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影响博士生学习方式的研究
[Abstract]:Through interviews with Ph. D. students, the questionnaire analyzes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of the Internet on doctoral students' learning methods, and concludes that Internet-based retrieval learning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doctoral autonomous learning. The Internet has become a scaffold for doctoral students to determine research directions, enrich research content and find scientific methods. Internet resource sharing platform promotes doctoral students' independent and in-depth study. Through supporting doctoral students' cognition, optimizing doctoral cognitive structure and promoting doctoral students' higher learning, it promotes doctoral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The Internet maintains the interest of doctoral students in independent inquiry learning, provides a scene of experience for doctoral students and promotes the sense of achievement of doctoral students in inquiry learning. However,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reflect on the fragmentation of doctoral learning caused by Internet retrieval learning, the confusion of doctoral information caused by network inadaptability, and the loss of doctoral students' innovation caused by Internet path dependence.
【作者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基金】: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信息管理委员会项目“互联网对博士生学习影响的研究”(编号:2011XX49)研究成果
【分类号】:G64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钟志贤;教学设计的宗旨:促进学习者高阶能力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11期
2 张豪锋;卜彩丽;;略论学习生态系统[J];中国远程教育;2007年04期
3 陈琦,张建伟;信息时代的整合性学习模型——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的生态观诠释[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3期
4 王佑镁;信息技术与学习变革[J];现代教育技术;200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豪锋;李春燕;;协作学习中的人际冲突与对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2 马传宝;试论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迷航问题及解决办法[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3 李浩;;我国高师体育院系开展网络教学的影响因素分析[J];安徽体育科技;2007年03期
4 申仁洪;;全纳教育的支持系统及其生态化走向[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5 金美福;两种教师发展模式论比较——兼与台湾学者饶见维先生商榷[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6 高欣峰,刘成新;基于网络的远程学习动力机制探析[J];中国远程教育;2005年10期
7 张爽,李玉斌;从活动理论看远程教育中小组学习活动的设计[J];中国远程教育;2005年11期
8 张豪锋;卜彩丽;;略论学习生态系统[J];中国远程教育;2007年04期
9 陆秀花;;护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J];当代护士(综合版);2006年03期
10 张筱兰;论贯一教学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谭实;;网校,提供怎样的学习[A];教育技术的创新、发展与服务——第五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论文集(下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美福;教师自主发展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2 姚静;情境问题教学对学生数学认知的作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裴新宁;面向学习者的化学教学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闫寒冰;信息化教学的助学事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柯清超;分布式学习系统软件建模方法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唐智松;网络文化中学生主体性的迷失与重塑[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钟志贤;面向知识时代的教学设计框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孙亚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贺祖斌;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生态学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10 邵燕楠;走向“情境”与“问题”[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淋屏;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及其教学模式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2 吴伟敏;网络教学支持平台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3 卢辉炬;信息时代学习的嬗变[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4 孙延华;网络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5 杜敏;中小学网络教育资源生存透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6 全江涛;基于军事训练信息网的网络课程设计[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7 徐冬雪;“视、听、做”一体化的婴幼儿语言习得环境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陈莉;信息技术支持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9 李志颖;基于案例的在职教师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模式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10 赵瑛;“痛风临床诊治”网上智能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琦,张建伟;信息时代的整合性学习模型——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的生态观诠释[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3期
2 武法提;基于WEB的学习环境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00年04期
3 钟义信;知识论:核心问题——信息-知识-智能的统一理论[J];电子学报;2001年04期
4 刘永昌,冯嘉礼,李峰,崔立;从弥散到收敛:一种学习与记忆的规律——神经思维科学研究 Ⅱ [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5 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年01期
6 张卫;内隐学习及其特征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01期
7 马德芳;;“在交互中共享学习生态”的自主学习模式[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8 黄荣怀;张振虹;陈庚;徐t$;;网上学习:学习真的发生了吗?——跨文化背景下中英网上学习的比较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7年06期
9 徐仕敏,况能富;论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信息消费水平[J];图书情报工作;2002年01期
10 李宝敏,黄炜,徐伯兴,俞德勇,王吉庆;远程教育中以学习者为主体的个性化人机交互系统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3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剑;王秀红;;我国情报学博士生教育现状概述[J];新世纪图书馆;2011年06期
2 马铁东;;博士延期毕业的主要原因探究及应对措施[J];中国电力教育;2011年22期
3 王福胜;刘少雪;;互联网对博士生教育的影响:教育生态学的视角[J];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08期
4 王昕红;张晓明;;博士生教育中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及评价——基于八所大学的调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年04期
5 刘鹏飞;;博士的智慧[J];黄金时代;2006年07期
6 孟卫青;吴开俊;王一博;;博士生培养机制改革的若干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年04期
7 沈文钦;赵世奎;蔺亚琼;;美国博士生流失率与淘汰制度分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年03期
8 孙大廷;;改革我国博士生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0年03期
9 杨倩;;提高博士培养质量的师资条件[J];现代教育管理;2011年09期
10 张良;;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四个关键因素——以浙江大学食品学科为个案[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吴启迪;;博士生教育在高等学校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A];回顾与展望——1983—2003年高教研究论文集[C];2003年
2 王薇薇;;国外硕士类型研究对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启示[A];第三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陈莉;;天津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简介[A];复合材料:生命、环境与高技术——第十二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黄合来;博士生教育的核心价值[N];学习时报;2010年
2 全国政协委员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王晓秋;我国博士生教育质量亟待提高[N];人民政协报;2010年
3 记者 朱建华;一个导师最多同时带47名博士生[N];长江日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张宁锐;博士生教育的一个特殊课堂[N];人民政协报;2010年
5 记者 朱建华;博士生教育,有淘汰才有质量[N];长江日报;2010年
6 本报通讯员 陈少远 项健 本报记者 靳晓燕;博士生教育遭遇“质量”拷问[N];光明日报;2010年
7 王元丰;对我国博士生教育和科研发展的思考[N];学习时报;2011年
8 苏州大学 罗时进;博士教育:用什么来保证质量[N];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记者 李江涛;清华新政,将“博导”头衔打回“原形”[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10 本报记者 蒋廷玉 杨频萍 本报实习生 王长伟;取消博导评聘,要鼓掌也要谨慎[N];新华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蔺玉;博士生科研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2 彭国华;我国高校理工科博士生科研激励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3 张英丽;论学术职业与博士生教育的关系[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徐平;我国研究型大学博士生培养模式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5 彭安臣;中国博士生资助[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6 张国栋;我国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7 胥秋;大学学科文化的冲突与融合[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罗敏;基于资源配置的研究生招生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王庆东;中国学位授权体系的委托代理问题研究[D];东北大学;2009年
10 张凌云;德国与美国博士生培养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勤;基于国家竞争力的我国博士生教育国际化战略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2 李海娜;中美博士生资助比较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3 朱亭亭;二战后美国博士生教育的历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陈文燕;我国博士生招考方式变革的探析[D];复旦大学;2011年
5 仝召燕;文科博士生学术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6 王彩红;博士生教育中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重构[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7 王彩红;博士生教育中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重构[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8 仝召燕;文科博士生学术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9 张立迁;基于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博士生奖学金体系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10 牛梦虎;我国学术型博士生招考选拨方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4292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2429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