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本文关键词: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经过30多年的发展历程,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办学目标。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的内容上向高技能岗位的能力要求看齐,要求高职教育在注重“高等”教育的同时,更加注重“职业”教育。因此校企合作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将试图对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必然性、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并参照国外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成功模式提出适用于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改革的对策和建议。本文主要采取文献研究法来梳理出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发展的历程。通过利益相关者理论对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所牵涉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分析,指出各利益相关者的作用和地位以及他们追求的目标;通过合作理论对合作的主体之间的博弈关系和信任危机进行分析,并得出解决困境的方法。通过对国外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成功模式进行比较研究,探究其发展环境与发展模式的异同,得出国外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针对研究的意义、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以及本文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做阐述。第二章主要针对本文涉及的最主要的两个关键词“高职教育”和“校企合作”进行概念界定,对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理论及合作理论做相应的阐述。第三章是本文的重点。首先梳理了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历程,并将其划分为初步尝试阶段、校企合作特色初显阶段、迈入产学研全面合作阶段以及合作质量提升阶段。然后对现阶段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和运行机制进行归纳介绍,分析了校企合作的主要问题所在并从合作的内部动力机制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分析了问题出现的原因。第四章介绍了美国“合作教育”模式、英国“三明治”模式、日本“官产学”模式、德国“双元制”模式和澳大利亚“TAFE”模式等国外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成功模式及其特征,并通过分析他们的共同特征和不同点得出对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改革的启示。第五章提出了对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改革的六点建议:政府的规划和引导、企业的全程参与、行业组织的指导和协作、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规范和完善、校企文化的深度互融、利益相关者的多方共赢。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两点,一是针对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并归纳阶段特征,这个历程既非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发展历程,也非是高职教育的发展历程。通过这样的分析找出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发展轨道和发展方向,并作为提出改革对策的依据之一。二是本文从合作的动力机制、合作博弈的角度对校企合作进行研究具有创新意义。
【关键词】:高职教育 校企合作 现状 问题 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717
【目录】:
- 内容摘要4-6
- Abstract6-9
- 一、绪论9-15
- (一)问题的提出9-10
- (二)研究的意义10
- (三)文献综述10-13
- (四)研究的思路和方法13-14
- (五)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14-15
- 二、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概念和内涵15-20
- (一)核心概念15-17
- (二)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理论基础17-20
- 三、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20-36
- (一)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发展历程20-25
- (二)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现状25-31
- (三)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31-36
- 四、国外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成功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36-43
- (一)国外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成功模式37-41
- (二)国外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成功模式的比较分析41-43
- (三)国外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成功模式对我国的启示43
- 五、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发展改革的对策43-50
- (一)政府的规划和引导44
- (二)企业的全程参与44-45
- (三)行业组织的指导和协作45-46
- (四)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规范和完善46-47
- (五)校企文化的深度互融47-48
- (六)利益相关者的多方共赢48-50
- 参考文献50-53
- 致谢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须群,陈星;产学研合作问题研究综述[J];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12期
2 陈解放;国外合作教育的市场介入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3年08期
3 徐金燕;合作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及其意义[J];理工高教研究;2003年03期
4 张炼;;国外产学研合作教育及其给我们的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4年06期
5 张炼;;美国合作教育最新发展与面临的问题[J];职业技术教育;2004年16期
6 刘华东;关于合作教育影响因素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年03期
7 刘华东;关于合作教育的教育价值的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4年08期
8 吴新武;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研究综述[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9 李重华;《美加合作教育概论》简评[J];大庆社会科学;2005年04期
10 朱红;新时期家校合作教育刍议[J];教育探索;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孟利前;肖海峻;;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初探[A];2010北京高教学会高职研究会学术年会“金商祺”杯优秀论文专辑[C];2010年
2 曾勇;隋旺华;刘坚;;工科地质类“产学研教”互动型合作教育机制研究[A];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地学教育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凌国;;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探索[A];2006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06年
4 刘全胜;陈玉平;王怀宝;;构建政产学研合作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A];2007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齐现伟;辛全仓;杨辉;郝璇;董林;;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探讨[A];Proceedings of 2010 Nat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of 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nference (2010 NVCIC)[C];2010年
6 庄丽君;;“合作”时代呼唤什么?——试论音乐教育中的合作群[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音乐专辑)[C];2006年
7 秦立春;胡红卫;;发达国家政府重视校企合作发展高职教育的启示[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4年年会暨“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论文集[C];2004年
8 马成松;刘昌明;许成祥;;走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的道路——谈21世纪土木工程人才的培养[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C];199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青邋杨士龙;加拿大:“合作教育”打造大学生就业“直通车”[N];中国国门时报;2007年
2 赵青邋杨士龙;加拿大合作教育打造就业“直通车”[N];经济参考报;2007年
3 赵青 杨士龙;“合作教育课程”:加拿大学生就业“直通车”[N];中国社会报;2007年
4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长 汪泓;创建现代特色大学的战略选择[N];光明日报;2007年
5 华凌;先试深浅后跳水[N];科技日报;2008年
6 白勇;合作教育为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带来启示[N];中国民族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解艳华;校企合作立法的宁波探索[N];人民政协报;2012年
8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赵善庆;健全校企合作质量的保障措施[N];光明日报;2013年
9 记者 廉维亮;加强校企合作缓解大学生就业难[N];人民政协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易鑫 通讯员 樊曜;校企合作如何构建利益共同体[N];中国教育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解放;合作教育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2 蔡梓瑜;澳门家校合作发展路向研究[D];西南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梦;理论与实践融合: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研究[D];河南大学;2013年
2 张杰;高职教育“订单式”校企合作交易成本构成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3 陈莹;有效的大学—中小学合作个案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4 谢穑;语文教育中的合作教育[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曲丽君;朝阳市第一中学家校合作的个案调查与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6 高佩岩;职教中校企合作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陈超;武汉城市圈产学研合作策略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2年
8 罗景;地方职院校企合作中的政府职能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9 胡爱玲;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10 张婧;战后美国合作教育发展研究[D];河北大学;2001年
本文关键词: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93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299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