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元交互决定论的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
本文关键词: 博士生创新能力 三元交互决定论 创新个体 创新行为 创新环境 出处:《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基于班杜拉的三元交互决定论,博士生创新能力可视为博士生创新个体、创新行为和创新环境交互作用、共同影响的结果。博士生创新能力系统中,由于创新个体、创新行为和创新环境三者相互作用不同,从而表现出不同的创新能力。博士生创新能力需要高校建立健全的体制和采取相应措施,强化博士生的创新特质,完善其知识结构,提高科研实践能力,营造学术创新氛围。
[Abstract]:Based on Bandura's ternary interactive determinism, the innovative ability of doctoral students can be regarded as the result of the interaction and mutual influence of innovation behavior and innovation environmen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innovation behavior and innovation environment is different, which shows different innovation ability.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doctoral students needs to establish a sound system and tak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innov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doctoral students and improve their knowledge structure. Improve the abilit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ractice and create an atmosphere of academic innovation.
【作者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基金】: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01-2413-43)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委托项目(08SZ2092)
【分类号】:G643.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周治金;杨文娇;赵晓川;;大学生创造力特征的调查与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05期
2 孙朝;研究生创新能力特性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08期
3 王昕红,凌永祥;高校博士生创新观念的调查及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4年1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肖虹;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认知与融合性特征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国琼;研究生培养方案若干问题的探讨[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2 吴国来,王国启;自我效能感与教学效能感综述[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3期
3 陈新跃,杨德礼;顾客价值认知与市场信号应用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4 林碧英;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与榜样教育[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1992年02期
5 关颖;大众传媒、未成年人犯罪与家庭媒介教育[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6 常宝宁;李录琴;;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因素探析[J];高等理科教育;2007年05期
7 程立生;我国农科类研究生毕业论文质量问题的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5年01期
8 金盛华;社会化研究新视野[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6年03期
9 卜卫;控制实验—─一种常用的传播学研究方法[J];国际新闻界;1997年02期
10 张齐;朱宁西;田立斌;;基于课外科技活动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建琼;课堂教学行为优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车永莉;学业自我效能感及其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初步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2 孙卫;学校环境、教学归因对小学教师教学效能感影响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高治强;基于顾客价值的企业信用缺失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4 王焕霞;高一学生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5 陈茉;数学教师高效教学行为的归因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5年
6 韩继英;农科硕士研究生课程结构体系创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7 李丽琴;交叉学科培养创新人才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8 廖巧玲;互动与渗透:大众媒介与儿童个体社会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9 张迪;乡村旅游游客感知价值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10 陈玉义;中学生化学学业成败归因与自我效能感调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冲,崔雁;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J];鞍山钢铁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2 黎学平;英国专业博士学位的形成、初步发展及主要特点[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10期
3 李振峰;;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演进与趋势[J];滨州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4 刘逊;自我效能感理论对学校心理辅导的意义[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5 宋琼;;高校教师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J];大众科技;2006年04期
6 王昕红,凌永祥;博士学位论文创新性评议书的调查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年03期
7 徐慧;李丽琴;罗军飞;;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的共生互动[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5年02期
8 姜友芬,吴宏翔,熊庆年,林荣日,顾云深;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导师因素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05年06期
9 李素琴;黄丽娜;;美国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特点研究——以美国布兰迪斯大学为例[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10 孙朝;研究生创新能力特性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08期
【相似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于毅;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与博士生创新能力的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5238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1523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