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校管理论文 >

从“村落中的‘国家’”到“集镇上的‘国家’”——乡村学校德育文化空间变迁的个案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08 11:01
  学校坐落之地是对乡村学校德育产生直接影响的文化空间。学校布局调整使学校从村落迁移到集镇,学校是"村落中的‘国家’"这一"李书磊命题"应变为"集镇上的‘国家’",要超越"村落视角",发展出"集镇视角"来看待乡村学校德育文化空间问题。通过对一个多民族农业县的个案研究发现,集镇把学校和村落编织起来建构了"向城近农"的文化空间。集镇文化空间对乡村学校德育的影响为:城乡经济形态的碰撞对学校的德育目标提出了挑战;在学校和集镇形成了并行的多元文化环境,使学校面临文化冲突;不充分的城市化造成不道德的集镇公共生活,消解了学校的德育效果。学校与集镇应建构具有道德凝聚力的整体环境,具体而言:利用集镇的文化过渡性树立调和性德育目标;在校内外共同进行多元文化教育;以学区集镇为中心建立教育性共同体。 

【文章来源】:阿坝师范学院学报. 2020,37(03)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从“村落中的‘国家’”到“集镇上的‘国家’”——乡村学校德育文化空间变迁的个案研究


B县布局调整后学校的分布图

学校德育,文化空间,乡村,集镇


“德育对象赖以生长的文化环境往往同时又是学校德育的文化环境,故学校德育的其他因素亦会受到同样的制约。……社区环境……构成学校德育的中介环境,又因不同于一般社会宏观环境而具有的自身的社会文化特征从而具有环境影响的独立个性,成为学校德育的直接影响源。”④这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学生出生村落的文化空间是他们的德育印记;二是学校坐落于集镇的物理空间当中,同时也位于集镇的文化空间里,对学校德育产生直接影响。学校离村并未离开村落文化对其的影响,这种影响是通过集镇发生的。集镇成为儿童进入学校的 “第一道门”,出生地不同的儿童其“进门”的方式不同。对于出生在集镇上的儿童是“集镇→学校”,对出生在村落的儿童是“村落→集镇→学校(中心校)”,对那些要去学区初中的儿童则是“村落→本乡集镇→学区集镇→学区初中”,方向反过来就是他们回家的路。儿童进校和回家都必须要经过集镇,出生地(村落)与集镇的距离,就是他们与现代社会的距离,“进门”“入镇”和“回家”就是在不同德育文化空间中转换和濡染。儿童的这一经历使学校不得不面临村落文化、集镇文化和学校文化之间所存在的差异性,以及由此带来的各种冲突和矛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乡村文化的教育拆解[J]. 徐继存,孟璨,王飞.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19(02)
[2]当代学校教育的国家意识:悬置与新意[J]. 郑富兴.  教育伦理研究. 2015(00)
[3]“学校离村”的乡村教育新动向及其社会文化隐忧——兼与“文字上移”提法商榷[J]. 周晔.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5(05)
[4]失去乡村的中国教育和失去教育的中国乡村——一个华北山区村落的个案观察[J]. 饶静,叶敬忠,郭静静.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2)
[5]撤点并校带来的乡村文化危机[J]. 赵贞,邬志辉.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5(01)
[6]从“嵌入”到“悬浮”:国家与社会视角下我国乡村教育变迁研究[J]. 姚荣.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4(04)
[7]“悬浮的孤岛”及其突围——再认识中国乡村教育[J]. 刘云杉.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4(01)
[8]经济和伦理的内在统一:道德治理的范式转换[J]. 王露璐.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01)
[9]霍华德社会城市理论及其教育遗产——关于小城镇伦理建构及其新农民教育的启示[J]. 薛晓阳.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1)
[10]民国时期成都平原乡村集镇与农民生活——兼论农村基层市场社区理论[J]. 李德英.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3)



本文编号:31254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xiaoguanli/31254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be3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