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

德国私立职前教育机构之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4 10:21
   二战后,德国经济迅猛发展。这种趋势对从业者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特别是对于那些在社会中的弱势青少年群体来说,就业成为一个严峻的挑战。为了给年轻一代提供更多的接受职业教育机会,德国政府在私立职前教育机构实施了特殊的促进措施。本文运用文献法、调查法、分析法和比较研究等方法,在充分占有第一手资料和实践调查的基础上,剖析了德国私立职前教育机构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并将它与我国的民办中等职业学校进行了比较,得到了若干启示。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 首先,本文从心理与教育、社会发展、经济、政治方面对德国私立职前教育机构存在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 其次,分别从德国统一前和统一后两个历史阶段对德国私立职前教育机构的发展状况进行了阐述; 然后,简要地概括了德国私立职前教育机构的基本运行模式,并分析、归纳出它所发挥的五个主要功能,即保证人人平等的职业教育权利与机会、促使弱势群体融入社会的主流、扩展劳动力教育与培训市场、促进紧密结合的多元化办学体系、为企业节约教育成本,增创收益。同时,本文还对此类机构优势和不足一一进行了分析; 最后,本文将德国职前私立教育机构与我国民办中等职业学校进行了比较,得到了我国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办学的若干启示。
【学位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8
【中图分类】:G719.516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 弱势群体及促进措施
        1.2.2 职前教育、职业准备教育及职业教育
        1.2.3 私立职前教育机构
    1.3 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与框架
第二章 德国私立职前教育机构存在的理论依据
    2.1 认知发展理论与结构主义教育观
    2.2 社会可持续发展论
    2.3 经济因素
    2.4 人权保障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德国私立职前教育机构的历史沿革
    3.1 统一前私立职前教育机构的形成与发展
        3.1.1 私立职前教育机构在西德的形成与发展
        3.1.2 私立职前教育机构在东德的形成
    3.2 统一后德国私立职前教育机构的发展
        3.2.1 1993-2001 年:教育政策建议及决议的影响
        3.2.2 2001-2005 年:政治及法律改变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德国私立职前教育机构的功能及优势
    4.1 机构的基本运行模式
        4.1.1 接受促进教育的目标群体
        4.1.2 促进项目的运作
    4.2 机构的功能分析
        4.2.1 保证人人平等的职业教育权利与机会
        4.2.2 促使弱势群体融入社会的主流
        4.2.3 扩展劳动力教育与培训市场
        4.2.4 促进合作紧密的多元化办学体系
        4.2.5 为企业节约教育成本,增创收益
    4.3 机构的办学优势
        4.3.1 因需施教,师资团队合作有力
        4.3.2 职前社会教育全程、全方位
        4.3.3 着眼未来,教学理念先进
    4.4 机构办学的不足
        4.4.1 社会教育教师的进修与考核
        4.4.2 市场弱势群体促进项目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对我国民办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启示
    5.1 中国民办中等职业学校的历史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5.1.1 历史发展
        5.1.2 存在的问题及其分析
    5.2 我国民办中等职业学校与德国私立职前教育机构办学的比较
        5.2.1 相似点
        5.2.2 不同点
    5.3 对我国民办中职合作办学体系的启示
        5.3.1 增强政府政策扶持
        5.3.2 强化合作办学体系
        5.3.3 加强师资团队建设
        5.3.4 抓实就业过渡教育
        5.3.5 重视职业资格考核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依莉;观念转变是职业技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J];职业技术教育;2000年22期

2 刘欣;高职办学的技术特色与互动模式[J];职业技术教育;2002年16期

3 吴全全;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经验对我国的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4年28期

4 林向阳,黄汉升;论普通高校体育教材的筛选机制和评价模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5 林向阳;普通高校体育教材的调研报告[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11期

6 陆自荣;理性的两重性与教育取向的两重性[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7 顾侠强;课程导修教师“导”学的理论与实践初探[J];中国远程教育;2005年05期

8 李康;美国教学技术与我国教学论之比较[J];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06期

9 梅英;论我国的网络教育与教育平等[J];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01期

10 张忻;杜学元;;教育价值的回归——从功利到人性完善[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娄立志;论目前我国教育的主导价值[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2 窦东友;管理、技术与英语教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张奎明;建构主义视野下的教师素质及其培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英配昌;中小学学生政治生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石长林;中国教师政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6 岳伟;批判与重构[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7 房文翠;法学教育价值研究[D];吉林大学;2003年

8 窦东友;现代教育、技术与英语教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王俊;解读高等教育的性别符码[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10 荀振芳;大学教学评价的价值反思[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琼;论当代大学生责任感的培养[D];河南大学;2008年

2 刘超良;类精神:当代教育的应然追求[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陈春红;试论儒家和谐教育理念及其现代启示[D];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4 吴根洲;二战后美国中小学科学教育目的的演变对科学教育内容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5 陈迹;青少年生活思想的形成与教育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1年

6 冯晓华;影响我国数学课程演进文化因素的分析与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7 李淑俊;现代国际教育贸易探论[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8 陶沙;产学研合作教育法规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9 张亦弛;远程教育系统结构分析[D];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2年

10 曹小勇;完善军事医学课程结构体系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8833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28833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660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