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中间阶层”:近十年我国职业教育与社会流动研究述评
[Abstract]:Strengthening the stud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social mobility is the urgent need to enrich and strengthen the middle class of society and maintain social peace and stabili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urbanization. The current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social mobility,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social mobility func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strategie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promote social mobility. However, in terms of research objects, there is little attention to the uniqueness of social mobility of the bottom groups; there is little empirical and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research methods; there is little research on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in the main purpose of the study; and in the perspective of research, there is little research on the perspective of life-long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research, it is necessary to carry out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need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expectation of the future professional status of the groups at the bottom of the society in different regions,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institutional change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social mobil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echanism of promoting or restricting the social mobil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clarifies the reform strategy of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and constructs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mobility.
【作者单位】: 云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点招标课题“职业教育推进县域经济和城镇化发展实践研究”(AJA130004) 云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项目“‘大职教观’视域下职业教育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质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014Y128) 云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职业教育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保障机制研究”(BD14001)
【分类号】:G71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周作宇;教育、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2 钟云华;沈红;;社会分层对高等教育公平影响的实证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09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卞康;;论应试教育的形成机制[J];成功(教育);2008年09期
2 刘四妹;;“用工荒”对职业教育的几点启示[J];成功(教育);2011年08期
3 王守恒;金本能;;构建和谐安徽背景下促进教育公平的策略选择[J];滁州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4 周忠祥;;基于教育选择视角下的职业教育吸引力研究[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5 黄源;何明霞;;中等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矛盾探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年10期
6 王榕;受教育权的法律保护论析[J];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7 陈安来;魏婷婷;;现代高考招生制度对农村社会的影响——以科举制、近代新学与现代高考制为视角的关联分析[J];甘肃农业;2006年04期
8 刘中顼;;论公平的社会实现与教育实现的互动影响[J];甘肃社会科学;2012年01期
9 李智;;考试公平的制度设计与社会分层的固化——兼论对教育价值观的反思[J];法制与社会;2012年20期
10 夏仕武;;论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系统政策创新[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易全勇;侯玉娜;;蚁族的生态特征及社会流动——兼对《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一书的述评[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崔凤;刘洁;;流入与流出:海岛渔村人口的社会流动——一个研究框架[A];2013年中国社会学年会暨第四届海洋社会学论坛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荃;家庭背景、教育资源配置与收入分配差距[D];复旦大学;2010年
2 戴勇;基于就业公平的转型期高校贫困学生就业扶助政策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3 赵红;英国的大学与社会(1560-1650)[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赵崇铁;农户子女中等职业教育决策行为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2年
5 刘清华;高考与学校教育的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6 陈云奔;教学公平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张坊;领导者德才素质及岗位匹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8 张利萍;教育与劳动力流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田宝宏;学龄人口变动对基础教育发展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10 张力跃;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困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吕鑫祥;面向21世纪的职业教育观(上)[J];北京成人教育;2000年03期
2 萧今;;社会分层和弱势群体的继续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年03期
3 周作宇;教育、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4 ;200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08年06期
5 陈晓峰;职业地位及声望与当代大学生就业选择[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6 钟云华;沈红;;社会分层对高等教育公平影响的实证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09年05期
7 杨东平;高中阶段的社会分层和教育机会获得[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8 杨东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扩大之中的阶层差距[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年01期
9 王处辉;李娜;;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过程中的不平等研究——基于对某高校农村学生群体的调查[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年04期
10 莱斯特.瑟罗,隋丽君;知识经济时代的成功法则(下)[J];企业管理;1999年10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尹继佐;[N];解放日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李玉兰 采访整理;[N];光明日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延平;职业教育公平问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鲁小彬;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社会流动机制探析[J];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01期
2 张玉华;我国农民工的社会流动与民工培训[J];中国成人教育;2004年05期
3 张星;试论社会流动在社会稳定中的作用[J];前沿;2004年10期
4 宋梅;教育在社会流动中的作用[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4期
5 李强;实现科学有序的社会流动[J];学会;2005年04期
6 杨兴林;改革开放中的社会流动与社会发展[J];青海社会科学;2005年05期
7 周晨虹;社会流动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协调机制[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8 杨兴林;;改革开放中的社会流动与人的全面发展[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9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和流动课题组;;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的特点和障碍[J];职业技术教育;2005年15期
10 王永进;;试析当前转型时期社会流动的主要特征[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玉忠;;当代中国社会流动与体育发展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2 廖申白;;公职地位开放与有序社会流动——和谐公民社会的两个特征[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上卷)[C];2007年
3 张云武;;中国的社会流动与流动者的关系网络[A];福建省社会学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赵前前;;社会群体“社会流动-政治参与”行为选择模式探析[A];“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廖申白;;公职地位开放与有序社会流动——和谐公民社会的两个特征[A];前沿 创新 发展——学术前沿论坛十周年纪念文集(2001-2010年)[C];2011年
6 邓志强;;青年的阶层固化:“二代们”的社会流动[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第八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2)[C];2012年
7 崔凤;刘洁;;流入与流出:海岛渔村人口的社会流动——一个研究框架[A];2013年中国社会学年会暨第四届海洋社会学论坛论文集[C];2013年
8 陆建民;万仁孝;;社会流动:新上海人中的两性差异与群体分化[A];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政治·法律与社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9年
9 刘锐;;电视对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流动的影响——基于恩施州石栏村的民族志调查[A];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2009年刊)[C];2010年
10 蒋星梅;;社会转型时期国有企业青年的社会流动——以滇南L林业局为例[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合理的社会流动的标准[N];江西日报;2004年
2 孙立平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保护和扩展社会流动的渠道[N];经济观察报;2007年
3 康继祥 李素新;农民社会流动的政策支持[N];农民日报;2006年
4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孙立平;关于“社会流动”的调查随笔[N];北京日报;2007年
5 唐科莉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代际社会流动,,仅仅是家庭的事吗[N];中国教育报;2010年
6 龚维斌;怎样拓宽合理的社会流动渠道[N];北京日报;2010年
7 孟颖颖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如何扫清社会流动障碍[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8 舒绍福;社会流动促进社会和谐[N];学习时报;2012年
9 山东德州职员 石敬涛;“拼爹”游戏引发社会流动板结[N];人民法院报;2012年
10 张燕;“拼爹”争议源于社会流动焦虑[N];长春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文政;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乡村社会流动的后果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2 王一涛;农民的社会流动与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王甫勤;社会流动与分配公平感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运涛;蚁族社会流动的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星;现阶段中国城市居民社会流动对政治稳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5年
3 赵前前;当代中国弱势群体“社会流动—政治参与”行为选择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4 牟振坤;农村成员社会流动的路径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5 何振球;大学生村官社会流动探析[D];中共江苏省委党校;2014年
6 朱诚;产权保护、社会流动与冲突[D];浙江工商大学;2008年
7 杨豪;中共革命与社会流动:以1937—1949年的冀中乡村为中心[D];河北大学;2011年
8 刘铁军;农民社会流动对农村社会生活的影响——以辽宁建昌农村劳务输出为例[D];吉林大学;2004年
9 卓秋丽;社会流动视角下的留乡青年就地转移就业研究[D];广西大学;2011年
10 徐婷;统筹城乡背景下农村社会流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4374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2437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