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培养模式改革为契机优化硕士生培养方案

发布时间:2018-07-18 07:44
【摘要】:阐述了自培养模式改革实施以来,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哈尔滨工业大学修订培养方案的一些重要举措。
[Abstract]:This paper expounds the necessity of the revision of the training program for Master graduate students since the reform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self-cultivation mode. On this basis, some important measures for the revision of the training program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re introduced.
【作者单位】: 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院;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处;
【基金】:2008年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学会课题项目“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项目编号:08W1034)的研究成果之一
【分类号】:G64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包水梅;高洁;;从本科生与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比较看研究生教育的本质[J];现代教育科学;2006年01期

2 张萍;黄丽;;用系统论方法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08期

3 孙绪华;涂俊才;冉鸿昌;;坚持以人为本 全面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年01期

4 周彬;王子成;;浅谈研究生培养方案与培养计划的有效性[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年04期

5 何振雄;;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 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年S1期

6 祁晓庆;;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十年[J];中国高教研究;2006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鸿江;赵德勋;常志利;任占兵;尹军;;中英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结构与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2 宋莉明;高振东;石立特;;对“测绘工程”工程硕士体现特色培养的几点认识[J];测绘科学;2009年S2期

3 曾祥娟;;军校研究生英语教学体系创建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4 段丹;;规范与创新并举,确保新增硕士授权单位研究生培养质量[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5 陈卓;周萍;高东波;;研究生培养模式国际化改革思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02期

6 常宝英;;关于优化计算机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研究与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2007年22期

7 关涛;;民商法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研究[J];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10年03期

8 徐挺汉;;关于构建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的思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S1期

9 李爱年;谌意桃;;环境法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年02期

10 邓中民;张尚勇;赵鹤华;柯薇;;基于课题探讨式纺织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课堂学习模式的探讨[J];纺织教育;2010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廖文婕;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系统结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陶学文;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创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陈勇;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开发路径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4 张国栋;我国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5 李世讴;教育硕士课程体系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6 李亚敏;临床医学博士学位授权学科评估与发展策略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0年

7 孔祥沛;基于江苏高校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实证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石;高校硕士研究生胜任特征模型与培养绩效的关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陈云芳;理工科院校文科硕士生学习状况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3 侯志涛;中、日、德三国青少年男子足球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4 李明;我国农科类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5 李玲玲;多元智力理论视角下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姝;我国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模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倩;中国博士生培养制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8 徐宽乐;农林高校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9 张文翠;河海大学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10 唐维同;我国研究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制度制约与制度变革[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永盛;中美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状况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0年03期

2 王永盛;中美高校博士研究生培养的比较研究[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1998年02期

3 王全林;多元互补:中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战略选择[J];高等农业教育;2005年02期

4 杨丽艳;剑桥大学法学院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借鉴[J];高教论坛;2003年06期

5 王建民;双模式硕士研究生培养制度初探[J];复旦教育论坛;2004年03期

6 马黎;中美研究型博士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1994年01期

7 朱永林,姜晓冰,李坚,曹军;林科本科培养模式初探[J];黑龙江高教研究;1999年03期

8 曹静 ,黄正泉;中美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系统化比较[J];理工高教研究;2005年04期

9 杨杏芳;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及其最优化[J];教育与现代化;2000年03期

10 林德富;实践“以人为本”理念若干问题的思考[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胡玲琳;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赵丽;关于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多样化的探讨[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2 刘惠玲;我国重点理工科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才德;王国良;叶华;;浅谈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年02期

2 陈虬,沈火明,葛玉梅,贺百玲;“4+2”专业培养模式实践探索[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3 王碧云;杜琼;张维佳;;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年04期

4 云剑;;我国法律类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改革[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5 朱砚;;从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继续教育研究;2009年02期

6 黄佳彦;;论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J];大众商务;2010年10期

7 张晓艳;;关于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三峡大学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S1期

8 张百年;刘杰民;廖福成;卫宏儒;;高等学校理科实验班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冶金教育;2009年06期

9 韦敏;;论高师音乐教育培养模式的改革[J];教育与职业;2006年35期

10 蔡康英;;试论KAQ人才培养模式[J];人文杂志;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怀世;陈传胜;徐明;;以项目为导向 创新高技能地质人才培养模式[A];改革开放与地质教育的科学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王显利;张士成;孟宪强;刘茉;;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A];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第九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学院(系)院长(主任)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李守义;金巍;韩晓峰;张婷婷;楚颖;;校所共同培养海洋地质硕士生模式的探索与实践[A];和谐社会与地质教育质量工程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张永炬;杨善晓;吴志刚;雷必成;;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探讨[A];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5 耿青松;;小学教师数学文化观的调查与培养研究[A];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数学教育研究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张旭;刘志成;叶亚林;陈安宇;;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特色教育的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实践[A];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进展——2007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7 陈金陵;梁桥;彭利英;;教学型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研究初探[A];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第十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学院(系)院长(主任)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刘忠宝;张红光;马国远;王庆华;;工科专业学生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A];制冷空调学科教育教学研究——第五届全国高等院校制冷空调学科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夏健刚;刘天琪;宁元中;颜嘉玲;;电气信息类专业人才按大类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实践[A];第二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10 胡翔勇;向学军;袁兆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A];第一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许宪章;要重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N];安徽日报;2002年

2 李徽 记者 赵建春;南京理工大学构建多级培养模式[N];中国教育报;2001年

3 李慧颖 罗博;硕士读两年,,学生社会都还不适应[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4 毛学农;创新“零对接”的培养模式[N];江淮时报;2007年

5 记者 何继东;工学互动 打造制造业人才高地[N];嘉兴日报;2007年

6 记者 刘卿;云南经管院落户留学韩国新模式[N];昆明日报;2008年

7 记者任丽梅;高校将改革培养模式提高创新能力[N];中国改革报;2009年

8 龙永筑;“贯通式”培养模式让学校、企业、学生“三赢”[N];中国教育报;2003年

9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 鲁建平 李述容;建立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N];宜昌日报;2005年

10 本报记者 张蕾;“校内外双导师”打造合格音乐教师[N];音乐周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廖文婕;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系统结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余峰;基于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3 唐国瑶;我国住院医师培养模式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鲁军;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执政能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张道全;当代中国改革的代价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6 张春霞;限制与保护:刑事诉讼中的隐私权[D];四川大学;2005年

7 侯建国;二战后加拿大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8 张薇;苏格兰大学发展研究[D];河北大学;2004年

9 杨荣昌;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章迪诚;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制度变迁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琳林;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改革与动因分析[D];吉林大学;2007年

2 乔美丽;高等师范院校改革与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高雪春;免费师范生培养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4 韦拉琪;中国(大陆)与老挝银行体制比较研究[D];广西大学;2005年

5 韦光燕;我国公务员制度改革趋势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6 周新梅;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中国高等教育功能[D];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

7 王晓霞;裁判文书改革的思考[D];吉林大学;2005年

8 姚龙琴;论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改革[D];河海大学;2006年

9 曹冬;蒙台梭利教育法在中国的实践与改革[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朱珠;我国现行住房公积金管理制度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1312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21312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a41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