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为例

发布时间:2019-10-24 16:33
【摘要】:跨学科、跨专业招收研究生数量不断增长的趋势,为研究生培养单位和指导教师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提高跨学科、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培养单位和指导教师特别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对跨学科录取研究生状况、跨学科报考研究生的动机、学习动力、学习方法及招收、培养跨学科研究生利弊全面考查和客观分析基础上,通过对研究成果、实施方案及实践成效的梳理,探索跨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和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问题,为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跨学科、跨专业录取的研究生具有三大方面的优势;从国内外教育、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来看,招收和培养跨学科研究生具有四个方面的特殊意义;构建跨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应从理清思路、明确目标、创新培养模式、搭建平台以及健全长效保障机制和内在激励机制等方面着力;应坚持跨学科人才培养与跨学科科学研究相结合、跨学科人才培养与培育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相结合、校内跨学科导师指导与校外跨学科导师指导相结合以及跨学科研究生教育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创新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立跨学科、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要努力实现"六个转变";要建立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具有跨学科知识背景和学术经历的师资队伍;以科研任务锻炼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方法,将研究生尽快带入科研第一线;继续优化、深化和完善"跨学科研究生论坛",使研究生在辩论中产生问题意识。跨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系,已在实践中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一是提高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培养质量;二是学科建设得到了长足进步;三是指导教师在跨学科、跨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科研水平。
【作者单位】: 烟台大学民族研究所;
【基金】: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跨学科录取研究生创新型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SDYY09084)
【分类号】:G643.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罗仕鉴,陈杭渝,孙守迁;跨学科、跨专业培养研究生的途径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尹伟;论我国高等学校的跨学科研究生教育[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王琦;许艳丽;;研究生就业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2 牛林;浅议理科学生跨专业课程的学习[J];高等理科教育;2004年02期

3 罗仕鉴,陈杭渝,孙守迁;跨学科、跨专业培养研究生的途径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年06期

4 刘仲林,赵晓春;跨学科研究:科学原创性成果的动力之源——以百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奖成果为例[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5年06期

5 刘元芳,夏尊铨,傅白白;探索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0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翠华;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第二智慧”[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2 曹景富;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及途径[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3 那宇;杨芳;;音乐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4 秦至谦;崔立军;杨晓峰;;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增强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3年04期

5 石北啸,张红光,栾清华;试论建筑构造教学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年04期

6 邓敏和,梁式;CAD/CAM综合实验的实践与思考[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4年02期

7 华启新;大学生创新能力系统初探[J];沧桑;2005年04期

8 陈分雄,叶敦范,杜鹏辉;通过课外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国地质教育;2005年03期

9 刘豫安,于海荣,杨宇杰,陈建双;强调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10 张德茗;蒋雪湘;;培养创新能力——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胜军;申忠宇;;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A];国际创造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2 孙雷;;发挥高等院校创新源作用推动沈阳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思考[A];创新沈阳文集(C)[C];2009年

3 韩宝玲;罗庆生;闰尚彬;;提高大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创新型优秀人才[A];国际创造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4 官丽辉;高志花;屈振华;;新世纪农业高校产学研结合教育模式的探讨[A];中国农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四届三次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5 张付英;;用TRIZ理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A];国际创造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6 李保华;;论“创商”教育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作用[A];国际创造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7 赛音德力根;;内蒙古科技大学“以学生为本”情况调查报告[A];2009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李东生;;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A];2011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朱瑞兴;李淑琴;;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A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10 徐玉梅;;高校学报与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A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晓春;创新能力列为主要质量标志[N];新华日报;2008年

2 刘中安 本报记者 李志民;清华学子抒发发展辽源情怀[N];辽源日报;2008年

3 郭复兴;着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创新能力[N];新疆日报(汉);2007年

4 方延明;着力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

5 记者 周敏飞 卢志民 通讯员 曾令梅;省政府与国家海洋局共建广东海大[N];湛江日报;2010年

6 王顺义;强化大学内研究机构的创新能力[N];上海科技报;2006年

7 范柏乃;课堂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研究和创新能力[N];中国教育报;2005年

8 ;以增强创新能力为核心 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N];人民日报;2008年

9 王丽丽;大连理工大学“保研”不只看学习成绩 创新能力成为重要砝码[N];科技日报;2000年

10 记者 冯庆;把高校办“精”办“强”[N];深圳特区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陈桂尧;中国大学参与国家创新系统的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2 王会良;大学技术转移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3 唐仁春;我国普通高校本科生综合素质多重视角评价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4 池颖;我国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沈仲丹;高校激励模式有效性的权变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6 王懿;大学重点学科创新人才胜任力模型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8年

7 张凌云;德国与美国博士生培养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闫俊周;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的组织及其对绩效的作用机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9 金凌志;理工科博士生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段成芳;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管理改革[D];湖南农业大学;2005年

2 郭彩华;平等·互动·创新[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3 夏科;信息化水平对高校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小明;福建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与体系研究[D];福州大学;2004年

5 齐艳霞;隐性知识与研究生创新能力[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6 王硕;硕士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开发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年

7 黄斌;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08年

8 侯映霞;我国高校研究生创新团队建设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9 李张聪;增强我国高校科技人员创新能力问题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08年

10 许建虹;大学教师创新能力发展的研究[D];扬州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5526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25526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e5d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