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学、研、用”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发布时间:2019-10-11 15:01
【摘要】:合肥工业大学自1997年成为工程硕士授权单位以来,在工程硕士的培养方面积极探索,确立了以"应用型"为培养目标,以实践基地建设为载体,"产、学、研、用"联合培养的人才教育模式。在培养方案设置、教学改革、管理体制、学位论文要求等方面紧紧围绕培养目标进行调整和优化,形成了一套特色鲜明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
【作者单位】: 合肥工业大学;
【分类号】:G643;TB-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张海英;汪航;;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若干问题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年05期

2 吴启迪;在第二届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成立会议上的讲话[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年06期

3 王钰;康妮;刘惠琴;;清华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虞翔;汪信;张建宇;夏欢;;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调查与分析[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2 岑兰;杨元政;;浅谈办好材料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S1期

3 徐小龙;孔媛媛;李梦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螺旋提升型”培养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年02期

4 王泽锋;侯静;吴武明;程湘爱;;军队工程硕士《光电成像技术》课程研讨式教学模式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年03期

5 周益兰;刘华奇;刘浩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背景分析及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31期

6 虞翔;汪信;张建宇;夏欢;;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和探索[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7 赵钟兴;黄祖强;童张法;;泛北部湾地区工程硕士化学工程领域招生现状与对策[J];化工高等教育;2009年04期

8 高军;蔡野;;高校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12期

9 刘建秀;汤富强;郑民欣;宁向可;;工程硕士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J];教育与现代化;2009年03期

10 丁雪梅;甄良;宋平;杨连茂;;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改革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王泽锋;侯静;程湘爱;王睿;;将研讨式教学方式引入本科专业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A];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及协作委员会2010年全体会议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建功;中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2 廖文婕;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系统结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邱佳维;基于Boyer理论的专业硕士学位建设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贾宇;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人才培养新模式[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3 李智;我国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董改变;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标准的实施状况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张海英,张锦绣;美国工程硕士教育模式观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年06期

2 朱高峰;关于中国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问题[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年02期

3 张海英;工科院校应该以培养工程师为主——张光斗院士访谈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4 张海英;韩晓燕;郑晓齐;雷庆;;关于我国工程硕士培养现状的调查报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年03期

5 高述珉,沈岩,刘惠琴;校企合作培养应届推免工程硕士生的实践与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年02期

6 周玉清!本刊记者;北京100081;注重质量突出特色积极稳步地推进工程硕士教育的发展——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情况调研总结会综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0年02期

7 陈皓明;;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和发展观 全面推进工程硕士教育发展[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年1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乾峰;聂鹏;;沈航工程硕士培养与产学研结合模式研究[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9年S1期

2 黄秋萍;;校企合作培养工程硕士模式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10年08期

3 ;谈谈“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培养工作 访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建设管理系教授王守清博士[J];建筑经济;2005年08期

4 代君;;工程硕士应注重工程技术的培养[J];理工高教研究;2006年04期

5 岳庆军;;浅析工程硕士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煤炭经济研究;2008年05期

6 ;我校与二汽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见成效[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4期

7 金瑶;上海交通大学与美国ITT联合培养工业管理人才[J];工业工程与管理;1997年06期

8 孔俊峰;;源牌(RUNPAQ)集团与浙江大学共建研究生教育实践基地[J];制冷空调与电力机械;2011年01期

9 郑锟源;联合培养工程型硕士研究生的探索[J];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1995年02期

10 ;喜报:我校新增水利工程、化学工程2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领域[J];黑龙江水专学报;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忠宝;蔡开颖;王庆华;马国远;;动力工程专业学位工程硕士培养的研究及实践[A];制冷空调学科发展与教学研究——第六届全国高等院校制冷空调学科发展与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刘建伟;苏东林;孙则怡;张有光;;工程硕士招生与培养方法研究[A];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程彬彬;李玉青;严志强;姜宗来;;切应力诱导的内皮祖细胞在与血管平滑肌联合培养的内皮细胞表面的黏附及其机制[A];第九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4 刘文;王建荣;;相同领域工程硕士群体论文分析与评价——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论文[A];高教科研2006(下册:专题研究)[C];2006年

5 王建荣;毕晓君;;工程硕士培养模式与企业需求相结合研究——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研究报告[A];高教科研2006(下册:专题研究)[C];2006年

6 李玉泉;张炎;王栋;姜宗来;;切应力作用下联合培养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对内皮细胞合成分泌PDGF-B的影响[A];第七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7 刘流;王福科;赵德萍;何晓光;代晓明;李逸松;;联合培养VECs与ADSCs与部分脱蛋白生物骨的体外构建[A];第七届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医师大会论文集[C];2010年

8 刘流;王福科;赵德萍;何晓光;代晓明;李逸松;;联合培养VECs与ADSCs与部分脱蛋白生物骨的体外构建[A];第六次中国国际暨第九次全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9 沈宝荣;王燕华;严志强;程彬彬;王晓东;赵丹;姜宗来;;生理切应力调节与血管平滑肌细胞联合培养的内皮细胞迁移[A];2008年全国生物流变学与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8年

10 刘流;王福科;赵德萍;代晓明;李逸松;李宗芳;;体外VECs和ADSCs联合培养对细胞增殖和成骨分化的影响[A];第八次全国口腔颌面—头颈肿瘤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陆小青;玉林获清华实践基地建设贡献奖[N];广西日报;2011年

2 ;海南统战部门召开会议 推动实践基地建设步伐[N];团结报;2011年

3 陈秀梅 石晓改 记者 张守帅;西南交大与越南河内交大联合培养人才[N];四川日报;2008年

4 梅格;川大、川音联合培养新型艺术人才[N];中国文化报;2009年

5 记者 李启昌;云大被列为全国10所联合培养博士生高校[N];云南日报;2009年

6 记者 张毅 通讯员 于雷;共建地学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N];中国矿业报;2009年

7 吴建秀;2002年:工程硕士培养质量年[N];科技日报;2002年

8 本报评论员 米鹏民;实践基地建设是关爱的有效载体[N];深圳商报;2011年

9 顾佳怡;南京首批71名职校教师攻读工程硕士[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7年

10 陈贻新 记者 赖红英;我国工程硕士培养迅速[N];中国教育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福科;脐血来源VECs与ADSCs联合培养移植修复颌骨缺损研究[D];昆明医学院;2009年

2 涂秋芬;以脱细胞犬动脉为基质的新型组织工程血管支架的制备和体外再细胞化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3 钟池;骨髓基质细胞静脉注射治疗大鼠短暂性局灶性脑缺血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王汉琴;切应力抑制内皮细胞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及PI3K/Akt的调控作用[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5 金莉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模型鼠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6 袁雅生;神经干细胞和新生大鼠Corti氏器组织联合培养的实验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7 王燕华;生理切应力对与血管平滑肌细胞联合培养的内皮细胞迁移的影响及其细胞骨架机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8 周素娴;高糖高脂环境下PAF在内皮细胞与系膜细胞相互关系中作用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9 赵延欣;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局灶性脑缺血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10 杨浩;体外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在机械损伤后逆分化为神经干细胞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龚玉玲;影响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核心因素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2 田伟;骨重组AECM和Wistar鼠成骨细胞联合培养的实验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3年

3 董鸿铭;骨AECM的制备、小鼠骨髓基质干细胞培养,,以及联合培养的实验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3年

4 解大龙;脱细胞半月板支架与骨髓基质干细胞联合培养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6年

5 吕新博;实践基地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孙红梅;猪前体脂肪细胞与肌卫星细胞联合培养体系建立及生长特性初步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7 张龙;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8 刘云;地方院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9 仲维广;兔骨髓基质细胞诱导成骨及与珊瑚联合培养实验研究[D];昆明医学院;2004年

10 张永刚;脱细胞牛松质骨材料的制备及其体外相容性的初步研究[D];石河子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5475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25475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434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