“势力”上强大的学生个人、群体对相比较弱势的一方进行的直接或者间接地欺凌行为,从而造成受害者身心出现痛苦、焦虑等不适的感受。近年来,校园欺凌问题引发了社会的强烈关注,遏制校园欺凌成为全社会的呼声。关注这一现象的研究者从儿童自身、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法律以及社会文化等方面对校园欺凌问题进行了探索。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试图探讨儿童观与校园欺凌现象之间的关系,以期发现校园欺凌现象产生的深层原因。儿童观,简单来说,就是成人对儿童一系列的看法和认识。历史上人们的儿童观经历了由成人本位、社会本位向儿童本位转变的过程,这是一个逐渐“发现儿童”的过程,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表现。在当代社会,尤其是受工业革命以来技术理性的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以及对事物的价值判断等都发生了变化。开始追求数量、速度和效率,忽略了对事物目的、伦理价值以及意义的追寻。受此影响,人们的儿童观发生了严重的异化和扭曲,以功利化、成人式的思维方式来看待、理解儿童,忽略了儿童自身的感受。受片面儿童观的影响,人们为儿童创设成长环境的过程中没有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家庭、学校以及社会作为影响儿童成长的整体环境,直接影响着儿童的人格、认知的发展。但是,在当前的家庭中、学校里一味地追求儿童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忽略了对儿童道德、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导致知识间平衡的关系被打破。它们并没有创设出适宜儿童健康成长的环境。此外,社会网络媒体中充斥着暴力、血腥等不良信息以及歪曲的价值观念对儿童的成长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长时期受到来自家庭、学校及社会三方面“不良环境”的影响,使得儿童逐渐形成了片面的认知以及不健全的人格,进而影响到儿童对事物做出不合理的判断和行为,校园欺凌则是当前的典型。因此,无论是家庭教育中对儿童的道德教育缺失、学校教育急功近利,缺乏对儿童的关怀,还是我国当前的法律缺少专门针对校园欺凌的法律规定等。在本质上,都是由人们扭曲的、片面的儿童观所导致的。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应对校园欺凌。具体来讲,在家庭中,需要改善家长的儿童观,转变家长的教养方式和观念,加强对儿童的道德教育;学校教育中加强对儿童的人文关怀;在法律层面上,要完善有关校园欺凌的立法,加强法律知识的宣传,同时,也要加强对儿童的法律知识的教育,以提高儿童的法律素养。从理论上来讲,需要回归教育的本性,重新认识儿童,以消解技术理性对教育的桎梏和对人的“物化”,使教育活动重拾其高远的精神追求,发挥其促使人全面发展的功能。
【学位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G474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理论基础
    (四)文献综述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儿童观与校园欺凌的历史省思
    (一)儿童观的历史回顾
    (二)片面儿童观与校园欺凌的内在联系
        1.儿童观的人性基础
        2.儿童的成长发展与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
        3.背离人性的环境与校园欺凌
二、儿童观与校园欺凌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校园欺凌的现状及其特征
        1.我国校园欺凌的现状
        2.我国校园欺凌现象的特征
    (二)儿童观视域中校园欺凌现象的反思
三、儿童观视域中校园欺凌的原因探析
    (一)家庭教育中道德教育欠缺
        1.家长儿童观的扭曲
        2.家长教育观念的偏差
        3.家庭教养方式出现问题
    (二)学校教育人文关怀缺失
        1.学校教育中儿童观的偏差
        2.教育目的功利性突出
        3.教育方法忽略了对儿童的关注
        4.教育评价方式过于单一
    (三)法制体系不健全与儿童法制教育的缺失
        1.法制体系中对儿童的认识不全面
        2.儿童法制教育的欠缺
    (四)技术理性的桎梏
        1.对人的“物化”
        2.对教育的“异化”
        3.知识成为权力对人的控制
四、校园欺凌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家庭中加强儿童的道德教育
    (二)学校教育加强对儿童的人文关怀
    (三)完善校园欺凌的立法、加强儿童法制教育
    (四)回归教育的本性、重新认识儿童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后记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瑾瑜;;教育的儿童观基础及其现实问题反思[J];中国教育科学;2015年01期

2 蒋雅俊;刘晓东;;儿童观简论[J];学前教育研究;2014年11期

3 阮素莲;;陈鹤琴幼儿道德教育思想的时代意义[J];教育评论;2014年08期

4 王建华;;道德及其教育的省思[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4年04期

5 刘旭东;;行动:教育理论创新的基点[J];教育研究;2014年05期

6 张宪冰;刘仲丽;张萌;;儿童权利观的合理意蕴及启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7 刘晓东;;童年资源:从贫乏的童年到丰饶的童年[J];人民教育;2014年04期

8 李新;;农村留守儿童法制教育对策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年02期

9 张斌贤;王慧敏;;“儿童中心”论在美国的兴起[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4年01期

10 韩雪军;;教师儿童观的革新:基于儿童人类学的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蒋开君;范梅南现象学教育学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楚婧;校园欺凌行为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6年

2 邵传再;农村中学生校园欺凌的社会工作介入[D];长春工业大学;2016年

3 向敏;中美校园欺凌防治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4 范小云;内尔·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及对中学政治课教学的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5 吴竞;小学校园霸凌行为调查及干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6年

6 张嘉瑶;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工厂童工生存状态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7 何洁;陈鹤琴儿童玩具思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8 许小燕;海口市初中校园欺凌问题及其德育对策研究[D];海南大学;2014年

9 张琼;小学校园欺凌行为及其对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4年

10 沈会军;初中一年级学生被欺凌行为、学校生活满意度、旷课之间的关系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626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xiaoguanli/28626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214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