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研究
发布时间:2023-02-15 14:58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首次提出“获得感”一词,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质量年,教育部强调高校要打好思政课质量与水平提升攻坚战,切实增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获得感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硕士生”)思政课获得感是指硕士生通过参与思政课教学过程所引起的积极体验与行为变化,由知识掌握、情感激励、信念形成、行为导向等相互联系的四个要素构成。硕士生思政课获得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对促进硕士生思政课教学改革,提升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立足于硕士生思政课学情,根据相关理论及访谈,对硕士生思政课获得感的概念进行界定,在此基础上编制了“硕士生思政课获得感调查问卷”,选取了浙江、湖北、湖南地区3所高校576名硕士生进行调查。得出如下结论:(1)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信效度检验等,发现本研究所提出的硕士生思政课获得感概念具有合理性,编制的“硕士生思政课获得感调查问卷”具有较高的信效度。(2)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相关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相依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
【文章页数】:8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3.研究述评
(三)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思路
3.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
1.研究重点
2.研究难点
3.研究创新点
一、核心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界定
1.硕士生思政课
2.获得感
3.硕士生思政课获得感
(二)相关理论基础
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3.思想政治教育多元主体理论
4.班杜拉三元交互决定论
5.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6.小结
二、研究设计
(一)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1.理论模型
2.研究假设
(二)问卷设计
1.问卷的结构与内容
2.样本与施测
(三)问卷信度及效度检验
1.探索性因素分析
2.信度分析
三、硕士生思政课获得感的现状分析
(一)硕士生思政课获得感基本情况
1.总体获得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2.各维度的获得感均呈正相关性
3.各维度获得感具有一定层次性
4.不同人口学变量下获得感存在差异性
(二)硕士生思政课获得感存在的问题
1.必修课程知识掌握情况优于选修课程
2.家国情怀浓厚但马克思主义信仰不足
3.知识与技能的直接运用效果不够理想
4.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指导作用发挥不强
四、硕士生思政课获得感的影响因素
(一)硕士生思政课获得感影响因素的基本情况
1.获得感与各影响因素关联度高
2.各影响因素影响程度层次分明
3.影响因素线性回归分析解释
4.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的路径分析
(二)硕士生思政课获得感影响因素的具体讨论
1.个人因素是影响获得感的关键性因素
2.社会环境是影响获得感的重要性因素
3.教师因素是影响获得感的基础性因素
4.家庭环境是影响获得感的间接性因素
五、提升硕士生思政课获得感的对策
(一)硕士生思政课导向型主体条件创优
1.加强顶层设计,重视硕士生思政课建设
2.落实人才政策,增强国家认同内生动力
3.优化网络环境,支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
4.充分发挥家庭在硕士生思政课教育中的中介作用
(二)硕士生思政课主动型主体质量创优
1.坚持魅力导向,展现学识功底与专业素养
2.坚持政治导向,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3.坚持问题导向,培养硕士生理论思维能力
4.坚持需求导向,增强思政课教育教学实效
(三)硕士生思政课受动型主体能力创优
1.认准角色定位,明确课程体系的贯通与提升
2.深化理性认知,把握课程设置的作用与价值
3.端正学习态度,发扬主体意识与主动精神
4.投身社会实践,提高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调查问卷
附录二 :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3743398
【文章页数】:8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3.研究述评
(三)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思路
3.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
1.研究重点
2.研究难点
3.研究创新点
一、核心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界定
1.硕士生思政课
2.获得感
3.硕士生思政课获得感
(二)相关理论基础
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3.思想政治教育多元主体理论
4.班杜拉三元交互决定论
5.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6.小结
二、研究设计
(一)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1.理论模型
2.研究假设
(二)问卷设计
1.问卷的结构与内容
2.样本与施测
(三)问卷信度及效度检验
1.探索性因素分析
2.信度分析
三、硕士生思政课获得感的现状分析
(一)硕士生思政课获得感基本情况
1.总体获得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2.各维度的获得感均呈正相关性
3.各维度获得感具有一定层次性
4.不同人口学变量下获得感存在差异性
(二)硕士生思政课获得感存在的问题
1.必修课程知识掌握情况优于选修课程
2.家国情怀浓厚但马克思主义信仰不足
3.知识与技能的直接运用效果不够理想
4.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指导作用发挥不强
四、硕士生思政课获得感的影响因素
(一)硕士生思政课获得感影响因素的基本情况
1.获得感与各影响因素关联度高
2.各影响因素影响程度层次分明
3.影响因素线性回归分析解释
4.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的路径分析
(二)硕士生思政课获得感影响因素的具体讨论
1.个人因素是影响获得感的关键性因素
2.社会环境是影响获得感的重要性因素
3.教师因素是影响获得感的基础性因素
4.家庭环境是影响获得感的间接性因素
五、提升硕士生思政课获得感的对策
(一)硕士生思政课导向型主体条件创优
1.加强顶层设计,重视硕士生思政课建设
2.落实人才政策,增强国家认同内生动力
3.优化网络环境,支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
4.充分发挥家庭在硕士生思政课教育中的中介作用
(二)硕士生思政课主动型主体质量创优
1.坚持魅力导向,展现学识功底与专业素养
2.坚持政治导向,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3.坚持问题导向,培养硕士生理论思维能力
4.坚持需求导向,增强思政课教育教学实效
(三)硕士生思政课受动型主体能力创优
1.认准角色定位,明确课程体系的贯通与提升
2.深化理性认知,把握课程设置的作用与价值
3.端正学习态度,发扬主体意识与主动精神
4.投身社会实践,提高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调查问卷
附录二 :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37433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3743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