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校热企冷”现象成因分析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6 01:24

  本文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校热企冷”现象成因分析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当今随着经济的发展校企合作变得越来越受重视,通过合作,双方可以优势互补,达到有利资源的整合与合理再分配,不管是对企业还是学校来说都是好事,真正实现了共赢。但在很多的校企合作中“校热企冷”现象特别突出,到底什么样的合作方式是企业感兴趣的,既能提高自身的效率又能解决学生的实习问题,都值得研究。当前校企合作形式大体可分为:顶岗实习、共建实习基地、企业组织的学生参与活动,还有一些企业还会聘请学校骨干教师担当企业顾问。无论企业属于哪类行业,都比较中意共建实习基地这种行式,有助于企业引进人才、节约自身成本、树立企业良好形象增强口碑;对学校来讲也可以解决学生的实习问题、帮助学生提高就业率、增加学生社会阅历等。为了使校企合作开展的更加有意义,突破校企合作“一头热”的瓶颈,真正实现从“一厢情愿”到“两情相悦”,成为本文重点研究的内容。校企合作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能够解决学校与企业之间人才的培养问题,也是职业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在实践中,尽管大多数的职业学校都与企业在这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从双方合作的实际情况看结果却不容乐观。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很多合作都只停留在表面,没有更深层次的融合,特别是企业方面,对校企合作不是很热情,倒是学校方面很积极,出现了典型的“校热企冷”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有很多,如何破解这种困局,实现校企合作中的双赢已成为职业教育研究者急需解决的问题。本问分别对成都某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师及学生采取了问卷调查,加上对企业相关管理人员的访谈,结合该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校企合作状况。研究发现,学校与企业在顶岗实习、实习过程中的管理以及双方合作机制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通过对学校、企业、政府、行业等方面因素的分析,借鉴许多在校企合作中具有成功经验的案例,并结合本校实际,拟通过3种途径从根本解决“校热企冷”的状况:真实引入、优选符合、逐步推出的研究思路,解开目前校企合作过程中“校热企冷”的结点。只要达到企业要求的职业素养、专业能力和安全意识的学生们优先推荐到企业工作,优先推荐到企业的学生回到学校学习的时候,组织讨论,让在企业工作的学生向还未出去的学生分享经验,介绍工作情况,并给予还未达到企业标准的同学一些好的建议和方法。通过以上方法希望对学校与企业都有所裨益,破解校企合作瓶颈达到双赢的目的。
【关键词】:校热企冷 中等职业教育 校企合作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 会计电算化专业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717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1章 前言10-17
  • 1.1 选题背景10-11
  • 1.2 课题的研究意义11-12
  • 1.2.1 理论意义12
  • 1.2.2 现实意义12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5
  • 1.3.1 国内研究现状12-13
  • 1.3.2 国外研究现状13-15
  • 1.4 研究目的15
  • 1.5 研究方法15-17
  • 第2章 校企合作的理论基础及现实意义17-21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17-18
  • 2.2 校企合作的理论基础18-19
  • 2.2.1 校企合作的人力资本理论18
  • 2.2.2 校企合作的建构主义理论18-19
  • 2.3 职业教育开展校企合作的现实意义19-21
  • 第3章 成都某职业学校校企合作“校热企冷”现状调查21-28
  • 3.1 成都某职业技术学校简况21
  • 3.2 校企合作“校热企冷”现状—以汽修、会计专业为例21-22
  • 3.3 校企合作模式实施策略22-24
  • 3.4 校企合作模式的实施成效24-28
  • 第4章 校企合作中“校热企冷”现象成因分析28-33
  • 4.1 学校方面的原因28-31
  • 4.1.1 合作意识淡薄28-29
  • 4.1.2 师资队伍匮乏29
  • 4.1.3 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不足29-30
  • 4.1.4 学生的基础薄弱、综合能力不强30
  • 4.1.5 产教融合、共同育人的合作形式不多30-31
  • 4.2 企业方面的原因31
  • 4.2.1 观念问题31
  • 4.2.2 害怕泄露技术,失去竞争力31
  • 4.2.3 看不到职业教育给其带来的潜在利益31
  • 4.3 政府方面的原因31-33
  • 4.3.1 缺乏对参与校企合作企业的激励机制和成本补偿机制31-32
  • 4.3.2 缺乏校企合作的制度、法律、法规32
  • 4.3.3 缺乏设计、监督、考核和推行校企合作的专门机构32
  • 4.3.4 政策与法规不健全32-33
  • 第5章 对策及建议33-40
  • 5.1 加快校企合作的机制、体质建设33-34
  • 5.1.1 调动学校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33
  • 5.1.2 建立校企合作需要的管理分配制度33
  • 5.1.3 建立校企合作需要的师资队伍33-34
  • 5.2 保护企业利益,增强其参与合作办学的动力34
  • 5.3 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营造校企合作的和谐氛围34
  • 5.4 改革招生制度,吸引企业员工入校学习34
  • 5.5 更新企业观念,,鼓励企业举办民办职业教育34-35
  • 5.6 改革我国的人才评价体系35
  • 5.7 让“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变为现实35-40
  • 5.7.1 建立相关的政策与法律、法规36-37
  • 5.7.2 加强宣传与交流37
  • 5.7.3 加强管理与课程建设37-38
  • 5.7.4 要根据企业的需要调整专业设置。38-39
  • 5.7.5 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39-40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40-41
  • 参考文献41-44
  • 致谢44-45
  • 附件45-4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华东;美国合作教育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2年10期

2 徐平;美国合作教育的基本模式[J];外国教育研究;2003年08期

3 胡黄卿,李超任;对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思索[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4 王良;周明星;罗小琴;;合作教育:理念与行动[J];教育与职业;2008年33期

5 马玉英;;谈学生合作教育的理论与现实依据[J];中国成人教育;2009年19期

6 黄斌;;加拿大合作教育的实践及启示[J];职教论坛;2009年33期

7 沈云慈;;市场经济视角下校企合作的问题及其化解[J];中国高等教育;2010年Z3期

8 华耀军;;美国合作教育及启示[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9 刘慧;;试论初中体育合作教育法尝试与实现[J];中国校外教育;2012年20期

10 高兵;魏忠;;应用性高校合作教育的当前问题与发展趋势研究[J];黑河学刊;201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孟利前;肖海峻;;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初探[A];2010北京高教学会高职研究会学术年会“金商祺”杯优秀论文专辑[C];2010年

2 曾勇;隋旺华;刘坚;;工科地质类“产学研教”互动型合作教育机制研究[A];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地学教育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凌国;;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探索[A];2006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06年

4 刘全胜;陈玉平;王怀宝;;构建政产学研合作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A];2007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齐现伟;辛全仓;杨辉;郝璇;董林;;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探讨[A];Proceedings of 2010 Nat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of 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nference (2010 NVCIC)[C];2010年

6 庄丽君;;“合作”时代呼唤什么?——试论音乐教育中的合作群[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音乐专辑)[C];2006年

7 秦立春;胡红卫;;发达国家政府重视校企合作发展高职教育的启示[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4年年会暨“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青邋杨士龙;加拿大:“合作教育”打造大学生就业“直通车”[N];中国国门时报;2007年

2 赵青邋杨士龙;加拿大合作教育打造就业“直通车”[N];经济参考报;2007年

3 赵青 杨士龙;“合作教育课程”:加拿大学生就业“直通车”[N];中国社会报;2007年

4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长 汪泓;创建现代特色大学的战略选择[N];光明日报;2007年

5 华凌;先试深浅后跳水[N];科技日报;2008年

6 白勇;合作教育为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带来启示[N];中国民族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解艳华;校企合作立法的宁波探索[N];人民政协报;2012年

8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赵善庆;健全校企合作质量的保障措施[N];光明日报;2013年

9 记者 廉维亮;加强校企合作缓解大学生就业难[N];人民政协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易鑫 通讯员 樊曜;校企合作如何构建利益共同体[N];中国教育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解放;合作教育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2 蔡梓瑜;澳门家校合作发展路向研究[D];西南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代晓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不对等交换问题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5年

2 张红梅;中奥职业学校的校企合作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3 彭鹏;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评价的初步探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4 汪清;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5 陈霖;地方政府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6 关键;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长效机制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5年

7 郝佳乐;中美合作教育运行机制的比较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8 万明;校企合作构建“企—校—生”三赢模式的实践与思考[D];西南科技大学;2014年

9 石亚亚;小学家校合作现状的调查与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10 贾凡;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及对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校热企冷”现象成因分析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97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3097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14b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