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生幸福观教育体系的构建
【摘 要】对高职生幸福观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个人发展的需要,幸福观教育的核心价值是以人为本,培养一大批具有幸福感的大学生,以满足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坚持幸福观教育的基本原则,把握教育的内容,探索幸福观教育的有效模式和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 幸福观 教育体系 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3-0009-03
亚里士多德曾说:“幸福是人类存在的唯一目标和目的。”作为培养人、发展人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幸福体验,使学生获得幸福是教育的终极目标。高职大学生对幸福的认知水平不高,对幸福的体验能力不强,科学的幸福观未能形成,对他们开展幸福观教育十分有必要。建立系统的幸福观教育教学体系、营造良好的幸福观教育环境,通过教学、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进行幸福观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一 高职生幸福观教育坚持的基本原则
1.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幸福观教育摆在重要位置,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校应既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直接灌输,又将幸福观教育渗透在相关学科教学和对学生的管理过程中。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将对学生外在的约束转化为内在的行为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
2.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体现在幸福观教育过程中就是价值引导和自我认知的统一。幸福观教育的效果体现在培养教育对象自我意识、自我习惯、自我动机的形成,使教育对象在多元化的社会中根据教育者所传递的价值观进行自我选择和自主构建,并对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学校应充分发挥院校、教师、党团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和激励他们进行自我教育、自我体验和自我提高。在教育和体验过程中,把培养目标与学生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把学生的根本利益化作他们自身发展的动力。
3.坚持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社会实践最终决定人的成长水平。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复杂环境里,学校应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在重视课堂教育的同时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深刻认识社会实践对他们健康成长的深远意义。社会各个方面应共同努力,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实现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4.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从根源上解决产生思想问题的物质基础问题。学校应既讲理论又立足实事,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增强对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实际效果。
5.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开拓创新相结合
在学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校园文化等方面,在继承传统教育理念、内容和方法的基础上,学校应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新性,增强实效性。
二 幸福观的基本内容
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思想家、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就对“幸福”进行了完整而深入的探讨。弗格森在《幸福的终结》从宗教信心、信念、道德、激情、感官性五方面,分析了西方现代社会在宗教社会学层面上的幸福价值观。罗素在《幸福之路》中,从心理学和哲学的角度,根据东西方人不同的伦理道德与社会观念,抽象出普遍适应的获取幸福的原则。我国儒家、道家和佛家均推崇德福思想,将幸福与道德结合在一起。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个体劳动与奉献社会的统一、个体幸福与社会幸福的有机统一。人类获取幸福的基本途径是劳动,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有机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核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内在要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终极目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和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十八大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下的新的幸福观。这说明党和政府致力于建设幸福中国,践行科学发展、构筑和谐社会、追求国民幸福。
三 高职生幸福观教育的模块
建立以“四大工作模块”为支撑,通过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开展高职生幸福观教育的工作模式。
1.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党建工作为龙头的示范教育模块
深入开展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加强党团知识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引导大学
生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发展学生党员,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注重科学精神教育,以教育与教学相互融合的基础育人模块
教书和育人紧密结合,通过教育教学齐抓共管、相互促进。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增强教育教学工作的合力,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融合,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弘扬民族精神、改革创新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开展和谐发展教育、环境保护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使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协调发展,着力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竞争力、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3.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主渠道作用的理论教育模块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幸福观教育的主阵地,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增强课程的实效性,拓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重视教学环节,发挥实践课教学的教育功能。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独立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组织的二级机构,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列入学校事业发展的规划当中,作为学校重点课程建设,落实规定的课程、学分及对应的学时,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4.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打造特色校园文化活动模块
通过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科技文化艺术节、元旦游园晚会、社团文化节、学习文化节、田径运动会等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民主法制、遵纪守法、人文素质、集体主义、团结合作精神教育、身心健康教育,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活动之中,使大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的协调发展。
四 营造良好的幸福观教育环境体系
1.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发展的标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综合国力增强的同时,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也得到明显提高。在物质生活提高的同时,人们的文化水平和文明素质也得到显著提高。改革开放打破了过去人们单调、统一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精神文化生活日趋多样化,思想观念日益多元化。这些变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就是他们对于幸福的理解日趋多元化,在追求丰富物质幸福的同时逐渐关注精神的幸福和追求。特别在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幸福观的形成受到各种负面因素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大学生中广为流行。社会文化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网络成为大学生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导致了其在意识形态领域多种思想观念相互碰撞。因此,高职生幸福观教育工作是全社会的责任,也是高校教育的内容和职责。(1)国家在制定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中要有所体现。(2)高校应该制定明确的“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人才培养方案,体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思路。(3)优化网络服务,加强舆论引导,完善舆论阵地建设与管理办法,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为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提供良好的平台。(4)建立由学校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门工作会议。(5)各有关部门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工作职责和任务。(6)学校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工作同时部署、同时检查、同时评估。
2.营造温馨、和谐、幸福的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对于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时期的高职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学生幸福观构建的重要环境。家庭成员的职业、文化程度和经济条件对于学生幸福观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家庭成员的道德修养、行为习惯、生活态度和秉性爱好等也对大学生幸福观的构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父母对自己的要求,父母对自己家庭的尊敬,父母对自己一举一动的检点,这是首要的和最基本的教育方法。”(1)父母应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示范作用。(2)父母应掌握必要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常识,学会教育方法,做学生们的良师益友,关心和理解他们,帮助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引导他们树立健康的幸福观。(3)建立并落实家校联系制度,,构建学校与家长定期联系交流的良性互动平台。
3.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
高职院校在承担大学生理论知识教育的同时,也是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乃至幸福观教育及建立的重要场所。和谐的校园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在要求,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优化育人环境的需要。(1)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加强校风、教风、学风的建设;加强师生思想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办学思想,用先进的办学理念指导学校教育教学;通过制定校训、制作校徽、创作校歌、创办校刊、制作宣传牌以及其他形式,让师生耳濡目染,受到校园精神熏陶和激励;通过抓教师队伍建设,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要求和管理措施,按要求配足配强思想政治队伍,包括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实行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任职资格准入制,注重考核教学能力和教学实绩,强化学习培训,着力为教师成长搭建发展平台,进一步激活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内生动力;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形成教书育人、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良好教风;通过建立校史陈列室、荣誉室,举办校史展览、校庆活动等,增强师生对校园精神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2)加强校园环境建设。科学规划校园环境建设,重视环境卫生、人文景观的建设和校园安全稳定。制定有维护安全稳定的综合防控机制、有效抵御和防范利用宗教和境内外敌对势力对学校进行渗透和破坏的措施和办法及突发事件紧急处置预案。建立与当地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信息沟通制度,开展经常性的学生安全教育,确保校园无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发生。明确各类研讨会、报告会、论坛等的审批制度。创造一个清新、整洁、健康的校园环境,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形成校园文化特色。(3)加强校园设施建设。完善图书室、阅览室、计算机房、多媒体教室的设施设备,充实藏书量,让图书室、阅览室、网络教室成为学生吸取文化营养的重要场所。建设好校园广播、宣传栏、版报栏等校园文化载体,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创办校园刊物,为学生提供一个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平台。进行教室和走廊等场所的文化建设,按需要设置校园安
全标识,校园安全通道畅通,给学生创设一个美好的学习环境。(4)加强校园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做到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促进师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5)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6)打造学校特色教育,使校园文化建设成为提高学校管理层次,体现学校办学特色,推动学校不断向更高层次迈进的有效载体。
本文编号:138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13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