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仁由己:孔子德育思想及其人本价值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21 00:27
习近平指出,孔子及其开创的儒家思想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孔子及儒家思想的精华,不断赋予其新的涵义。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是对孔子德育思想的文化特质、民族地位与传承价值的科学论断,更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寓意深远的指导意义。从总书记的这一论断出发,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更加关注自身与孔子德育思想的渊源关系,着力运用自有范式来更加深入地释读孔子德育思想,秉持“古为今用”的理念,在继承、发展的基础上,致力于实现对孔子德育思想时代化的拓新。从孔子德育思想体系本身来看,其突出人的尊严与宝贵,强调人性待教而善,彰显人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倡导人要践行“为仁由己”而自由、自觉地意义性存在,这些都凸显出鲜明的人本色彩与朴素的人学意蕴。新时代,是对人格外关注和高度彰显的时代。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应秉持“以人为本”理念而具备坚实的人本属性和人本目的性。从这一点来说,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也有必要回溯历史,从孔子德育思想中汲取有益的经验和启示。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对孔子德育思想的新评价与新定位,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由突出政治价值和社会价值转变为强调政治价值...
【文章来源】:西安科技大学陕西省
【文章页数】:16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依据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文献综述及研究状况
1.2.2 国内文献综述及研究状况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德育与孔子:思想政治教育本源论视阈内的省察
2.1 思想政治教育前形态生成——原始宗教下的社会生活
2.1.1 原始宗教文化的形成
2.1.2 原始道德思维的闪现
2.1.3 “礼”的社会规范的萌发
2.1.4 原始部族政治的展开
2.2 教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早生成形态
2.2.1 教化的概念辨析
2.2.2 教化的起源考察
2.2.3 教化的本质界定
2.3 德育——作为专门性教育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
2.3.1 德育的概念辨析
2.3.2 德育的特征界定
2.3.3 德育的最早发源
2.3.4 思想政治教育、教化、德育之异同
2.4 孔子德育——普遍意义上中华德育之发端
2.4.1 孔子、孔学和儒家
2.4.2 孔子德育思想的形成
2.4.3 孔子德育是中华德育的真正发端
2.5 本章小结
3 由天道媾人性:孔子德育思想的形上依据
3.1 孔子论“天”
3.1.1 孔子论“天”的初衷
3.1.2 孔子论“自然之天”
3.1.3 孔子论“神性之天”
3.1.4 孔子论“命”、“时”、“遇”
3.1.5 孔子论“天”的德育意义
3.2 孔子论“性”
3.2.1 “性”之缘起
3.2.2 “天”与“性”的贯通
3.2.3 “性贵”、“性朴”与“性情”
3.2.4 孔子论“性”的德育意义
3.3 “性”和“习”对德育的确证
3.3.1 “教”、“习”对于“性”的影响
3.3.2 “教”、“习”对于“性”的价值
3.4 本章小结
4 “仁礼之道”:孔子德育思想的主旨精神
4.1 孔子对“仁”的创造性建构
4.1.1 前孔子时代的“仁”
4.1.2 孔子使“仁”的主体性转向
4.1.3 孔子对“仁”的全德性塑造
4.2 孔子对“礼”的改造性诠释
4.2.1 前孔子时代的“礼”
4.2.2 “引仁入礼”使“礼”获取内在依据
4.2.3 “以礼行仁”使“仁”获取外在规范
4.2.4 “仁礼之道”是孔子德育思想的主旨精神
4.3 孔子“仁礼之道”蕴含的德育内涵
4.3.1 “仁礼之道”的个体道德教育内涵
4.3.2 “仁礼之道”的行为交往教育内涵
4.3.3 “仁礼之道”的政治品行教育内涵
4.3.4 “仁礼之道”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内涵
4.4 本章小结
5 举善而教:孔子德育思想的实践向度与历史评价
5.1 孔子德育实践的原则
5.1.1 “有教无类”
5.1.2 “因材施教”
5.2 孔子德育实践的方法
5.2.1 灌输教育的方法
5.2.2 情感教育的方法
5.2.3 启发教育的方法
5.3 孔子德育实践的特点
5.3.1 以文献典籍为依托
5.3.2 以言传身教为着眼
5.3.3 以礼仪活动为载体
5.3.4 以生活实践为途径
5.4 孔子德育实践的人格目标
5.4.1 基本人格目标:涵养“士”之风范
5.4.2 主要人格目标:塑造“君子”之人格
5.4.3 期望人格目标:具备“贤人”之境界
5.4.4 理想人格目标:达至“圣人”之功绩
5.5 孔子德育思想的历史评价
5.5.1 古代:中华传统德育之圭臬
5.5.2 近代:民族危机下的否定与生存
5.5.3 现代:市场经济下的复苏与困境
5.5.4 新时代:对孔子德育思想的再认识
5.6 本章小结
6 贞下起元:孔子德育思想的人本价值及当代转换
6.1 孔子德育思想的人本价值
6.1.1 孔子德育思想彰显了人的尊贵
6.1.2 孔子德育思想凸显了人的价值
6.1.3 孔子德育思想涵育了人的性情
6.1.4 孔子德育思想支撑了人的精神
6.1.5 孔子德育思想塑造了人的人格
6.2 孔子德育思想当代转换的可能性
6.2.1 孔子德育思想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暗合性
6.2.2 孔子德育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人学范式的相通性
6.2.3 孔子德育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性
6.2.4 孔子德育思想对树立文化自信的承载性
6.3 孔子德育思想当代转换的基本前提
6.3.1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
6.3.2 坚持客观定位孔子及其德育思想
6.3.3 坚持“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6.4 孔子德育思想当代转换的若干可能面向
6.4.1 “敬天知命”——思想政治教育的敬畏感培养
6.4.2 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基础
6.4.3 情感导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之处
6.4.4 “礼仪”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载体
6.4.5 三育并举——思想政治教育的分层设计
6.4.6 贴近生活——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囿突破
6.4.7 当代“君子”——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格建构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及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思想内涵与时代价值[J]. 赖雄麟,李健.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7(22)
[2]出土文献《论语》在古代东亚社会中的传播和接受[J]. 金庆浩,戴卫红. 史学集刊. 2017(03)
[3]论先秦儒家“比德”思想的教育意涵[J]. 孙德玉,许露. 高等教育研究. 2015(07)
[4]《论语》在西方的前世今生[J]. 李伟荣,梁慧娜,吴素馨.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2)
[5]儒家性朴论:以孔子、荀子、董仲舒为中心[J]. 周炽成. 社会科学. 2014(10)
[6]孔子的人性论[J]. 张茂泽.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2)
[7]孔子学说的普世性、民族性与时代性[J]. 吴怀祺.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1)
[8]“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的情感德育论中的三个阶段[J]. 王海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5)
[9]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综述[J]. 魏永强,魏平.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2(05)
[10]孔子“仁”的终极观及其功用的心理机制[J]. 景怀斌. 中国社会科学. 2012(04)
博士论文
[1]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德育价值研究[D]. 韩云忠.山东师范大学 2015
[2]十九世纪“四书”在欧洲的传播研究[D]. 陈树千.黑龙江大学 2015
[3]理性的足迹:从孔子到孟子的学术思想演变研究[D]. 张永祥.华东师范大学 2013
[4]人本德育的唯物史观向度[D]. 崔昆.苏州大学 2013
[5]孔子的人格[D]. 陈卫.吉林大学 2011
[6]德育资源论[D]. 张艳红.东北师范大学 2011
[7]先秦儒家性情思想研究[D]. 张杰.武汉大学 2003
本文编号:2928843
【文章来源】:西安科技大学陕西省
【文章页数】:16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依据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文献综述及研究状况
1.2.2 国内文献综述及研究状况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德育与孔子:思想政治教育本源论视阈内的省察
2.1 思想政治教育前形态生成——原始宗教下的社会生活
2.1.1 原始宗教文化的形成
2.1.2 原始道德思维的闪现
2.1.3 “礼”的社会规范的萌发
2.1.4 原始部族政治的展开
2.2 教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早生成形态
2.2.1 教化的概念辨析
2.2.2 教化的起源考察
2.2.3 教化的本质界定
2.3 德育——作为专门性教育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
2.3.1 德育的概念辨析
2.3.2 德育的特征界定
2.3.3 德育的最早发源
2.3.4 思想政治教育、教化、德育之异同
2.4 孔子德育——普遍意义上中华德育之发端
2.4.1 孔子、孔学和儒家
2.4.2 孔子德育思想的形成
2.4.3 孔子德育是中华德育的真正发端
2.5 本章小结
3 由天道媾人性:孔子德育思想的形上依据
3.1 孔子论“天”
3.1.1 孔子论“天”的初衷
3.1.2 孔子论“自然之天”
3.1.3 孔子论“神性之天”
3.1.4 孔子论“命”、“时”、“遇”
3.1.5 孔子论“天”的德育意义
3.2 孔子论“性”
3.2.1 “性”之缘起
3.2.2 “天”与“性”的贯通
3.2.3 “性贵”、“性朴”与“性情”
3.2.4 孔子论“性”的德育意义
3.3 “性”和“习”对德育的确证
3.3.1 “教”、“习”对于“性”的影响
3.3.2 “教”、“习”对于“性”的价值
3.4 本章小结
4 “仁礼之道”:孔子德育思想的主旨精神
4.1 孔子对“仁”的创造性建构
4.1.1 前孔子时代的“仁”
4.1.2 孔子使“仁”的主体性转向
4.1.3 孔子对“仁”的全德性塑造
4.2 孔子对“礼”的改造性诠释
4.2.1 前孔子时代的“礼”
4.2.2 “引仁入礼”使“礼”获取内在依据
4.2.3 “以礼行仁”使“仁”获取外在规范
4.2.4 “仁礼之道”是孔子德育思想的主旨精神
4.3 孔子“仁礼之道”蕴含的德育内涵
4.3.1 “仁礼之道”的个体道德教育内涵
4.3.2 “仁礼之道”的行为交往教育内涵
4.3.3 “仁礼之道”的政治品行教育内涵
4.3.4 “仁礼之道”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内涵
4.4 本章小结
5 举善而教:孔子德育思想的实践向度与历史评价
5.1 孔子德育实践的原则
5.1.1 “有教无类”
5.1.2 “因材施教”
5.2 孔子德育实践的方法
5.2.1 灌输教育的方法
5.2.2 情感教育的方法
5.2.3 启发教育的方法
5.3 孔子德育实践的特点
5.3.1 以文献典籍为依托
5.3.2 以言传身教为着眼
5.3.3 以礼仪活动为载体
5.3.4 以生活实践为途径
5.4 孔子德育实践的人格目标
5.4.1 基本人格目标:涵养“士”之风范
5.4.2 主要人格目标:塑造“君子”之人格
5.4.3 期望人格目标:具备“贤人”之境界
5.4.4 理想人格目标:达至“圣人”之功绩
5.5 孔子德育思想的历史评价
5.5.1 古代:中华传统德育之圭臬
5.5.2 近代:民族危机下的否定与生存
5.5.3 现代:市场经济下的复苏与困境
5.5.4 新时代:对孔子德育思想的再认识
5.6 本章小结
6 贞下起元:孔子德育思想的人本价值及当代转换
6.1 孔子德育思想的人本价值
6.1.1 孔子德育思想彰显了人的尊贵
6.1.2 孔子德育思想凸显了人的价值
6.1.3 孔子德育思想涵育了人的性情
6.1.4 孔子德育思想支撑了人的精神
6.1.5 孔子德育思想塑造了人的人格
6.2 孔子德育思想当代转换的可能性
6.2.1 孔子德育思想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暗合性
6.2.2 孔子德育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人学范式的相通性
6.2.3 孔子德育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性
6.2.4 孔子德育思想对树立文化自信的承载性
6.3 孔子德育思想当代转换的基本前提
6.3.1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
6.3.2 坚持客观定位孔子及其德育思想
6.3.3 坚持“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6.4 孔子德育思想当代转换的若干可能面向
6.4.1 “敬天知命”——思想政治教育的敬畏感培养
6.4.2 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基础
6.4.3 情感导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之处
6.4.4 “礼仪”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载体
6.4.5 三育并举——思想政治教育的分层设计
6.4.6 贴近生活——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囿突破
6.4.7 当代“君子”——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格建构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及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思想内涵与时代价值[J]. 赖雄麟,李健.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7(22)
[2]出土文献《论语》在古代东亚社会中的传播和接受[J]. 金庆浩,戴卫红. 史学集刊. 2017(03)
[3]论先秦儒家“比德”思想的教育意涵[J]. 孙德玉,许露. 高等教育研究. 2015(07)
[4]《论语》在西方的前世今生[J]. 李伟荣,梁慧娜,吴素馨.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2)
[5]儒家性朴论:以孔子、荀子、董仲舒为中心[J]. 周炽成. 社会科学. 2014(10)
[6]孔子的人性论[J]. 张茂泽.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2)
[7]孔子学说的普世性、民族性与时代性[J]. 吴怀祺.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1)
[8]“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的情感德育论中的三个阶段[J]. 王海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5)
[9]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综述[J]. 魏永强,魏平.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2(05)
[10]孔子“仁”的终极观及其功用的心理机制[J]. 景怀斌. 中国社会科学. 2012(04)
博士论文
[1]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德育价值研究[D]. 韩云忠.山东师范大学 2015
[2]十九世纪“四书”在欧洲的传播研究[D]. 陈树千.黑龙江大学 2015
[3]理性的足迹:从孔子到孟子的学术思想演变研究[D]. 张永祥.华东师范大学 2013
[4]人本德育的唯物史观向度[D]. 崔昆.苏州大学 2013
[5]孔子的人格[D]. 陈卫.吉林大学 2011
[6]德育资源论[D]. 张艳红.东北师范大学 2011
[7]先秦儒家性情思想研究[D]. 张杰.武汉大学 2003
本文编号:29288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xiaoguanli/2928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