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

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30 00:05

  本文关键词: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在综述国内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经验与启示的基础上,梳理和归纳了我国主流的几种人才培养模式和国际上比较先进的几种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工作、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工作的评估七个构成要素进行简要论述。 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包括:第一,培养目标定位模糊,对产业、就业、经济结构以及自身条件考虑不足;第二,专业设置与人才需求结构不符,缺乏特色;第三,课程设置偏离“五个统一”;第四,教材选用和设计不合理;第五,德育教学缺失,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关系失衡;第六,师资队伍准入体制不完备,师资队伍培训体系不健全,师资队伍整体数量、素质及结构不足以满足高职教育的需求;第七,在人才培养工作的评估过程中,企业和行业参与度不高,评估指标体系刚性化,评估方案落实过程中对学生品德、知识和技能的评估不足,评估过程缺乏时效性和长期性。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以下优化建议:第一,明确我国高职院校在整个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二,通过分析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经济结构和自身条件,编写使命陈述,准确定位培养目标;第三,实现与政府、企业和行业的对接,共设专业,专业要体现人文性、技能性、超前性和独特性;第四,课程设置要实现“五个统一”;第五,完善教材选用制度和教材设计,优化教材编写团队;第六,重视德育教学工作,合理安排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第七,师资队伍准入制度具体化、规范化,构建从入职前到入职后的培训体系,与企业、行业联合培养师资队伍;第八,高职院校积极配合企业和行业参与人才评估,评估指标体系柔性化、评估方案落实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品德、知识、技能的评估。以期为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职院校 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712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20
  • 1.1 研究背景10-11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11-16
  • 1.2.1 国内研究11-13
  • 1.2.2 国外研究13-15
  • 1.2.3 小结15-16
  • 1.3 研究目标、内容和思路、方法以及创新点16-17
  • 1.3.1 研究目标16
  • 1.3.2 研究内容和思路16
  • 1.3.3 研究方法16-17
  • 1.3.4 研究创新点17
  • 1.4 研究意义17-18
  • 1.4.1 推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规范化、系统化17-18
  • 1.4.2 有助于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18
  • 1.4.3 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竞争力18
  • 1.4.4 有利于职业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18
  • 1.5 相关概念的界定18-20
  • 第二章 国内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相关理论阐述20-26
  • 2.1 国内外主要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20-22
  • 2.1.1 国内主要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20
  • 2.1.2 国外主要的人才培养模式20-22
  • 2.2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构成要素的理论阐述22-26
  • 2.2.1 培养目标22-23
  • 2.2.2 专业设置23
  • 2.2.3 课程设置23
  • 2.2.4 教材建设23-24
  • 2.2.5 教学工作24
  • 2.2.6 师资队伍建设24
  • 2.2.7 人才培养工作的评估24-26
  • 第三章 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和原因26-34
  • 3.1 培养目标26-27
  • 3.1.1 培养目标定位模糊26
  • 3.1.2 对产业、就业、经济结构以及自身条件考虑不足26-27
  • 3.2 专业设置27-28
  • 3.2.1 专业设置与人才需求结构不符27
  • 3.2.2 专业设置缺乏特色27-28
  • 3.3 课程设置28
  • 3.3.1 课程设置偏离“五个统一”28
  • 3.4 教材建设28-29
  • 3.4.1 教材选用28
  • 3.4.2 教材设计28-29
  • 3.5 教学工作29-30
  • 3.5.1 德育教学的缺失29-30
  • 3.5.2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关系失衡30
  • 3.6 师资队伍建设30-32
  • 3.6.1 师资队伍准入体制不完备30
  • 3.6.2 师资队伍培训体系不健全30-31
  • 3.6.3 师资队伍整体数量、素质以及结构不足以满足职业教育需求31-32
  • 3.7 人才培养工作的评估32-34
  • 3.7.1 企业和行业参与度不高32
  • 3.7.2 评估指标体系刚性化32-33
  • 3.7.3 评估方案落实过程中对学生品德、知识和技能的评估不足33
  • 3.7.4 评估过程缺乏时效性和长期性33-34
  • 第四章 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建议34-48
  • 4.1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35-36
  • 4.2 明确培养目标36-37
  • 4.2.1 分析产业、就业、经济结构以及自身条件36
  • 4.2.2 编写使命陈述36-37
  • 4.2.3 明确培养目标37
  • 4.3 专业设置37-39
  • 4.3.1 与政府、企业和行业对接,,共设专业37-38
  • 4.3.2 专业设置要体现人文性、技能性、超前性和独特性38-39
  • 4.4 课程设置39
  • 4.4.1 课程设置要实现五个统一39
  • 4.5 与教材编写39-41
  • 4.5.1 完善教材选用制度和教材设计39-41
  • 4.5.2 教材编写团队的重组41
  • 4.6 教学工作41-43
  • 4.6.1 重视德育教学工作41-42
  • 4.6.2 合理安排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42-43
  • 4.7 师资队伍建设43-45
  • 4.7.1 师资队伍准入制度具体化、规范化43-44
  • 4.7.2 构建从入职前到入职后的培训体系44
  • 4.7.3 与企业、行业联合培养师资队伍44-45
  • 4.8 人才培养工作的评估45-48
  • 4.8.1 高职院校积极配合企业和行业参与人才评估45
  • 4.8.2 评估指标体系柔性化45-46
  • 4.8.3 加强对学生品德、知识、技能的评估46
  • 4.8.4 评估过程时效性和长期性46-48
  • 参考文献48-51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51-52
  • 一、论文51
  • 二、参与课题51-52
  • 致谢5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爱丽;;职业教育教材编写样式与态势分析[J];大学出版;2008年05期

2 夏建军;郭飞;王学军;;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教材出版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编辑之友;2012年09期

3 李建求;论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03年04期

4 郑晓杰;李燕;王海棠;周盈;徐静;;“实训+科研+就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1年09期

5 申卫革;;我国德育政策的去成人化转向——基于小学德育课程的分析[J];教育科学;2012年01期

6 郭思乐;;德育的真正基础:学生的美好学习生活——论教学生态在德育中的地位[J];教育研究;2005年10期

7 卢坤建;温和;郭剑英;;“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8年21期

8 章建新;;产业链与职业教育对接的效应分析及专业提升[J];教育与职业;2012年27期

9 秦宗槐;;论高等职业教育教材改革与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11年08期

10 吴建设;;“四位一体”办学要融入职业教育五大要素[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本文关键词: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58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3358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874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