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研究
本文关键词:我国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 我国为了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调整我国的人才培养结构,从培养学术型为主向培养应用型为主转变。在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专业学位的大背景下,于2009年开始培养全日制工程硕士。全日制工程硕士作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类型,我国在培养这类人才方面还缺乏相关经验。但是,我国已经开展了十余年的工程硕士培养能为我国刚刚开始的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提供一定的借鉴。培养模式直接影响培养人才的质量,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将直接影响到未来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发展状况。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建设也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培养模式本身就包括多个方面,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过程以及质量管理。 本文首先对我国全日制工程硕士的特点进行分析,分析了全日制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和以往工程硕士的区别、全日制工程硕士学生的特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人才结构进行探讨;对以往我国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特点进行分析,以及我国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发展背景;对当前我国的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方案进行比较研究,然后通过个案研究和文献研究,剖析了我国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现状,归纳出我国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存在的问题,以及在以后的培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最后借鉴我国以往的工程硕士培养经验和美国工程硕士的培养经验,提出构建我国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对策。
【关键词】:全日制工程硕士 培养模式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G643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1
- 第一章 绪论11-19
- 1.1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11-12
- 1.1.1 问题提出11-12
- 1.1.2 研究意义12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5
-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15-16
- 1.3.1 研究内容15-16
- 1.3.2 研究方法16
- 1.3.3 创新之处16
- 1.4 相关概念界定16-19
- 1.4.1 专业学位16-17
- 1.4.2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17
- 1.4.3 全日制工程硕士17
- 1.4.4 培养模式17-19
- 第二章 我国全日制工程硕士的特点分析及产生背景19-33
- 2.1 全日制工程硕士的特点分析19-26
- 2.1.1 全日制工程硕士与工程类硕士的比较19-21
- 2.1.2 全日制工程硕士学生的特点21-22
- 2.1.3 全日制工程硕士的人才结构22-25
- 2.1.4 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重点25-26
- 2.2 我国以往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特点26-30
- 2.2.1 培养目标强调应用性28
- 2.2.2 课程设置强调基础性和先进性28
- 2.2.3 导师指导采取双导师制28-29
- 2.2.4 学位论文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29
- 2.2.5 人才培养按工程领域进行培养29
- 2.2.6 培养方式注重校企合作29-30
- 2.3 我国全日制工程硕士的产生背景30-33
- 2.3.1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30-31
- 2.3.2 转变人才培养结构从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培养应用型人才主转变31-32
- 2.3.3 完善专业学位教育制度32-33
- 第三章 我国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现状及问题分析33-54
- 3.1 我国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方案的现状33-42
- 3.1.1 当前我国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方案的校际比较33-41
- 3.1.2 当前我国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方案产生差异性的原因分析41-42
- 3.2 我国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现状调查42-49
- 3.2.1 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认知42-44
- 3.2.2 对课程设置及实施效果的评价44-47
- 3.2.3 对双导师制的看法47-48
- 3.2.4 对工程实践方面的期望48-49
- 3.3 我国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存在的问题49-54
- 3.3.1 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认识不足49-50
- 3.3.2 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50-51
- 3.3.3 双导师制作用不突出51
- 3.3.4 实践质量保障体系缺失51-52
- 3.3.5 奖学金制度亟待建立52
- 3.3.6 相关配套支持政策欠缺52-54
- 第四章 新时期我国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对策研究54-67
- 4.1 培养理念上树立全面发展工程素养的“大工程观”54-58
- 4.1.1 以转变观点提高认识为先导55-56
- 4.1.2 以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主线56-57
- 4.1.3 培养目标定位突显应用性与综合性57-58
- 4.2 培养过程中强化联合性与工程性58-63
- 4.2.1 课程方面58-60
- 4.2.2 导师指导方面60-62
- 4.2.3 工程实践方面62-63
- 4.3 管理过程注重系统性与全面性63-67
- 4.3.1 加强全过程管理64-65
- 4.3.2 构建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质量保障体系65
- 4.3.3 加快制定推出相关支持政策65-67
- 结论67-69
- 参考文献69-72
- 附录一:学生问卷72-74
- 附录二:教师问卷74-76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76-77
- 致谢7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继先;;工程硕士运筹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年13期
2 万红友;孟冬花;;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现状与质量提高对策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11年13期
3 刘伟;闫春;;多方协同,提高计算机类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年22期
4 真柏;;职场上的心理障碍及应对方法[J];涉世之初;2004年04期
5 ;江西电视台与中国传媒大学合作开办的首届研究生班工程硕士学位授予仪式在京举行[J];现代电视技术;2011年08期
6 张志红;潘紫微;;全日制专业硕士: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的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年04期
7 杜秀英;;玉林区域特色优势与地方高校工程硕士人才培养[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年22期
8 李爱平;丁红利;朱福喜;;从实战中培养工程硕士开发大型软件项目的能力[J];计算机教育;2011年14期
9 张巧云;;办出特色 抓住机遇 开创成人教育新局面——记江苏大学成人教育学院[J];中国经济快讯;2002年04期
10 ;华南理工大学[J];考试与招生;2011年Z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丹平;;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A];首届泛珠三角先进制造技术论坛暨第八届粤港机电工程技术与应用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4年
2 杨云川;王新颖;;兵器工程领域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3 李越;冯文军;孙跃芳;;产学研模式下的机械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方案实践与思考[A];全国第十届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中远物流联手大学培养物流精英[A];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员通讯总第85—95期(2005年)[C];2005年
5 何学华;;扩大学报发行量的思考[A];学报编辑论丛(第十二集)[C];2004年
6 ;清华大学微电子所[A];集成电路配套材料研讨会及参展资料汇编[C];2004年
7 ;北方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简介[A];2007通信理论与技术新发展——第十二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7年
8 ;虞孝成简介[A];2009'沿海区域产业科技管理研讨会会议资料(部分)[C];2009年
9 ;关于钙镁盐企业在职人员进行学历教育的通知[A];中国五种镁盐自律价格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柴诚敬;;对“高等职业教育、技能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实践[A];高等职业教育的春天——2006年“高等职业教育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专家论坛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李欣瑶 通讯员 王立宗;兰州交大新增3个工程硕士招生领域[N];甘肃日报;2010年
2 记者 张丽丽;甘肃两所高校新增10个工程硕士领域[N];甘肃经济日报;2010年
3 记者 姬恒飞;银川市计划用3年时间培养150名工程硕士[N];银川晚报;2010年
4 记者 柳文华;河北为巴音学院培养首批工程硕士[N];巴音郭楞日报;2010年
5 记者 刘昊;研招推免生今后向工程硕士倾斜[N];北京日报;2010年
6 冯富成 刘萍;航测局武汉大学工程硕士班开班[N];中煤地质报;2011年
7 旋风狮王;如何开启高薪就业之门[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7年
8 霍建伟;江苏大学再添5个工程硕士招生领域[N];江苏教育报;2010年
9 齐晓红;“中国GRE”考试今年推出工程硕士入学要考GCT[N];中国教育报;2003年
10 本报记者邋尹晓华邋实习生邋张文博;考工程硕士须先考资格[N];四川日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建功;中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2 廖文婕;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系统结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智;我国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台晓鑫;基于CIPP的全日制工程硕士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3 刘亚伟;工程硕士网络信息素质教育知识模块的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2年
4 胡凤池;新型工业化背景下我国工程硕士课程设置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5 邱佳维;基于Boyer理论的专业硕士学位建设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祁保华;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7 王煜欢;软件工程硕士管理系统[D];吉林大学;2012年
8 上官剑;中美两国工程硕士教育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刘鹰;我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课程与教学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10 夏天娟;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高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5649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564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