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析
本文选题:德国 切入点:博士生教育 出处:《高校教育管理》2012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以德国柏林地区经济与管理学博士生项目(BDPEMS)为例,对其培养模式特点进行研究发现,德国博士生培养不单纯以分数取人,注重全面考察,尤其注重学习者的学习动机;选修课程非常多样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专业方向的需要进行选择;对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很重视基础知识结构的掌握和学习,学生除了接受自己导师的指导以外,还有许多与其他学者进行交流的机会。总体而言,该项目具有课程形式多样,注重自主科研能力培养;选课方式开放自由,重视合作和资源互补;坚持传统师徒制度与研究生院制相结合的方式;内外协作,多阶段、多层次地评价教育质量等特点。德国的培养模式相对于我国博士研究生培养的现状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要加强学习合作,鼓励思想碰撞;要坚持学术自由,鼓励多元化的学习;要采用灵活有效的多级评议方式。
[Abstract]:Taking BDPEMS as an example, it is found that the training of German doctoral students is not only based on scores, but also on the overall study, especially on learners' learning motivation. The elective courses are very diverse and students can choose according to their professional needs. The cultivation of doctoral students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mastery and study of the basic knowledge structure. In addition to receiving the guidance of their own mentors, There are also many opportunities to communicate with other scholars. In general, the project has a variety of curriculum forms, focusing on the cultivation of independent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open and free course selection, and emphasis on cooperation and resource complementarity. Adhere to the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master and apprenticeship system with graduate school system;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operation, multi-stage, The training model of Germany has certain reference function compared with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s doctoral graduate training: to strengthen the study cooperation, to encourage the ideological collision, to insist on the academic freedom, Encourage diversified learning; adopt flexible and effective multilevel evaluation methods.
【作者单位】: 洪堡大学教育学院;
【分类号】:G64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剑;王秀红;;我国情报学博士生教育现状概述[J];新世纪图书馆;2011年06期
2 马铁东;;博士延期毕业的主要原因探究及应对措施[J];中国电力教育;2011年22期
3 王福胜;刘少雪;;互联网对博士生教育的影响:教育生态学的视角[J];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08期
4 王昕红;张晓明;;博士生教育中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及评价——基于八所大学的调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年04期
5 刘鹏飞;;博士的智慧[J];黄金时代;2006年07期
6 孟卫青;吴开俊;王一博;;博士生培养机制改革的若干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年04期
7 沈文钦;赵世奎;蔺亚琼;;美国博士生流失率与淘汰制度分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年03期
8 孙大廷;;改革我国博士生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0年03期
9 杨倩;;提高博士培养质量的师资条件[J];现代教育管理;2011年09期
10 ;德国著名应用科技大学简介(排名不分先后)[J];留学生;2010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吴启迪;;博士生教育在高等学校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A];回顾与展望——1983—2003年高教研究论文集[C];2003年
2 王薇薇;;国外硕士类型研究对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启示[A];第三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陈莉;;天津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简介[A];复合材料:生命、环境与高技术——第十二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黄合来;博士生教育的核心价值[N];学习时报;2010年
2 全国政协委员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王晓秋;我国博士生教育质量亟待提高[N];人民政协报;2010年
3 记者 朱建华;一个导师最多同时带47名博士生[N];长江日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张宁锐;博士生教育的一个特殊课堂[N];人民政协报;2010年
5 记者 朱建华;博士生教育,有淘汰才有质量[N];长江日报;2010年
6 本报通讯员 陈少远 项健 本报记者 靳晓燕;博士生教育遭遇“质量”拷问[N];光明日报;2010年
7 王元丰;对我国博士生教育和科研发展的思考[N];学习时报;2011年
8 苏州大学 罗时进;博士教育:用什么来保证质量[N];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记者 李江涛;清华新政,将“博导”头衔打回“原形”[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10 本报记者 蒋廷玉 杨频萍 本报实习生 王长伟;取消博导评聘,要鼓掌也要谨慎[N];新华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蔺玉;博士生科研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2 彭国华;我国高校理工科博士生科研激励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3 张英丽;论学术职业与博士生教育的关系[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徐平;我国研究型大学博士生培养模式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5 彭安臣;中国博士生资助[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6 张国栋;我国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7 胥秋;大学学科文化的冲突与融合[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张凌云;德国与美国博士生培养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9 燕京晶;中国研究生创造力考察与培养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10 金凌志;理工科博士生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勤;基于国家竞争力的我国博士生教育国际化战略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2 李海娜;中美博士生资助比较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3 朱亭亭;二战后美国博士生教育的历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陈文燕;我国博士生招考方式变革的探析[D];复旦大学;2011年
5 仝召燕;文科博士生学术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6 王彩红;博士生教育中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重构[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7 仝召燕;文科博士生学术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8 王彩红;博士生教育中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重构[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9 张立迁;基于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博士生奖学金体系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10 牛梦虎;我国学术型博士生招考选拨方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5701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1570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