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3 22:12

  本文关键词:中美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和培养评价三部分,以此三要素来对比分析我国与美国的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总结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理出目前我国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落实培养目标,细化落实程序;改革招生入学,强化责任承担;以实践为导向,调整课程与教学;增强培养方式的灵活性,打造导师指导特色;革新培养评价,严格学位授予。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研究生部;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
【关键词】教育专业学位 教育博士 教育硕士
【基金】: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平台建设项目“社会转型时期教师教育模式变革研究” 西南大学研究生教育与管理创新研究项目“专业学位(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G643
【正文快照】: 中美两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比较①项目国家培养目标教育硕士教育博士中国培养面向基础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需要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具有现代观念和教育、教学工作能力,具有较高水平的学科教学骨干教师或管理人员。造就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领域的复合型、职业型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今雅;;美国教育硕士培养变革的经验及启示——从基于课程到基于标准[J];比较教育研究;2008年05期

2 邓涛;孔凡琴;;美国教育博士(Ed.D.)专业学位教育的问题与改革论争[J];比较教育研究;2009年04期

3 文东茅,阎凤桥;美国“教育博士”(Ed.D.)的培养及其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4 褚艾晶;;“教育博士”培养的合法性危机——基于美国现实面临的问题与挑战[J];复旦教育论坛;2008年03期

5 张济洲;;美国“教育博士”培养的实践、问题与挑战[J];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03期

6 吴燕;;中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比较与启示[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11期

7 周晓芳;;我国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工作的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年02期

8 王平原,李越;对美国高等教育多样性的历史探讨[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8年01期

9 秦春生,戴继天 ,孙平;中、美教育硕士教育比较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年11期

10 傅松涛,王俊景 ,郑丽君 ,赵晓凤 ,何逢春;中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比较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范微微;中、美教育硕士培养的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锐锷;凌朝霞;;关于澳大利亚若干大学教育博士培养工作的思考[J];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09期

2 钟秉林;;论师范大学的发展与教师教育的改革——以北京师范大学的改革探索为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3 李鸿江;赵德勋;常志利;任占兵;尹军;;中英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结构与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4 李福岩;范广钧;;增强培养特色与职业指向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硕士专业学位教学改革刍议[J];重庆与世界;2011年21期

5 陈卓;周萍;高东波;;研究生培养模式国际化改革思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02期

6 吕梅桂;;我国教育博士的培养:来自美国的启示[J];大学(学术版);2010年04期

7 李爱年;谌意桃;;环境法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年02期

8 邓中民;张尚勇;赵鹤华;柯薇;;基于课题探讨式纺织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课堂学习模式的探讨[J];纺织教育;2010年02期

9 武正营;;发展教育博士(Ed.D.) 促进教育强国[J];高等理科教育;2011年05期

10 罗生全;程芳芳;;香港地区教育博士培养体系及借鉴[J];教师教育研究;201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关凤荣;赵静波;;法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究——以长春理工大学为例[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政府法制与行政管理”理论研讨会论文集(行政与法)[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文婕;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系统结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陶学文;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创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陈勇;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开发路径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4 曹赛先;高等学校分类的理论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5 叶們;地方高校定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6 蔡传明;中学体育教师成长的学校生态环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7 卢亮球;中美体育博士培养比较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年

8 邓光平;我国专业学位设置的政策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9 时花玲;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张国栋;我国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石;高校硕士研究生胜任特征模型与培养绩效的关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张囡囡;面向教育硕士培养的个性化教育资源平台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马楠;基于课题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陈云芳;理工科院校文科硕士生学习状况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5 高丽;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管理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6 侯志涛;中、日、德三国青少年男子足球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7 吴志芬;美国教育博士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启示[D];南京大学;2011年

8 刘灏;新课改环境下全日制体育硕士课程设置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玲玲;多元智力理论视角下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曹瑞红;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世彬,李玲,朱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研究[J];北方论丛;2001年05期

2 王永盛;中美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状况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0年03期

3 袁锐锷;凌朝霞;;关于澳大利亚若干大学教育博士培养工作的思考[J];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09期

4 邬志辉,董燕燕;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历史渊源与目的定位[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5 谢明;教育硕士培养模式初探[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6 王永盛;中美高校博士研究生培养的比较研究[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1998年02期

7 王全林;多元互补:中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战略选择[J];高等农业教育;2005年02期

8 吴文莉,邬志辉;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师资队伍建设的初步研究[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年03期

9 邵光华,姚静;教育硕士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04年02期

10 徐富明,任亮;教师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学习成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胡玲琳;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赵丽;关于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多样化的探讨[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2 刘惠玲;我国重点理工科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永华;MEA:从理论的建构到实践的反思[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2 李森;王振华;;中美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1年02期

3 王喜娟;;加拿大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及其特色[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年04期

4 唐文焱,何太平;探索独具特色的教育硕士培养模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年11期

5 曾卫明;孙冰;;项目管理在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年12期

6 刘建银;;我国教育硕士培养模式多样化问题的政策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年01期

7 吴荣顺;;国外社科类研究生培养模式、特点及其启迪[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年03期

8 程斯辉;王传毅;;研究生培养模式:现实与未来——“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高端论坛综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年03期

9 沈延兵,费毓芳 ,陶德坤;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担制度对研究生就业的影响和对策[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年07期

10 程智勇;;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应芹;;研究生教育入世的对策[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2 赵蒙成;;论英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历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8)——外国高等教育史研究[C];2009年

3 黄蓉生;;含弘论丛总序——走进新农村[A];走进新农村——西南大学研究生《含弘论丛》[C];2010年

4 李伟杰;;针对研究生自身特点注重教育方法改进[A];讨论“三个代表”哲学思考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黄蓉生;;总序[A];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问题研究——重庆市研究生马克思主义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季幼章;张英;张彦秋;董俊国;;研究生教育中导师创造力与研究生创造力[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7 肖念;沈红;;国家创新体系下的研究生教育[A];海峡两岸面向21世纪科技教育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8 张湘伟;刘锋;袁兵;;工程力学研究生教育的探索与实践[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柯伟玲;郑霞云;;基于折现法的研究生人力资本计量及应用[A];中国会计学会第八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刘颖;;关于研究生教育体制的探讨——严格研究生中期考试制度[A];北京力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握文 记者 李伦娥;国防科大研究生教育成果突出[N];中国教育报;2005年

2 周小月;研究生教育“瓶颈”凸现[N];黑龙江日报;2004年

3 武书连;研究生教育缺乏竞争力,弊端始于基础教育[N];21世纪经济报道;2003年

4 本报记者 王鸣琦;研究生教育如何面对扩招机遇[N];陕西日报;2002年

5 原教育部研究生司司长、原国务院学位办公室主任 吴本厦 口述 国务院学位办 欧百钢 整理 原教育部科技司巡视员 张酉水 原教育部高等学校教材办公室主任 沈友益 原教育部生产供应局局长 王民栋 原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 龙正中;深切缅怀黄辛白同志[N];中国教育报;2009年

6 周景勤;走出普通研究生教育的误区[N];中国企业报;2003年

7 ;研究生教育遭遇应试质疑[N];人民政协报;2004年

8 王斌泰;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N];新华日报;2002年

9 记者 彭东邋李凝;北大迎来研究生教育90年[N];科技日报;2007年

10 来茂德;今天该怎样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N];中国教育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志宏;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2 潘武玲;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缪园;基于学科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文献情报中心);2003年

4 丁哲学;高层次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5 罗尧成;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余峰;基于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7 李世彬;中国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发展与对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8 罗长富;研究生教育服务质量管理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9 陆震;政府视角下的研究生教育质量再造[D];同济大学;2008年

10 邢媛;研究生教育卓越质量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曼虹;美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2 刘良娟;我国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9年

3 陈丽;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4 赵丽;关于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多样化的探讨[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5 王超峰;基于C/S、B/S三层构架的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MIS)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化工大学;2002年

6 高艳玲;军事医学科学院在线教育系统的研建[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4年

7 王铁臣;创新人才培养与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D];吉林大学;2004年

8 郑浩;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史研究(1902~1998)[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安凤玲;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培养质量分析与建议[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10 栾旭;黑龙江省研究生教育满意度调查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中美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31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3231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719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