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工程硕士培养的激励机制探索
本文选题:工程硕士 切入点:培养教育 出处:《技术与创新管理》2009年04期
【摘要】:工程硕士教育仍存在不少值得探索的问题,尤其是如何提高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问题。因此,在实践中就需要去探究该如何建立一个切实可行的培养激励机制。根据影响个体行为的因素即发展、成就、环境及生存因素,明确了工程硕士培养激励机制的内涵,且在建立合理的培养激励机制时,培养单位需要遵循全员性、全局性、动态性和规范性的原则。
[Abstract]: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worth exploring in engineering master education, especially how to improve the training quality of engineering master. In practice, we need to explore how to establish a feasible training incentive mechanism. According to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individual behavior, that is, development, achievement, environment and survival factors, the connotation of training incentive mechanism for engineering master is defined. In order to establish a reasonable training incentive mechanism, the training unit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s of all-staff, overall, dynamic and normative.
【作者单位】: 东华理工大学研究生部;
【基金】: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研究课题(2007)
【分类号】:G643.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昊;高等学校应加强知识管理[J];长沙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2 郭正祥;工程硕士师资队伍建设[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3 王玎;企业变革与企业文化管理[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4 王华;工程硕士培养中有关问题的思考[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5 刘晶晶;邢宝君;;合资企业中文化冲突的双重影响[J];华东经济管理;2007年01期
6 孙洪志,范德林;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管理过程的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年03期
7 邓一飞;高校教师激励机制调查分析[J];理工高教研究;2005年02期
8 叶善文;;构建研究生激励机制的探讨与实践[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7年02期
9 刘国瑜,肖慎华;透析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J];南京农专学报;2002年02期
10 李捷;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性质、特点及意义[J];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2002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峰;乡村教会的组织结构及其运行机制[D];上海大学;2004年
2 牛雁翎;人本视角企业核心技术能力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3 李春玲;理想的现实建构:政府主导型学校变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姚孝军;国际商务中的跨文化管理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彩霞;转型领导与组织聚变的关系及其在学校中应用的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2 韩宇;关于BHTT公司流程再造的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年
3 童毅华;经理股权激励机理及其浙江的实证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5年
4 张水玲;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公立中小学组织变革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5年
5 李军文;透视护士长的领导效能:实现价值提升[D];四川大学;2005年
6 张敬德;人力资本产权视角下的内蒙古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5年
7 李安;小浪底工程施工供电部门管理模式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8 杨津;航天科研人员人格特征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9 李鑫;规模迅速扩张下的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10 罗庆霞;中小钢铁企业的薪酬管理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王天凤,司国海;关于工程硕士教育的若干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0年07期
2 秦荣;市场化:工程硕士质量保证的基本策略[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云红;朱小硕;;从外企工程师的视角看我国工程硕士教育的发展走向[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年06期
2 ;国际同行关注中国工程硕士教育[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年12期
3 郑惠强,戴兰妹;工程硕士教育的若干问题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0年05期
4 王钰,蔡志辉,高述珉;推进工程硕士教学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5年01期
5 上官剑;;中美两国工程硕士课程模式的比较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06年06期
6 王大中;张文修;叶取源;陈皓明;刘惠琴;;创新工程硕士教育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05年19期
7 岳庆军;;工程硕士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07年04期
8 张海英;从教育社会学的视角看工程硕士教育[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9 王秀彦;赵曙东;吴斌;翁建成;;提升高校工程硕士培养质量途径探讨——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10 黄善富;;对我国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思考[J];项目管理技术;2008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陈时见;;教师教育的源起与流变[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6)——中国教师教育史、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史研究[C];2009年
2 龙运友;丁明科;;高等医学院校新生角色定位初探[A];第二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论文集[C];2003年
3 杨增岽;;“北京精神”:首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之维[A];北京精神:构建精神家园 提升文化软实力——第五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荆世华;陈屏;;师范教育在“学陶师陶”中的地位和作用[A];学陶师陶 贵在实践——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第二届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1996年
5 李光莉;;多措并举促进大学生就业[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张国;;低碳经济背景下首都大学生创新教育初探[A];2011北京文化论坛——打造先进文化之都培育创新文化论坛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李陈续;我工程硕士教育驶上健康快速路[N];光明日报;2002年
2 记者 飞雨;工程硕士教育十年:在实践中创新发展[N];新清华;2006年
3 姜晨怡;培养工程与管理双精通的高级人才[N];科技日报;2006年
4 记者 延宏;我国工程硕士教育成果初现[N];科技日报;2005年
5 记者 张宝敏;师资培养培训问题亟待解决[N];中国教育报;2006年
6 施亚玲 杜娟;以特色争优势以创新求发展[N];科技日报;2005年
7 中国冶金教育学会理事长 崔宝璐;加强校企合作 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N];中国冶金报;2008年
8 ;2005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我校获奖成果简介[N];新清华;2005年
9 姜秉权;高校应注重大学生个性培养[N];中国教育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杨晨光 卢丽君 纪秀君;特等奖自有特别之处[N];中国教育报;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静;试析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D];武汉科技大学;2008年
2 汤琼英;新型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TTP教学模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3 张燕;高校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研究[D];中北大学;2012年
4 谢瑞君;大学生村官:农村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现实选择[D];河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方婷;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及培养研究[D];漳州师范学院;2012年
6 张晓婕;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模式的构建[D];山西财经大学;2012年
7 胡蕊;研究生中的学术道德失范问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董秀花;大学生的宽容意识培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宋海燕;当代大学生消费观的评析与构建[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10 罗晶;论中国传统文化视阈下的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6801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1680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