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探析

发布时间:2020-11-22 13:49
   总结了研究生培养模式构成要素的研究现状,指出目前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构成要素的研究存在着注重因素列举、忽视立论依据,注重因素分析、忽视逻辑关系,注重共性因素、忽视个性特色,注重显性因素、忽视完整统一等问题。根据培养过程及其结构,认为研究生培养模式应包括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培养组织、培养制度、导师队伍、平台建设、方案实施、培养评价等要素。
【文章目录】:
一、研究生培养模式构成要素的研究现状
    1.“三要素”说
    2.“四要素”说
    3.“五要素”说
    4.“六要素”说
二、现有研究生培养模式构成要素研究存在的问题
    1. 注重因素列举, 忽视立论依据
    2. 注重因素分析, 忽视逻辑关系
    3. 注重共性因素, 忽视个性特色
    4. 注重显性因素, 忽视完整统一
三、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分析
    1. 培养理念
    2. 培养目标
    3. 培养组织
    4. 培养制度
    5. 导师队伍
    6. 平台建设
    7. 方案实施
    8. 培养评价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盛兵;现代研究生教育的新模式——协作式[J];比较教育研究;1997年04期

2 侯勇;中美研究生教育比较[J];当代亚太;2003年05期

3 瞿海东;创新能力与研究生培养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年05期

4 陈少雄;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方法对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评价[J];高教探索;2005年03期

5 何杰,朱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及其发展趋势[J];江苏高教;2003年03期

6 李盛兵;;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之反思[J];教育研究;2005年11期

7 程斯辉;詹健;;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的新视野[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年05期

8 巩子坤;李忠如;;国外数学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及启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9 吴世明,章仁彪;研究生教育的多模式趋向[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0年04期

10 何振雄;;整合不同类型研究生培养模式 满足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远金;;基于层次分析法确定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社会评价指标的权重[J];安徽体育科技;2007年05期

2 宁艳杰;刘远军;张志强;;宜居城市生态住区评价模型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3 吕文娟;和金生;;我国研究生培养中的美第奇效应——基于知识发展的类生物理论视角[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4 李鸿江;赵德勋;常志利;任占兵;尹军;;中英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结构与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5 李振峰;;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演进与趋势[J];滨州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6 蔡绍晖,任先达,雷兵,桂飞;学制“三改二”后硕士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7 刘清才;涂玉敏;张荣桂;;研究生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8 刘艳收;;实行导师资助制的几点思考[J];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9 张准;;我国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J];成功(教育);2011年03期

10 张准;;教育硕士(学科教学·英语)专业硕士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J];成功(教育);2011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国华;我国高校理工科博士生科研激励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2 李素芹;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制度障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廖文婕;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系统结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陶学文;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创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陈勇;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开发路径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6 汪志宏;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7 胡玲琳;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宁艳杰;城市生态住区基本理论构建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9 罗文标;基于知识创新的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10 彭静;我国工科类研究生培养资源重组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石;高校硕士研究生胜任特征模型与培养绩效的关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陈云芳;理工科院校文科硕士生学习状况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3 晁娜;我国管理类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0年

4 冯美玲;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侯志涛;中、日、德三国青少年男子足球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6 雷丽丽;基于社会需求导向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明;我国农科类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8 李玲玲;多元智力理论视角下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曹瑞红;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10 李姝蓉;我国高校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永盛;中美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状况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0年03期

2 王永盛;中美高校博士研究生培养的比较研究[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1998年02期

3 王全林;多元互补:中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战略选择[J];高等农业教育;2005年02期

4 杨丽艳;剑桥大学法学院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借鉴[J];高教论坛;2003年06期

5 王建民;双模式硕士研究生培养制度初探[J];复旦教育论坛;2004年03期

6 王晓辉;20世纪法国高等教育发展回眸[J];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02期

7 问青松;研究生教育产业的特点与运作机制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02期

8 马黎;中美研究型博士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1994年01期

9 朱永林,姜晓冰,李坚,曹军;林科本科培养模式初探[J];黑龙江高教研究;1999年03期

10 曹静 ,黄正泉;中美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系统化比较[J];理工高教研究;2005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胡玲琳;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赵丽;关于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多样化的探讨[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2 刘惠玲;我国重点理工科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闫江伟;谭志宏;;瓦斯地质方向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05期

2 付世新;;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10年04期

3 李玉兰;彭青青;何仁斌;;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因素分析[J];高等建筑教育;2011年03期

4 王增田;梁林;战丽;杨术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年04期

5 杨春梅;;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1年07期

6 李小昱;王为;张终;张军;;农业机械化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和方法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6年02期

7 薛霄;张磊;翟玉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的调查研究[J];文教资料;2011年23期

8 张海德;李从发;陈文学;白新鹏;;食品科学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J];农产品加工(创新版);2011年06期

9 温静;黄伟九;罗云云;;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年03期

10 朱小平;章正伟;;工学结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构成要素分析[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廖文婕;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系统结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唐国瑶;我国住院医师培养模式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王东光;口腔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系列课程综合改革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4 余峰;基于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5 刘志云;我国高等体育院校附属竞技体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8年

6 莫鸣;新型农民培养模式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9年

7 周泉兴;我军院校初级指挥军官培养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王秀梅;工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及评价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9年

9 张继勋;审计判断研究[D];天津财经学院;2002年

10 何佳;中国传统园林构成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颜建军;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变革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2 彭兵;研究型幼儿教师特质及培养机制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王凯;新型骨干师资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刘立捷;临床护理专家的角色职能及培养模式的应用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4年

5 赖晓云;职前教师网络素质及其培养模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6 林启者;基于项目的数字内容人才培养[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韦兵项;论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D];广西大学;2007年

8 赵囡楠;中学物理教师课程理解能力培养模式的叙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刘英;涉外导游培养模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10 徐丽华;开放式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的研究[D];东南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8945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28945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f21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