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型硕士生学术活动影响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08 05:17
本文关键词:学术型硕士生学术活动影响机理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学术活动 影响机理 主动性人格 严谨性人格 学术型硕士生
【摘要】: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战略重心由规模增长转向质量控制,一些学者开始从招生制度、导师指导、课程教学等方面对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规律进行探索。虽然相关研究获得了一些有益的成果,但现有研究还缺少投入因素(如学生素质、导师指导)对培养成效(如论文发表)影响机理的探讨,不利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规律的深入把握。针对这一问题,借鉴国外学术活动预测模型和研究生科研产出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对我国学术型硕士生学术活动影响机理进行探索。根据社会认知职业理论、研究培养环境理论、学术活动预测模型等理论,通过对研究生科研产出影响因素研究的梳理与评述,筛选出主动性人格、严谨性人格、导师学术身份、研究生指导量作为新的预测变量纳入学术活动影响机理进行分析。在对各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进行归纳之后,依据国内外实证研究结果及理论分析,提出了22个研究假设,建立了“投入—中介—产出”结构的学术活动影响机理的理论模型。在测量方面,选择国内成熟量表或国外问卷的中文修订版对主动性人格、严谨性人格及研究型职业兴趣进行测量;通过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等方法,采用两次问卷调研数据对简版研究培养环境量表、学生版师生指导关系问卷、研究自我效能量表、简版研究产出预期问卷、研究兴趣问卷和学术活动问卷等国外成熟问卷进行中文修订,形成适合于我国学术型研究生群体的测量工具,经信效度考察,这些修订版问卷均符合心理测量要求。此后,应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分析调查数据,检验理论模型的假设路径与拟合优度,修正并确定了学术活动影响机理模型。通过上述分析,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师生指导关系、导师学术身份、研究培养环境等环境因素通过研究兴趣、研究产出预期、研究自我效能等中介变量间接影响学术活动。其中,师生指导关系正向促进研究产出预期及研究自我效能;导师学术身份正向影响研究自我效能,但其对研究产出预期没有显著作用;研究培养环境正向影响研究兴趣,但其对研究自我效能及产出预期没有显著作用。三种环境因素中,师生指导关系对学术活动的影响效果最强。数据显示,研究生指导量对研究自我效能没有显著影响。(2)主动性人格、严谨性人格、研究型职业兴趣等个体因素通过研究兴趣、研究产出预期、研究自我效能等中介变量间接影响学术活动。其中,主动性人格正向影响研究产出预期、研究自我效能以及研究兴趣;严谨性人格正向影响研究自我效能;研究型职业兴趣正向影响研究产出预期,但其对研究自我效能与研究兴趣没有显著作用。三种个体因素中,主动性人格对学术活动的影响效果最强,研究型职业兴趣对学术活动的影响极其微弱。基于上述研究结论,结合我国研究生教育现状,针对培养单位、导师和研究生分别提出了培养单位可依据学术活动影响机理在招生、导师管理、课程设置、环境塑造、监控体系等方面进行优化;导师可依据学术活动影响机理在研究生选择、培养目标设置、指导态度等方面作出改进;研究生可依据学术活动影响机理在导师选择和师生关系两方面作出努力等若干方面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学术活动 影响机理 主动性人格 严谨性人格 学术型硕士生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643
【目录】:
- 致谢4-6
- 摘要6-8
- Abstract8-10
- Extended Abstract10-21
- 1 绪论21-30
- 1.1 研究背景21-24
- 1.2 研究意义24-26
- 1.3 研究问题与研究目标26-27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27-30
- 2 文献梳理与述评30-54
- 2.1 科研产出与学术活动30-34
- 2.2 理论基础34-44
- 2.3 研究生科研产出的影响因素44-52
- 2.4 现有研究述评52-54
- 3 研究假设与理论模型54-69
- 3.1 概念界定54-55
- 3.2 模型变量的相关研究55-62
- 3.3 研究假设62-67
- 3.4 理论模型67-69
- 4 研究工具及问卷修订69-105
- 4.1 研究工具简介69-78
- 4.2 变量的操作化测量78-79
- 4.3 数据收集及统计分析方法79-80
- 4.4 问卷修订的分析步骤80-83
- 4.5 问卷修订过程及结果83-103
- 4.6 本章小结103-105
- 5 模型检验与结果分析105-129
- 5.1 数据与样本分布105-106
- 5.2 描述性统计分析106-109
- 5.3 人口统计学变量对中介变量及学术活动的影响109-110
- 5.4 相关分析110-112
- 5.5 模型检验与修正112-124
- 5.6 研究结论与讨论124-126
- 5.7 本章小结126-129
- 6 研究结果与讨论129-138
- 6.1 主要结论129-131
- 6.2 建议与对策131-136
- 6.3 论文的主要创新之处136
- 6.4 研究不足136-137
- 6.5 研究展望137-138
- 参考文献138-148
- 附录148-163
- 作者简历163-165
- 学位论文数据集165
本文编号:5331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533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