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研究生分类培养的理念、实践与困惑
本文关键词:我国研究生分类培养的理念、实践与困惑
【摘要】:科学学位研究生以科研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专业学位研究生以职业实践能力提升为核心的分类培养目标,已经得到了政策层面、学者及教育管理者的认同。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在分类培养过程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培养体系。我国研究生分类培养改革还面临着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在理论和实践层面要继续深入研究和探索以完善我国高质量研究生分类培养体系。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公共事务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
【关键词】: 分类培养 核心能力 研究生培养 培养质量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基于核心能力的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3YJA880020) 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社会资本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影响研究”(项目编号:1308085MG110)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课题“学术型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制度创新研究”(课题编号:2013Y03)
【分类号】:G643
【正文快照】: 我国研究生教育逐步形成了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并行发展的态势。201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为56万人,其中科学学位32.276万人,专业学位23.724万人,博士研究生总规模为7.102万人,其中科学学位6.93万人,专业学位0.172万人。[1]随着专业学位的发展,培养单位都在积极探索如何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谢作栩;王蔚虹;;我国研究型大学师生对博士质量要素的认识研究——基于五所高校的调查[J];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05期
2 丁雪梅;甄良;宋平;;调整结构 改革培养模式 提高培养质量——哈尔滨工业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年05期
3 林莉萍;;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结构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3年08期
4 廖湘阳;;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能力与职业技能协同培养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年05期
5 英爽;康君;甄良;丁雪梅;;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4年01期
6 丁雪梅;甄良;宋平;杨连茂;魏宪宇;;以培养模式改革为契机优化硕士生培养方案[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年11期
7 陈吉宁;;转变理念 创新模式 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年04期
8 金立;史建君;张晓波;李小云;董文钧;;理工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3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华;;博士培养质量的模糊综合评价[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年02期
2 刘正桂;梁斯;江广忠;覃晓龙;张先杰;;高等医学院校专业培养方案优化的思考[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20期
3 王昕红;张晓明;;博士生教育中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及评价——基于八所大学的调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年04期
4 李蔚;王晓跃;;结合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创新教学管理机制的实践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23期
5 刘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中的问题与对策——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4年06期
6 姚如富;王伟;方璐;;基于研教并重的学科教学硕士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思考——以合肥师范学院化学专业为例[J];教师教育论坛;2014年12期
7 董泽芳;;博士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与培养模式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05期
8 丁雪梅;甄良;宋平;杨连茂;;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改革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年01期
9 张志红;潘紫微;;加大改革力度 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安徽工业大学研究生教育的探索[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年03期
10 甄良;苗茹花;;新时期研究生教育校内评估的探索与实践[J];继续教育研究;2012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金凌志;理工科博士生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包水梅;我国高校学术型博士研究生课程建设研究[D];厦门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云芳;理工科院校文科硕士生学习状况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2 李明;我国农科类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3 刘倩;中国博士生培养制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4 王晓辉;师生关系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5 杨红娟;河南省高等院校博士生培养能力分析[D];河南大学;2012年
6 程秀秀;我国博士生培养质量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7 王柏超;理工科高校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与培养实践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8 冯秋菊;中美俄工科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9 魏宪宇;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年
10 高阳;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健;;校企全程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年03期
2 包水梅;高洁;;从本科生与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比较看研究生教育的本质[J];现代教育科学;2006年01期
3 阎英;刘伯红;;理工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研究与实现[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09年08期
4 罗晓芳;基于集值统计的模糊综合评判及其应用[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5年09期
5 张萍;黄丽;;用系统论方法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08期
6 孙绪华;涂俊才;冉鸿昌;;坚持以人为本 全面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年01期
7 周彬;王子成;;浅谈研究生培养方案与培养计划的有效性[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年04期
8 何振雄;;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 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年S1期
9 威廉G.蒂尔尼;戈鑫;;质量与研究生教育:通往卓越之路[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年03期
10 陶建国;;日本法科大学院教育制度及其问题[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年09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凤光宇;;明确目标 立足课堂 分类培养[J];现代教学;2009年05期
2 仝丙昌,吴树罡;高职院校“分类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年23期
3 季诚钧;;应用型人才及其分类培养的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06年06期
4 张春生;;民族地区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分类培养方案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7年02期
5 金昕;;大学生创业能力分类培养的筛选机制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10期
6 赵桂龙;缪培仁;丁为民;;本科生分类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2年01期
7 闫铁;赵万春;李士斌;张立刚;;研究生分类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2年10期
8 陈志;牟显华;;我国法律人才分类培养模式的实践与完善——以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分类培养为视角[J];经济法论坛;2012年00期
9 肖智清,周劲松;高等职业院校“分类培养”教学改革实施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04年06期
10 阮平章;分类培养是研究生教育发展过程的必然选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林光亮;;人本主义范式指导下的教师专业发展[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阶段性成果集(华东卷)[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侯俊豫;周口师院分类培养人才效果显著[N];周口日报;2010年
2 张耀西 衡玮 陈磊;泗阳:分类培养助大学生村官飞得更高[N];宿迁日报;2012年
3 张耀西 翟晓翔;江苏泗阳:分类培养大学生村官[N];农民日报;2012年
4 通讯员 狄奥;分类培养 拓展个性化发展空间[N];中国教育报;2013年
5 记者 王亮 通讯员 马福运 屈会超;河南师大分类培养造就创新人才[N];中国教育报;2013年
6 通讯员 李双玉;河南安阳对大学生“村官”实施分类培养[N];中国人事报;2009年
7 索渭峰 记者 王军政;我市分类培养大学生村官[N];咸阳日报;2009年
8 中央党校学习时报社地方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调研组 王伟 谭永恒 高海清;搭建平台 完善机制 分类培养[N];学习时报;2012年
9 通讯员 张丽;分类培养:南开大学研究生教育双轨并行[N];中国教育报;2009年
10 记者 侯俊豫;适应两个需求 实施分类培养[N];周口日报;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贾海军;薄弱高中艺体特长生分类培养、分层教学实践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超;基于人才分类培养的研究型大学组织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3 冯秋菊;中美俄工科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5578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557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