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关音乐教育方向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3 15:06

  本文关键词:我国有关音乐教育方向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音乐教育 研究生 培养模式


【摘要】:本文中笔者论述的研究对象是“有关音乐教育方向研究生”,从名称来看音乐教育专业主要包含于我国研究生专业类别中的“艺术类”,,具体到高校音乐教育招生专业名称当中例如中国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安徽师范大学“合唱指挥与教学研究”、“声乐演唱与教学研究”、“钢琴演奏与教学研究”,东北师范大学“音乐教育学原理研究”等皆可称为音乐教育专业。此外题目中“有关”二字的加入使得本文中音乐教育专业方向不再局限于“艺术类”的范围,因为在“教育学”类名下也具有同时包含音乐与教育两属性的专业,例如学术型研究生专业中的课程与教学论(音乐)和专业型研究生专业中的学科教学(音乐),属于教育学下的此两种专业从培养目标来看主要以培养基础教育或高校教育以及科研领域人才为主,因此教育学下的此两种专业亦可算作音乐教育方向的专业。 本文中笔者对于有关音乐教育方向研究生培养问题的研究主要从四个方面论述,分别是音乐教育方向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设置以及毕业去向,对于前三方面的研究笔者均从当下我国音乐教育方向研究生培养的实际情况出发询访多所高校,结合当今时代对于本专业研究生的实际要求与需求状况以及研究生毕业去向,基于此些现实中的先决条件合理审视高校在音乐教育方向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优缺点。事实上经过笔者调查发现,以学术型研究生为例,多数音乐教育方向研究生并没有走上“科研”之路或从事高校教育而是投身到中小学基础教育的领域中去。从毕业去向来看,学术型研究生尚且如此专业型研究生当然以基础教育就业方向为主,因为专业学位音乐教育方向各专业几乎只存在于教育学中,即所谓学科教学(音乐)专业,而此专业设立初衷便是面向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高层次师资的培养,如此一来,现实的局面便是音乐教育方向学术型人才的就业向专业型看齐。尽管研究生毕业从事“科研”的“高校”的工作的人员为数不多,但是就多数毕业生流向基础教育领域这一现象来讲亦并无可厚非,中小学能够吸纳接受来自高层次的音乐教育人才说明基础教育领域对此需求并非饱和,只是反观现实中研究生就业去向与高校对于音乐教育方向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及培养方式便构成一定的偏差,即出现所学不能为之所用,所用而又未学的尴尬局面。 究竟如何使音乐教育方向研究生找到自己最恰当的位置,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既不能造成人才的浪费又不要勉为其难,作为培养单位各高校实则应拿出一套最新的最适合发展的培养方案,同时作为研究生本人亦应及早认清自己所处的位置,找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所学。
【关键词】:音乐教育 研究生 培养模式
【学位授予单位】:鲁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60-4;G643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一、绪论11-17
  • (一)音乐教育方向研究生招生现状与专业分布12-14
  • (二)研究意义14-15
  • 1.有助于提高音乐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14-15
  • 2.丰富我国研究生研究领域内容15
  • 3.有助于考生选择报考院校15
  • (三)研究现状15-17
  • 二、关于音乐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的研究17-25
  • (一)音乐教育方向研究生培养目标解析18-22
  • 1.培养目标与实际技能的偏差性18-20
  • 2.培养目标应立足实际要求20-21
  • 3.培养目标应具有人本主义精神21-22
  • (二)与国外高校音乐教育方向研究生培养目标的比较22-25
  • 三、关于音乐教育方向研究生培养方式的研究25-32
  • (一)音乐教育方向研究生培养方式解析25-30
  • (二)国外高校研究生培养方式带来的启示30-32
  • 1.群组学习方式30-31
  • 2.综合课程模式31-32
  • 四、关于音乐教育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研究32-37
  • (一)音乐教育方向各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分配32-34
  • (二)技能性课程在音乐教育方向研究生培养中具有普遍意义34-35
  • (三)音乐教育方向研究生课程设置应注意的问题35-37
  • 1.学术性强,缺少实践类课程35-36
  • 2.相关学科的交流与融合36-37
  • 五、就业与毕业去向37-40
  • 结语40-41
  • 参考文献41-42
  • 致谢42-44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44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博;;儿童手风琴的教学原则[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2 刘丹;毕武胜;;论学生合唱综合能力的培养[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3 毛由云;;新时代背景下笔者在中学音乐美育过程中的点滴心得[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4 蒋娟全;;普通高校公共声乐选修课教学之我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0期

5 贾丽青;;论音乐教育哲学的审美范式[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6 李勃;;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精神因素方面的作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05期

7 夏雷英;;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的音乐审美教育[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8 廖卫芳;;略论音乐在素质教育中的意义[J];今传媒;2011年01期

9 张沛芳;;情感是歌唱的灵魂——情感在美声教学中的重要性[J];今传媒;2011年07期

10 孙磊;;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教学实践与管理策略探究[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维敏;;对音乐新课标实施以来“双基”教学的反思[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2 郭玮;;审美哲学还是实践哲学?——Bennett Reimer与David J.Elliott音乐教育哲学思想的比较[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3 刘惊鸿;;论多元智能理论与音乐教育实践[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4 张尉强;;学校音乐教育中的感觉体验及实现途径[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5 向迎春;;论音乐教育的知行合一[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6 骆彤;;我国民族音乐走向何方[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7 黄文翠;;“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彰显——义务教育音乐教材两个不同版本的取样分析及比较研究[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8 方楠;;走进网络社会的高等音乐教育[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9 宋佳;;普通学校开设钢琴选修课的建议[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10 覃思;;趣味性 探索性 创造性——广西部分地区学龄前儿童音乐教学方法研究[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世余;我国中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崔学荣;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飞飞;基于地方文化传承的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汤慧池;中美基础教育音乐课程价值取向及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吴颖;音乐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6 尹爱青;音乐审美教育的人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7 王文澜;素质教育视野中的中学音乐课程实施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杜悦艳;回归本原[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9 覃江梅;音乐教育哲学的审美范式与实践范式[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10 周伟业;虚实相生[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佳;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现状思考与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胡玉兰;关于跨界演唱及其在高师声乐教学中运用的可行性探讨[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方淋淋;从音乐社会学角度论高师声乐教学改革[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阳;新课程背景下,表现教学法在高中音乐鉴赏模块应用的行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欢;传承古韵载新声[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娟;高校公共音乐教学内容与模式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魏玮;幼师声乐教学现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周浩然;近二十年马鞍山市社会古筝音乐教育发展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9 花春;我国高等院校服装表演专业实施音乐教育必要性与可行性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10 金婵娟;国外三大音乐教育体系对我国中小学视唱练耳教学的启示[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7257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yjsjy/7257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3a9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