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智力生态系统的研究生创新培养机制研究
本文选题:创新 切入点:智力生态系统 出处:《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结合研究型大学的研究生培养要求和创造力研究成果,阐明构建研究生创新培养机制的依据。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创新培养机制的基本方法,即建立研究生创新培养机制的目标系统——智力生态系统。研究了智力生态系统的内涵与组成、教育模式、激励机制;提出了基于智力生态系统的研究生创新培养机制的实现方法,包括创新教学内容、建立导师组互动团队、建立知识创新平台、创建研究生培养过程控制机制、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建立国际互访和联合培养制度等。在智力生态系统的运行中贯穿着对研究生进行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培养模式的探究,以期实现现代研究型大学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graduate students' cultivation and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creativity in research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basis for constructing the innovative cultivation mechanism of graduate students. On the basis of this, the basic methods of constructing innovative cultivation mechanisms are put forward. That is, to establish the target system of postgraduate innovation training mechanism-intelligence ecosystem. The connotation and composition of intellectual ecosystem, educational model and incentive mechanism are studied.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methods to realize the innovative cultivation mechanism of graduate students based on the intelligence ecosystem, including the contents of innovative teach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interactive team of tutors, the establishment of knowledge innovation platform,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process control mechanism of postgraduate training. To create a good living environment, to establish international exchange of visits and joint training system, etc. In the operation of the intellectual ecosystem run through the postgraduate people-oriented personalized training model, The aim is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talent training in modern research universities.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系;
【分类号】:G64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王守军;研究型大学的精英教育理念[J];现代教育科学;2002年07期
2 张海防;耿红;;论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及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J];教育与职业;2007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炳德;论创造动机的激发[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S1期
2 陈艳敏,孟万金;对研究生逻辑推理能力现状的调查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3 薛承军,曹霞;试论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4 牟在根;张举兵;李月;;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机制的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5 李华,蒋华林,杨忠;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特点及比较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6 毛曦;试论历史认识中的情感因素[J];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5年03期
7 毛新军;徐锡山;;谈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实践与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6年01期
8 杨惠敏,付萍;基于熵权的多级模糊综合评价的应用[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9 张蓁;论创造中的非智力因素[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5期
10 李曦,郭丽玲,李全华;物理化学理论与学生直觉思维培养[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叶志明;黄毅;;略谈中外力学基础课程教材中教育思想与方法等差异[A];第三届全国力学史与方法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袁爱玲;学前创造教育课程及其理论构建[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2 庞青山;大学学科结构与学科制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沈曦;中国多校区大学的组织结构与管理[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4 张坊;领导者德才素质及岗位匹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5 刘学;先秦诸子思维研究[D];扬州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班春虹;数学建模培养高中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理论及实验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2 赵淑兰;创造性个性特征的公众观的调查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3 陈祁岩;设计艺术中的“格式塔”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4 陈芳;企业科技人才综合素质测评及其哲学思考[D];湖南大学;2003年
5 黄福祥;论教师的创造性及其培养[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6 刘健智;物理教学中创新教育的研究与实践[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7 韩基芳;中学地理创造性思维教学模式的构建[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8 黎业枢;高中生创造性人格发展与教育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9 王路宽;科技条件与创新服务[D];北京化工大学;2003年
10 阳仁宇;军队院校创造性军事人才培养的管理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友芬,吴宏翔,熊庆年,林荣日,顾云深;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导师因素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05年06期
2 黄学;试论研究生导师的素质、职责及指导研究生的途径[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3 李维武;大学人文教育的失落与复兴[J];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03期
4 沈红华;中国研究型大学形象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06期
5 程莹,刘少雪,刘念才;我国何时能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从GDP角度预测[J];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04期
6 王建春,黄静,钱桂生;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重视的几个关键问题[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5年08期
7 杨颉;对研究生教育的扩招以及发展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4年05期
8 许为民,张健,陈慰浙,林伟连;英美日与中国研究生教育科类结构比较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年07期
9 罗英姿;李占华;;论培养创新型研究生的导师素质[J];中国高教研究;2006年11期
10 杨霞;宋志宏;程锐;高国全;;“借脑”与“借手”——浅谈研究生与导师的互动学习[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年1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翠华;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第二智慧”[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2 曹景富;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及途径[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3 那宇;杨芳;;音乐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4 秦至谦;崔立军;杨晓峰;;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增强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3年04期
5 石北啸,张红光,栾清华;试论建筑构造教学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年04期
6 邓敏和,梁式;CAD/CAM综合实验的实践与思考[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4年02期
7 华启新;大学生创新能力系统初探[J];沧桑;2005年04期
8 陈分雄,叶敦范,杜鹏辉;通过课外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国地质教育;2005年03期
9 刘豫安,于海荣,杨宇杰,陈建双;强调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10 张德茗;蒋雪湘;;培养创新能力——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月飞;;灰色聚类法在军校学员创新能力评价中的应用[A];全国高等学校电子技术研究会论文集[C];2009年
2 马龙;贾继伟;刘爽;;试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A];第四届十三省区市机械工程学会科技论坛暨2008海南机械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赵舵;熊成林;冯晓云;;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实践与思考[A];第五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2)[C];2008年
4 王小t,
本文编号:16276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1627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