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阈下的公民教育本土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04 06:37
作为西方舶来品的“公民教育”已进入中国本土百余年,但发展过程坎坷曲折,如何让公民理念真正具有中国本土特色这个问题至今仍值得思考。近年来,“文化自信”的提出为我国进行公民教育本土化提供了新的时代背景与文化内涵。在中国开展公民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中国的社会主义公民,需要立足于文化自信的基础之上。因此,在文化自信的视阈下探讨推进我国公民教育本土化的路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意在通过对公民教育、公民教育本土化、文化自信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找到公民教育本土化发展新的切入点,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建设体系,从而对推动公民教育本土化发展有所裨益。本研究首先通过对公民及公民教育的概念、主要内容和主要特征,及公民教育本土化的基本内涵、基本特征、主要原则三个方面对二者进行了分析解读。并从公民教育本土化的理论来源、理论发展、理论借鉴三个方面对公民教育本土化的理论依据进行了梳理。其次,分析当前公民教育本土化发展的时代背景。指明公民教育的文化属性、立足于当前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推行本土化公民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以及文化自信与公民教育本土化融合的可能性。从文化自信的传统文化视角、革命文化视角、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文章来源】:石家庄铁道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7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述评
二、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公民教育及其本土化的基本内涵
一、公民教育的相关概念解读
(一)公民
(二)公民教育
(三)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
(四)公民教育的主要特征
二、公民教育本土化的基本内涵
(一)公民教育本土化的基本特征
(二)公民教育本土化的主要原则
第三章 公民教育本土化的理论依据
一、理论之源:马克思主义公民思想
(一)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公民观的批判
(二)以人为中心的公民主体观
(三)权利与义务平等的公民观
二、中国共产党公民教育的本土理论发展
(一)从“臣民”到“公民”的早期公民教育观
(二)革命时期以“政治为中心”的公民教育发展
(三)改革开放以来与“现代化”同步的公民教育转型
三、西方学者公民教育思想的理论借鉴
(一)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理论
(二)西方公民教育三种思潮
(三)班克斯的多元文化公民教育论
第四章 文化自信:公民教育本土化的时代背景
一、本土化:公民教育的文化使命
(一)公民教育是具有民族特性的文化现象
(二)公民教育是彰显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
二、当代中国公民教育本土化面临的文化挑战
(一)全球公民教育浪潮迭起,外来文化观念剧烈冲击
(二)社会全面转型面临重大变革,传统观念格局亟待调整
三、文化自信:当代中国公民教育本土化的新向度
(一)文化自信:源于文化的积淀、传承与创新、发展
(二)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
(三)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软实力,让中国公民形象走向世界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推进公民教育本土化的自信力量
一、推进公民教育本土化的传统文化视角
(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与现代公民的“民主”思想
(二)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思想与现代公民的“国家意识”
(三)传统文化中“修身思想”与现代公民的“道德”意识
二、公民教育本土化的革命文化视角
(一)中国革命精神丰富公民教育内容
(二)中国革命文化扩展公民教育方式
三、公民教育本土化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视角
(一)是公民完善自我、追求全面发展的自觉选择
(二)是实现依法治国、发展民主政治的必然选择
(三)是增强生态意识、弘扬生态文明观的关键选择
第六章 文化自信视阈下实现公民教育本土化的基本路径
一、加强文化交流,完善公民教育本土化的教育方式
(一)构建完整系统化的公民教育体系
(二)发挥社会实践在整体教化中的作用
(三)实施多元化的教育途径与方法
二、立足文化传承,丰富公民教育本土化的教育内容
(一)弃“臣民”观,树立公民意识
(二)以德为先,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三)发扬爱国传统,增强民族认同
三、着力文化发展,创新公民教育本土化的教育理念
(一)转变教育理念,促进公民全面发展
(二)树立“法治”观念,强化政治教育
(三)与时俱进,注入现代文化元素
四、落脚文化实践,净化公民教育本土化的环境氛围
(一)加强舆论引导,培育公民的社会责任心
(二)改观传统伦理,培育公民的道德使命感
(三)立足文化自信,培育公民的民族自豪感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本文编号:2897165
【文章来源】:石家庄铁道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7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述评
二、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公民教育及其本土化的基本内涵
一、公民教育的相关概念解读
(一)公民
(二)公民教育
(三)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
(四)公民教育的主要特征
二、公民教育本土化的基本内涵
(一)公民教育本土化的基本特征
(二)公民教育本土化的主要原则
第三章 公民教育本土化的理论依据
一、理论之源:马克思主义公民思想
(一)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公民观的批判
(二)以人为中心的公民主体观
(三)权利与义务平等的公民观
二、中国共产党公民教育的本土理论发展
(一)从“臣民”到“公民”的早期公民教育观
(二)革命时期以“政治为中心”的公民教育发展
(三)改革开放以来与“现代化”同步的公民教育转型
三、西方学者公民教育思想的理论借鉴
(一)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理论
(二)西方公民教育三种思潮
(三)班克斯的多元文化公民教育论
第四章 文化自信:公民教育本土化的时代背景
一、本土化:公民教育的文化使命
(一)公民教育是具有民族特性的文化现象
(二)公民教育是彰显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
二、当代中国公民教育本土化面临的文化挑战
(一)全球公民教育浪潮迭起,外来文化观念剧烈冲击
(二)社会全面转型面临重大变革,传统观念格局亟待调整
三、文化自信:当代中国公民教育本土化的新向度
(一)文化自信:源于文化的积淀、传承与创新、发展
(二)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
(三)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软实力,让中国公民形象走向世界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推进公民教育本土化的自信力量
一、推进公民教育本土化的传统文化视角
(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与现代公民的“民主”思想
(二)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思想与现代公民的“国家意识”
(三)传统文化中“修身思想”与现代公民的“道德”意识
二、公民教育本土化的革命文化视角
(一)中国革命精神丰富公民教育内容
(二)中国革命文化扩展公民教育方式
三、公民教育本土化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视角
(一)是公民完善自我、追求全面发展的自觉选择
(二)是实现依法治国、发展民主政治的必然选择
(三)是增强生态意识、弘扬生态文明观的关键选择
第六章 文化自信视阈下实现公民教育本土化的基本路径
一、加强文化交流,完善公民教育本土化的教育方式
(一)构建完整系统化的公民教育体系
(二)发挥社会实践在整体教化中的作用
(三)实施多元化的教育途径与方法
二、立足文化传承,丰富公民教育本土化的教育内容
(一)弃“臣民”观,树立公民意识
(二)以德为先,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三)发扬爱国传统,增强民族认同
三、着力文化发展,创新公民教育本土化的教育理念
(一)转变教育理念,促进公民全面发展
(二)树立“法治”观念,强化政治教育
(三)与时俱进,注入现代文化元素
四、落脚文化实践,净化公民教育本土化的环境氛围
(一)加强舆论引导,培育公民的社会责任心
(二)改观传统伦理,培育公民的道德使命感
(三)立足文化自信,培育公民的民族自豪感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本文编号:28971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xiaoguanli/2897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