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之问题素养探微
本文关键词:研究生之问题素养探微
更多相关文章: 问题意识 问题素养 问题解释系统 研究生教育
【摘要】:认为研究生之问题素养由三大要素构成:问题意识、问题素养、问题解释系统。指出其培育策略主要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从问题意识到问题素养的拓宽,包括:培育学理层面的逻辑分层能力、研究视域统括能力、勘定问题边界的系列化操作能力、综合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二是问题素养到问题解释系统的拓深,包括:通过优化情境定义触及并优化问题解释系统、通过问题反思之逐层映射功能衔接问题解释系统与问题素养。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国家一般课题“叙事德育模式的理论建构及操作模式开发研究”(编号:BEA130025)
【分类号】:G643
【正文快照】: 波普尔认为,科学始于问题:“从科学发展来说,科学开始于问题——这是因为理论是一种对自然界的普遍性的猜测,而猜测是从问题开始的。”[1]在科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高质量的科学研究始终与有价值的怀疑、设问、猜测过程密切相关,与科学创新过程密切相关。然而,在我国实际的研究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劳凯声;;教育研究的问题意识[J];教育研究;2014年08期
2 张安玉;;安克斯密特历史经验理论——历史哲学的新视角[J];史学理论研究;2011年01期
3 郭继民;韩静;;研究生学术研究入门发凡[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以启;;关于诠释学理论中若干基本问题的探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2 韩利;;对综合性大学音乐系钢琴教学的几点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2期
3 章建敏;;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安徽政治生态建设[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4 王浩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生性动力机制的概念诠释[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5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6 张志伟;说不尽的康德哲学——兼论哲学史研究的几个方法论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7 李秀敏;论亚相容逻辑中的“矛盾”——达科斯塔的亚相容逻辑思想述评[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8 顿新国;从绿蓝问题看波普尔对归纳问题的解决[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9 夏素敏;试析形式理性与辩证理性之关系[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10 孙显元;;二元 多元 和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贵英;;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职课堂管理浅论[A];2011年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年会暨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2 张聪;;试论杨昌济的身体观及对毛泽东早期教育思想的启蒙[A];教育领导研究(第二辑)[C];2012年
3 梁迎春;;论鲁迅杂文中的理解诉求[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温新瑞;;系统理论与图书馆[A];第五次全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王淑花;;伽达默尔的诠释学与古典著作解读的批判[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6 王志芳;;简单性维度下科学的真与美[A];首届、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获奖文集[C];2009年
7 张学义;;科学哲学史上的反常论[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8 于小晶;;浅谈证伪主义与精致证伪主义[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9 王万江;;小学“校园校本科技馆”建设的研究——以天津市实验小学为例[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1分会场-科普人才培养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姚进忠;;诠释视野下的个案工作[A];福建省社会学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岩;职业体育联盟的经济分析[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陈敏华;高中教学领导力模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曾茂林;富有生命力的教育理论创生机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9 吴津;叙事方式对于人格发展的作用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张淑敏;零售商业企业员工的工作满意度与积极应激关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高博;当代中国政治冲突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秋丽;基于探究性学习环境的初中生批判性思维的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苏红;论绘画中的“儿童画”情结[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5 符超翔;法律史中的“阐释”与“史料”[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肖艳;文学翻译中的误译问题[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金生伟;竞技篮球运动表演艺术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孙继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现代人格教育[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媛媛;近现代中国国家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陈余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存在经验的缺位与对策[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董立河;;安克施密特的“历史经验”理论述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2 陈曙光;;谈谈“问题”与“理论”[J];湖湘论坛;2008年04期
3 董立河;;从“叙事”到“在场”——论安克施密特史学理论嬗变及其意义[J];江海学刊;2010年03期
4 彭刚;;从“叙事实体”到“历史经验”——由安克斯密特看当代西方史学理论的新趋向[J];历史研究;2009年01期
5 张耕华;;历史的“硬性”与解释的“弹性”——兼论安克斯密特与扎戈林的争论[J];史学理论研究;2007年02期
6 陈茂华;;安克施密特历史理论中的遗忘概念[J];学海;2009年03期
,本文编号:12956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1295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