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研究生培养中的美第奇效应——基于知识发展的类生物理论视角

发布时间:2018-10-18 18:36
【摘要】:在研究生培养中创造美第奇效应是科学发展、社会进步的要求。研究生的培养是通过教育使得研究生个体知识存量增加的过程,必须遵循知识发展的原生性、有机性、众合性、酶合性等本质的类生物属性。基于知识发展的类生物理论的研究表明,研究生的培养模型应当包括以下五个基本要素:研究生及其知识基础、课程设置、导师、研究平台和环境。因此,为社会提供具有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需要从课程设置、导师制度、研究平台和环境四个方面寻找交叉点,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知识源和研究平台,创造自由、独立、宽容的科研与学习环境,以创造美第奇效应。
[Abstract]:Creating Medici effect in graduate training is the requirement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progress. The cultivation of graduate students is the process of increasing the knowledge stock of graduate students through education, and must follow the nature of biological attributes such as originality, organic nature, crowdiness, enzymatic property and so on. The research on the theory of quasi-biology based on knowledge development shows that the graduate training model should include the following five basic elements: graduate student and its knowledge base, curriculum, tutor, research platform and environment. Therefore, to provide competitive and innovative talents for the society, we need to find the intersection from four aspects: curriculum, tutorial system, research platform and environment, so as to provide students with diversified knowledge sources and research platforms to create freedom and independence. Tolerant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learning environment to create the Medici effect.
【作者单位】: 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基于知识类生物模型的技术能力发展实证研究”(70972116)
【分类号】:G64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武宏;;美第奇家族对图书馆事业的贡献及启示[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8年04期

2 袁本涛;延建林;;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三次研究生教育质量调查的结果[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年02期

3 赵红蕊;唐中实;刘钊;;跨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若干问题研究[J];测绘科学;2010年S1期

4 张寿庭;刘韩星;张礼卿;王利峰;黄鸿德;袁志香;;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与创新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5 凌萍萍;;我国研究生培养理念及培养机制改革刍议[J];江苏高教;2010年05期

6 和金生,熊德勇,刘洪伟;基于知识发酵的知识创新[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年02期

7 石芝玲;和金生;;知识转移与知识发酵[J];情报杂志;2010年01期

8 傅合远,吴关生 ,顾纪忠;改进管理 加强硕士研究生的能力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2年04期

9 吴启迪;;办好研究生暑期学校 营造良好的研究生教育创新氛围[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年11期

10 黄宝印;陆敏;程黎明;田起宏;朱瑞;李军;黄欣;董尔丹;;研究生暑期学校品牌建设的策略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利君;;基于组织学习的客户关系管理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2 刘颂;焦文佳;;中美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比较[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3 孙筠;;基于知识和知识创新视野下的组织创新[J];北方经济;2008年16期

4 张兆芹;;个体学习、组织学习与学习型组织之辨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08期

5 蒋慧杰;李丽红;梁晓琴;;知识共享促进知识资本放大的机理分析——基于项目组织[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6 王立新;高长春;;竞争优势来源研究的理论演进[J];商业研究;2006年12期

7 王伟;;经济学视角下的组织学习理论研究述评[J];商业研究;2007年01期

8 王伟;;战略联盟的学习过程及其管理[J];商业研究;2009年05期

9 邹国庆;组织学习: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J];长白学刊;2003年04期

10 郑亚莉;产业簇群成长的知识分析[J];财经科学;200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京安;赖景生;;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实质与途径[A];中国西部地区城乡协调发展与社会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郁培丽;薛晶媛;;企业学习类型和技术战略的关系[A];第6届东亚科技与社会(STS)国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柳洲;陈士俊;;试析学术会议及其知识创新机制[A];学术交流质量与科技研发创新——中国科协第三届学术交流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8年

4 朱红;李文利;左祖晶;;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影响机制[A];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刘晓峰;;我国构建学习型政府的障碍因素及消除策略分析[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陶厚永;卞吉华;沈晓笑;;论“四位一体”的组织学习动力学机制[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7 谢呈阳;高丹;胡汉辉;;组织成长中的知识创造过程演化——基于东飞中心的案例研究[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8 任荣;徐向艺;;基于联盟生命周期演进的企业合作创新关键因素管理[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9 和金生;王彦博;;创新中知识增长激励的推演[A];决策科学与评价——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决策科学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海江涛;彭灿;;知识创新的动力学模型与组织知识管理战略的选择[A];第四届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Ⅰ)[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钱勇;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路径与机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2 曹丽娜;组织变革下的国有企业组织学习与社会责任演进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3 杜郁文;组织促动因素、知识管理程序对核心竞争力及创新绩效关联性之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4 林敏;基于个体选择的研发团队知识转移与创造过程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5 金凌志;理工科博士生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王明荣;基于知识创新的企业激励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7 曹亚东;先进制造技术应用水平对创新能力的作用机制研究:资源基础理论的视角[D];南京大学;2011年

8 赵围;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国防科技情报知识管理体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9 罗泽意;制度变迁视角下大学创业趋向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10 冯长利;供应链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毛小扬;中国共产党建设学习型政党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1年

2 钟昌红;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2年

3 万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对导师队伍建设的挑战与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4 胡佳雯;企业孵化器内创业者知识共享对在孵企业成长影响的建模与仿真[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5 赵静;面向滚齿机故障诊断的知识管理方法及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6 王清强;我国企业大学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宁波大学;2011年

7 高昊;基于混合算法的研究生招生考试考场座位编排系统研究及应用[D];中南大学;2011年

8 李琳玉;云南铜业集团玉溪矿山研究院学习型组织评价与构建[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9 庞静媛;知识管理与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关系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10 李建波;地税机关创建学习型组织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柴文玉;;哈佛大学暑期学校的发展历史与教育理念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01期

2 袁本涛;延建林;;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三次研究生教育质量调查的结果[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年02期

3 陈剑光;卡内基与美国图书馆事业[J];图书与情报;1994年04期

4 夏显波;邹洋;张薇;;工程硕士校外导师管理制度的建设与完善[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12期

5 马少慧;;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究[J];发展;2009年09期

6 翟亚军,李素琴;对跨学科跨专业研究生培养问题的几点思考[J];河北工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7 牛智有;廖庆喜;李小昱;;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促进研究生教育多样化发展[J];高等农业教育;2009年02期

8 王晓辉;20世纪法国高等教育发展回眸[J];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02期

9 沈之兴;论美第奇家族对佛罗伦萨文艺复兴的促进作用[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03期

10 张亚丽;;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多元化的探讨[J];理工高教研究;2008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尹伟;论我国高等学校的跨学科研究生教育[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广华;;试论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作用[J];青年文学家;2011年13期

2 ;湖南省研究生教育收费新标准出台 降幅不得超过百分之二十[J];湖南教育(中);2011年08期

3 尹良红;;研究生教育特色培育和产学研联合培养的新思路[J];科学中国人;2011年15期

4 戴先凤;;试析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双导师制”[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1年08期

5 戴小鹏;黄璜;张引琼;;基于隐性知识获取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11年04期

6 田甜;;对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若干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1年13期

7 靳凤丹;;关于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21期

8 倪瑞;;网络答辩促进研究生培养国际合作[J];中国教育网络;2011年07期

9 吕鸥;;成就目标理论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J];辽宁经济;2011年06期

10 贾镇;;读研,直面收费时代来临[J];黄金时代;2009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徐玉梅;刘春光;李伟;;充分发挥高校学报在研究生培养中不可替代的作用[A];中国高校学术出版(Ⅳ)——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第15次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李文利;刘文娟;;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文化与制度建设[A];教育理念创新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10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E.F.FUENZALIDA;毛玉林;;发展模式与美国为发展中国家学生提供的研究生教育 八十年代的展望[A];第十四届国际草地会议论文集(下册)[C];198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叶青;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并非“全面收费”[N];广东科技报;2008年

2 记者 贾晓燕;本市将重点建设一批研究生培养基地[N];北京日报;2009年

3 记者 郭熠;共建滨海研究生培养基地[N];滨海时报;2010年

4 小莉;中科大在常设研究生培养基地[N];常州日报;2011年

5 记者 宋广玉;市社科院—河海大学研究生培养基地揭牌[N];南京日报;2011年

6 潘玉娇;江苏9年共实施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项目4805[N];江苏教育报;2011年

7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 韩震;研究生培养在转变中发展[N];社会科学报;2011年

8 记者 李青滨 通讯员 刘洋;打造高素质研究生培养平台[N];中国海洋报;2011年

9 学位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司(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提高质量[N];中国教育报;2011年

10 记者 李雪林 通讯员 黄艾娇;全过程监控研究生培养[N];文汇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玲琳;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徐亚清;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协同分析与实证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9年

3 孟洁;中国研究生招生制度变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彭静;我国工科类研究生培养资源重组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5 余峰;基于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6 杨志宏;高校组织结构测度方法及应用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7 陆震;政府视角下的研究生教育质量再造[D];同济大学;2008年

8 彭安臣;中国博士生资助[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9 李世彬;中国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发展与对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10 张国栋;我国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国莉;高校科研团队中的研究生激励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2 刘冬海;我国高校研究生激励机制优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3 朱静然;美国研究生培养与科研一体化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4 欧杰宁;研究生三助项目规范化管理研究[D];广西大学;2008年

5 吴云天;基于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机制构建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9年

6 刘全菊;我国全日制研究生培养目标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7 张兴春;新形势下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对策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7年

8 卢英敏;以人为本的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9 王勇;研究生创新素质教育长效机制构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10 王博超;基于AHP灰色关联法的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9年



本文编号:22800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22800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49f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