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对博士生学习共同体的影响研究
本文关键词: 互联网 博士生教育 学习共同体 出处:《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博士生教育过程就是博士生走入学习共同体进行学术训练的过程,具有学术性、自主建构性和教师主导性等特点。互联网的普及与应用使得博士生学习共同体从相对封闭走向开放,实现了混合式学习和跨地域交流,推动了学习共同体向多主体、去中心化发展,有助于研究性学习共同体的形成。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检索式学习方式造成学术性的弥散;学术信息过载导致自主性的迷失;虚拟互动造成教师人文关怀的缺失;互联网滥用造成课堂教学形式羁绊等。
[Abstract]:The process of doctoral education is the process of doctoral students entering the learning community for academic training.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Internet, the doctoral learning community has changed from a relatively closed to an open one, which has realized mixed learning and cross-regional communication, and promoted the learning community to multi-subject. The development of decentralization contributes to the formation of a community of research-based learning. It also has some negative effects: academic dispersion caused by retrieval learning, loss of autonomy due to overload of academic information; Virtual interaction leads to the lack of humanistic care for teachers, and the abuse of the Internet leads to the fetters of classroom teaching forms and so on.
【作者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
【基金】: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信息管理委员会项目“互联网对博士生学习影响的研究”,项目编号:2011XX49
【分类号】:G64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冯锐;金婧;;学习共同体的思想形成与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7年03期
2 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09期
3 李辉;网络虚拟交往中的自我认同危机[J];社会科学;2004年06期
4 李书宁;互联网信息环境中信息超载问题研究[J];情报科学;2005年10期
5 王海燕;网络与学习共同体的构建[J];远程教育杂志;2005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权玺;王佳;;网络购物:构建以网络人际传播为基础的“长尾”市场[J];东南传播;2007年07期
2 石小云;肖伟;;Blending Learning与创新人才培养[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3 于夕真;;英语教学模式的整合性研究[J];外语学刊;2007年02期
4 甘忠伟;;Blended Learning:数字化学习方式的新趋势[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5 洪跃;赵霞琦;;特色数据库建设和信息超载的悖论研究及解决方案[J];图书情报工作;2006年03期
6 谢玉进;郑永廷;;大学生网络虚拟交往中的主体性困境[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6年02期
7 陈静;;社会交互在网络学习共同体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佟颖;王志军;刘哲雨;王雪;谢延红;;基于ASP.NET2.0的教学博客的设计与实现[A];教育技术的创新、发展与服务——第五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论文集(下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胡凡刚;教育虚拟社区交往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2 朱婕;网络环境下个体信息获取行为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欧英利;网络交往中的道德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2 王丽;PBL在护理临床教学中的模型设计及应用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6年
3 伍秀敏;大学生使用网络的思想行为特征与教育引导对策[D];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4 陈静;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5 王冀;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的理论与实践[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江泽文;网络传播障碍分析与对策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7 李爱明;个性化搜索引擎用户模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 陈静;虚拟学习共同体中知识建构的策略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9 王蕾;在线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叶莉洁;陶川的快乐博客生活[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锐 ,张银;互联网信息超载对网络学习的影响[J];中国远程教育;2002年11期
2 甘永成;陶舟;;e-Learning、知识管理与虚拟学习社区[J];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01期
3 王愚,达庆利;企业组织的信息丰富综合症分析及对策[J];管理工程学报;2002年02期
4 张际平;网络远程教育的主要特点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02期
5 张建伟,孙燕青;通过问题解决来建构知识──内在条件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11期
6 罗少芬;信息超载解决方案初探[J];图书情报工作;2000年08期
7 周玲;信息超载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2001年11期
8 徐仕敏,况能富;论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信息消费水平[J];图书情报工作;2002年01期
9 曾晓牧,孙平;信息超载与图书馆的应对方案[J];图书情报工作;2004年06期
10 李宝敏,黄炜,徐伯兴,俞德勇,王吉庆;远程教育中以学习者为主体的个性化人机交互系统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3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文华;郎小娇;梁明;;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探析[J];传承;2011年14期
2 高连宏;;基于互联网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分析[J];潍坊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3 孙硕;;大学生与互联网的理论实验[J];理论界;2011年08期
4 阚德慧;刘丽;;互联网给高校学生带来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5 张恩乐;;浅析新形势下如何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年06期
6 赵智勇;;手机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征[J];黑河学刊;2011年08期
7 张剑;王秀红;;我国情报学博士生教育现状概述[J];新世纪图书馆;2011年06期
8 刘一君;倪庆萍;;大学生网络交往的动机分析与价值引导[J];中国报业;2011年10期
9 马铁东;;博士延期毕业的主要原因探究及应对措施[J];中国电力教育;2011年22期
10 王福胜;刘少雪;;互联网对博士生教育的影响:教育生态学的视角[J];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莫河东;杨世鹏;;浅议互联网对高校不同学生群体的影响及对策[A];2003年“求实、创新、发展——面向新世纪的广西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唐守廉;宋丽丽;谢俐P;;高校学生网络行为的调查与分析[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王树忠;;浅谈网络环境下的校本培训模式[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吴启迪;;博士生教育在高等学校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A];回顾与展望——1983—2003年高教研究论文集[C];2003年
5 张秀丽;李招淡;;以QQ为平台加强高校网络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A];福建省高校辅导员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坛优秀论文汇编[C];2008年
6 魏文风;黄祖光;秦雄炜;崔亮;;大学生使用互联网调查及网络上瘾程度的调查报告[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研究——第八届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7 檀江林;;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危害与治理[A];和谐社会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研究报告——首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5)[C];2005年
8 吴继金;贾向红;;警惕网络迷信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A];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体系研究[C];2009年
9 陈凤英;;新形势下高校档案工作者素质浅议[A];陕西省第七次档案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0年
10 孙中伟;路紫;王杨;;网站信息流对遥远国家空间人流导引作用机理——以中澳留学网站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邵丽蓉;互联网新领域需求何种毕业生?[N];人才市场报;2009年
2 尹霞;下一代互联网联合实验室揭牌[N];新清华;2010年
3 黄合来;博士生教育的核心价值[N];学习时报;2010年
4 全国政协委员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王晓秋;我国博士生教育质量亟待提高[N];人民政协报;2010年
5 记者 朱建华;一个导师最多同时带47名博士生[N];长江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张宁锐;博士生教育的一个特殊课堂[N];人民政协报;2010年
7 记者 朱建华;博士生教育,有淘汰才有质量[N];长江日报;2010年
8 本报通讯员 陈少远 项健 本报记者 靳晓燕;博士生教育遭遇“质量”拷问[N];光明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高赛;互联网名企成大学生青睐职场[N];光明日报;2009年
10 王元丰;对我国博士生教育和科研发展的思考[N];学习时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蔺玉;博士生科研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2 彭国华;我国高校理工科博士生科研激励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3 张英丽;论学术职业与博士生教育的关系[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徐平;我国研究型大学博士生培养模式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5 郑素侠;互联网使用与内地大学生的社会资本[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6 彭安臣;中国博士生资助[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7 张国栋;我国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8 胥秋;大学学科文化的冲突与融合[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9 罗敏;基于资源配置的研究生招生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王庆东;中国学位授权体系的委托代理问题研究[D];东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丽丽;大学生网络素质教育项目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8年
2 肖晗;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网络建设初探[D];中南大学;2007年
3 兰敏;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思考[D];西南财经大学;2004年
4 韩勤;基于国家竞争力的我国博士生教育国际化战略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5 李海娜;中美博士生资助比较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6 朱亭亭;二战后美国博士生教育的历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陈文燕;我国博士生招考方式变革的探析[D];复旦大学;2011年
8 仝召燕;文科博士生学术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9 王彩红;博士生教育中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重构[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10 王彩红;博士生教育中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重构[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5316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1531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