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术为职业:博士生的学术职业认同
本文关键词: 博士生教育 学术职业 认同 出处:《高等农业教育》2012年09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博士生教育的学术性特征初显于考生报考与录取阶段,综合体现于博士生的培养过程中,并延伸至以大学等学术职业集中的领域为职业取向。博士生的学术职业认同体现了博士生将学术性内含的规范与准则内化在学术活动中,以此确认自身价值,并获得学术共同体的认可。因此,整体建构博士生学术职业认同可相应从惯习纠正、科研训练和职前辅导三个方面采取措施,促进博士生由学业向学术职业的稳定转换。这不仅利于博士生教育质量的提高,也将有助于达到提升我国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向教育强国目标迈进的目的。
[Abstract]:The academic characteristics of doctoral education are first shown in the stage of candidates' application and admission, and are reflected in the training process of doctoral students. The academic profession identity of doctoral students reflects the internalization of academic norms and norms in academic activities, so as to confirm their own value. Therefore, the overall construction of academic professional identity of doctoral students can be taken measures from three aspects: habit correc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training and pre-employment counseling. It is beneficial not onl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doctoral education, but also to improve the overall level of talents in our country and to advance to the goal of becoming a powerful educational country.
【作者单位】: 上海大学;南京大学;
【基金】:南京大学“985工程”三期教改项目“学术专业类本科人才培养的‘南大模式’”
【分类号】:G643
【正文快照】: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颁布实施,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进程正加快推进,并相应提出以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特别是博士生培养质量等发展任务。因为“博士研究生教育主要培养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学术型人才”[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张向东;;认同的概念辨析[J];湖南社会科学;2006年03期
2 韩震;论全球化进程中的多重文化认同[J];求是学刊;2005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列生;知识增长的四种方式[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2 郭翠菊;论怀特海的教育艺术思想[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3 郝艳萍;弗莱克斯纳的现代大学功能观及其启示[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4 洪成文,曲恒昌;比较高等教育研究五十年回顾[J];比较教育研究;1999年05期
5 陈超;产业结构现代化与高教结构改革——发达国家的经验及对我们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09期
6 王璐;从文化视角透视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J];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05期
7 袁锐锷,文金桃;试析美国企业大学的现代高等教育性征[J];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12期
8 谷贤林;导师制·午后茶·住宿学院与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9期
9 徐辉;国外高校教师队伍管理的历史发展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10期
10 刘宝存;牛津大学办学理念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田建华;;定位与反思——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哲学社会科学如何作为[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2 郑志勇;;网络社会群体研究[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3 荀振芳;;学术自律视角中的学术自由[A];庆祝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20周年大会暨2003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3年
4 胡仁东;;大学组织内部机构设置协调机制探析[A];科学发展观和中国高等教育——2005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汇编[C];2005年
5 王斌林;戚业国;;论大学发展及其途径选择[A];科学发展观和中国高等教育——2005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汇编[C];2005年
6 陈超;;西方国家对世界一流大学的干预[A];科学发展观和中国高等教育——2005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汇编[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彤;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可持续发展[D];厦门大学;2001年
2 卢晓中;当代世界高等教育理念及对中国的影响[D];厦门大学;2001年
3 张男星;俄罗斯高等教育体制变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4 蔡永莲;高等教育非公共消费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5 杜晓利;教育研究重心的转移[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宋永刚;自我发展:高校学术人员管理的新视野[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李福华;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韩映雄;高等教育质量精细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叶信治;提高大学课程实践自觉性的哲学探讨[D];厦门大学;2003年
10 杨仁厚;信息化发展效应的哲学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沈维维;“我就是希斯克利夫!”—《呼啸山庄》的身份认同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2 陈小红;大学办高职问题探讨[D];汕头大学;2001年
3 迟景明;现代大学的社会职能及其整合[D];大连理工大学;2001年
4 张瑞;论高等学校的社会服务职能[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5 赵丽;关于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多样化的探讨[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6 柯闻秀;高校课程国际化研究[D];中南大学;2002年
7 李琼;教育技术的变迁与高等教育大众化[D];湘潭大学;2002年
8 朱为鸿;当代中国高等教育若干理念及其伦理辩护[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9 张君辉;当代中国大学精神论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10 殷小平;高等医学院校的人文教育[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长运;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J];鞍山钢铁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2 耿益群;;美国高校终身教授制度的困境与出路[J];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02期
3 呼中陶,刘捷;建国50年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回顾与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6期
4 刘景忠;六国(地区)学术职业比较的数学模型[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4期
5 曾玉清;;高校科研产出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06年04期
6 王少军,李波;上海高校吸引优秀青年人才的机制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年03期
7 李志峰;沈红;;基于学术职业专业化的高校教师政策创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年05期
8 别敦荣;陈艺波;;论学术职业阶梯与大学教师发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年06期
9 陈何芳;;论大学学术发展的系统观——大学学术生产力“八维度”剖析[J];复旦教育论坛;2006年03期
10 张世建;刘红霞;;《中国体育报》奥运报道中民族认同的再现和建构[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朱小娟;产业竞争力研究的理论、方法和应用[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胡燕;高校教师聘用制度的国际比较[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倩;;高校女教师的学术职业发展压力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1年06期
2 王福胜;刘少雪;;互联网对博士生学习共同体的影响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年04期
3 张剑;王秀红;;我国情报学博士生教育现状概述[J];新世纪图书馆;2011年06期
4 马铁东;;博士延期毕业的主要原因探究及应对措施[J];中国电力教育;2011年22期
5 黄茜;;博士对学术职业认可度及其教育质量的过程性分析[J];教育与考试;2011年04期
6 王福胜;刘少雪;;互联网对博士生教育的影响:教育生态学的视角[J];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08期
7 王昕红;张晓明;;博士生教育中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及评价——基于八所大学的调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年04期
8 刘鹏飞;;博士的智慧[J];黄金时代;2006年07期
9 吴艳茹;;发达国家大学教师制度变革的基本动向及影响[J];教育与职业;2011年23期
10 孟卫青;吴开俊;王一博;;博士生培养机制改革的若干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吴启迪;;博士生教育在高等学校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A];回顾与展望——1983—2003年高教研究论文集[C];2003年
2 王薇薇;;国外硕士类型研究对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启示[A];第三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陈莉;;天津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简介[A];复合材料:生命、环境与高技术——第十二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4 杜屏;李琳琳;黎万红;卢乃桂;;中国大学教师科研绩效现状分析[A];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黄合来;博士生教育的核心价值[N];学习时报;2010年
2 全国政协委员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王晓秋;我国博士生教育质量亟待提高[N];人民政协报;2010年
3 记者 朱建华;一个导师最多同时带47名博士生[N];长江日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张宁锐;博士生教育的一个特殊课堂[N];人民政协报;2010年
5 记者 朱建华;博士生教育,有淘汰才有质量[N];长江日报;2010年
6 本报通讯员 陈少远 项健 本报记者 靳晓燕;博士生教育遭遇“质量”拷问[N];光明日报;2010年
7 王元丰;对我国博士生教育和科研发展的思考[N];学习时报;2011年
8 苏州大学 罗时进;博士教育:用什么来保证质量[N];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记者 李江涛;清华新政,将“博导”头衔打回“原形”[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10 本报记者 蒋廷玉 杨频萍 本报实习生 王长伟;取消博导评聘,要鼓掌也要谨慎[N];新华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英丽;论学术职业与博士生教育的关系[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2 蔺玉;博士生科研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3 彭国华;我国高校理工科博士生科研激励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4 李志峰;中国学术职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5 郭丽君;学术职业视野中的大学教师聘任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6 徐平;我国研究型大学博士生培养模式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7 彭安臣;中国博士生资助[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8 张俊超;大学场域的游离部落[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9 赵映川;我国高等学校教师津贴制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10 张国栋;我国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晓博;上海研究型大学博士生学术职业定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韩勤;基于国家竞争力的我国博士生教育国际化战略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3 李海娜;中美博士生资助比较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4 朱亭亭;二战后美国博士生教育的历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易静;美国不同层类高校学术职业的分层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6 陈文燕;我国博士生招考方式变革的探析[D];复旦大学;2011年
7 李晓龙;我国研究型大学学术职业吸引力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仝召燕;文科博士生学术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9 王彩红;博士生教育中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重构[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10 王彩红;博士生教育中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重构[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4697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1469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