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

荆州市农村职业教育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9-01-14 10:20
【摘要】:在城乡统筹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积极调整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为新农村培养留得住、干得好的生力军,不断创新办学模式,为我国新农村建设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在培养模式上,紧密结合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建立产学研结合的高效长效机制;倡导“订单式”培养;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以及弹性学制和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适应了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随着建设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任务的提出,农村职业教育呈现出巨大的经济和社会功能,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作者以荆州市农村职业教育为个案,采用调查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统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荆州市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与经验、问题与成因、发展与对策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本论文研究的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研究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方法。 第二部分首先界定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内涵,然后探讨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接着根据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农村职业教育的特点。 第三部分着重研究了当前荆州市农村职业教育在如下几个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农村职业教育资源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差;二是农村职业教育办学定位不准,办学形式单一;三是农村职业教育结构布局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四是对农村职业教育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 第四部分探讨了国内外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经验,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实施“全民教育”的理念,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第二,通过立法和政策保证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第三,政府提供经费支持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第四,为受教育者提供灵活的、高质量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等。这些经验可为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选择适合我国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模式提供借鉴。同时指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要适应农村建设的需要;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应强调培养农村建设的适用人才,让学生学以致用。 第五部分作者结合荆州市农村职业教育的现实状况和主要问题以及国内外农村职业教育的经验与启示,根据本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市场经济和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进一步推进荆州市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概而言之,本研究认为:(1)农村职业教育在农村以农业和农民为主要服务对象,为农村创新培训大量的高质量的劳动者,中间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在基层提高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和技术工人,并提供科技成果和信息服务向农村劳动者,大力推广和促进农业科技、教育和农村经济发展。 (2)农村职业教育具有艰难性、多样性、低收益性等特点。 (3)荆州市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职业教育生源严重缺乏、职业教育经费严重不足、职业教育发展缺乏后劲。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面对高额的办学成本,政府重视不够,缺乏相应的政策补偿;面对社会体制的改革,制度建设滞后,缺乏职教软环境支持;面对经济发展的步伐,产业结构不健全,劳动力技术水平低;面对教育事业的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质量普遍偏低;面向市场需求办学,职业学校缺乏专门专业的服务与支持。 (4)荆州市农村职业教育优化策略:鉴于国外职业教育,特别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些经验,本着农村职业教育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本,以促进农民就业为基,以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关注农村人口的发展问题为切入点,以促进农村职业教育健康为目标,根据荆州市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从政府、学校和社会三个层面特提出了促进荆州市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十一点对策。 政府层面:总体而言要“高度重视,健全法规,科学规划,强力主导”;具体而言要:第一,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农村职业教育;第二,依据现有职教法规,建立健全农村职业教育法规、法令及细则;第三,遵从城乡统筹战略,科学规划当地农村职业教育布局;第四,实施农村职业教育倾斜政策,采用有力措施确保到位;第五,加大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确保农村职业教育专款专用。 学校层面:总体而言要“准确定位,优化资源,提高质量,突出特色”;具体而言要:第一,制定明确培养目标,调整传统专业设置,确保学校定位准确;第二,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打造“双师型”队伍,确保师资完备;第三,优化职教学历教育,创新职业资格认证,确保学制科学;第四,紧扣社会市场需求,做好就业跟踪服务,确保特色突出。 社会层面:总体而言要“社会参与,全民支持,多方筹资,浓厚氛围”;具体而言要:第一,争取多元投资主体,拓宽筹资渠道,大力发展农村民办职业教育;第二,加大农村职教舆论宣传力度,积极营造农村职业教育氛围。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长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71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冠明;技校专业设置存在的主观问题[J];职业教育研究;2004年02期

2 卢晓春,姜远文;“双师型” 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机械职业教育;2001年10期

3 李晓玲;市场变化与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调整[J];教育评论;1999年04期

4 王国龙;东北三省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之浅见[J];辽宁高职学报;2003年01期

5 山长莲;;日本职业教育的现状与职业教育改革[J];辽宁高职学报;2006年03期

6 韩云;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新趋势[J];中国职工教育;1998年02期

7 姜大源;论职业教育的重点专业建设与品牌战略[J];职教通讯;2002年01期

8 梁绿琦,王文槿,赵婉莹;国外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比较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1年06期

9 朱新生;贺文瑾;;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原则[J];职业技术教育;2000年34期

10 黄晓玲;;当前中等职业教育有效供需的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2年07期



本文编号:24086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24086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5ae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