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硕士培养的学术化倾向及改革对策
[Abstract]:Influenced by the fixed pattern of education master's training mode, there exists the tendency to converge to the education master's degree in our country at present. In order to highlight the practical and prac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education master training, it is necessary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cademic and practical, and insist on the orientation of professional degree goal in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ed talents. Strengthen the practical link of the education master's course, perfect the course teaching system of the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eaching staff of the education master's practical type, and construct the "double qualified" teacher team of the application type talent training.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历史与文化研究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AFA080002)
【分类号】:G643.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朱新根;;论教育硕士课程设置及其建设[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罗明秀;论师范性与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胡玲琳;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郑红红;人本主义取向的教师教育改革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2 叶引姣;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6年
3 赵悦;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孟洁;教育硕士教育专业理论课程建设问题与对策思考[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03期
2 杨启亮;问题与对策:关注教师素质的教育硕士课程建设[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3 关尔群;关于教育硕士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教育科学;2003年02期
4 母小勇,谢安邦;论教育硕士专业的课程目标和取向[J];教育研究;2002年01期
5 邬志辉,戴继天,唐德先;关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几个理论问题的认识[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钟定华,巩艳珠,方东风;从深圳特区的经济发展看高等工程技术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83年02期
2 马毓义;;大力开展教学改革,开创教学工作的新局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83年01期
3 张光斗;;工程教育结构需要改革[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83年01期
4 张卿华;体育师资的能力结构与培养模式[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4期
5 柳若松;略论体育学院的培养目标[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84年03期
6 张原华;;王冀生副司长在高等工程教育第三次专题研究会总结会上的讲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84年02期
7 本报编辑部;修订体育学院体育系教学计划的必然性及现实性[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85年01期
8 宓洽群;;改革管理搞活教学[J];教育发展研究;1985年02期
9 吴功健,罗建斌;改革工科大学生培养过程的构想[J];高等教育研究;1986年01期
10 ;传统培养模式应当变革[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8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建国;赵惠君;;21世纪水利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A];中国水利学会一九九九年优秀论文集[C];1999年
2 孙升云;吴启富;;二十一世纪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A];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7年
3 赵常伟;张建东;王学舟;马素军;;医学院校全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思考[A];山东省医学伦理学学会第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4 张克猛;;谈谈工科非机类、电类力学课程的改革——兼述《机械工程基础》教材的体系特点[A];世纪之交的力学教学——教学经验与教学改革交流会论文集[C];2000年
5 刘兴茂;陈昭烈;刘红;熊福银;;心肌细胞体外三维培养的初步研究[A];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6 黄晓琳;;从美国康复医师培养模式看我国康复医学教育[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三届中国康复医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1年
7 杨正云;;谈体育教师人才的素质培养[A];亚洲人才战略与海南人才高地——海南省人才战略论坛文库[C];2001年
8 阎新华;;挑战生命科学前沿——解读徐荣祥和他的干细胞研究[A];烧伤湿性医疗技术(MEBT/MEBO)论文集锦[C];2001年
9 李青峰;许克毅;;论研究生党建工作的特点[A];2001中国电子教育研究论文集[C];2001年
10 王萍;林善明;;探索电气及电子工程人才培养新模式[A];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Education[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河北师大附属民族师范学校 王新禄;创新教育值得关注[N];中国教育报;2000年
2 俞俭/文;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N];中国教育报;2000年
3 本报记者 翟帆;高职高专: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成长的摇篮[N];中国教育报;2000年
4 史根东;创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N];光明日报;2000年
5 曲振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与培养模式[N];光明日报;2000年
6 通讯员 王群、龙泽群;共谋高层次人才培养良策[N];湖北日报;2000年
7 刘文选;上海中医药发展“大跃进”[N];健康报;2000年
8 钟山;当代大学生的优势和不足[N];吉林日报;2000年
9 伊边;当代大学生的三点优势和不足[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0年
10 ;著名大学校长话“创新”教育[N];联合时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昭烈;哺乳动物细胞无载体固定化培养技术的建立[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4年
2 胡玲琳;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周泉兴;我军院校初级指挥军官培养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赵海涛;基于问题的校长培训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王东光;口腔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系列课程综合改革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6 唐国瑶;我国住院医师培养模式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赵金昭;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与培养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8 罗文标;基于知识创新的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9 王秀梅;工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及评价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9年
10 张瑞林;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晓燕;四川省建设类中专教育发展思路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0年
2 余大山;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D];西南师范大学;2000年
3 李传新;论建立开放的高职高专大学物理课程体系[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4 高爱国;新时期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解析与思路[D];第四军医大学;2001年
5 高明霞;论听、说的内在联系及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D];延边大学;2001年
6 马福君;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特色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1年
7 王凯;新型骨干师资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8 郭华;关于构建军队全科医学教育模式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2年
9 李盛;WTO与大学本科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10 朱正亮;大学生素质发展的管理学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3529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2352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