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技艺劳育的三重逻辑
发布时间:2021-11-27 12:25
技艺劳育是"技艺育人"与"劳动育人"高度融合而来的有效育人手段,是历史演进印记与现代开放元素协同共融后的教育产物。技艺劳育的理论逻辑包括技艺育人观(技艺就是劳动)、劳动育人观(劳动涵盖技艺)和技艺劳育观(技劳必须合一);技艺劳育的政策逻辑涵盖初步萌芽期(以生产劳动为核心)、转型深化期(以技术教育为核心)与全面提质期(以技劳融合为核心);技艺劳育的实践逻辑囊括技育关系(重成器,轻成人)、技劳关系(重专技,轻通技)与劳育关系(重劳力,轻劳育)。
【文章来源】:职教论坛. 2020,36(08)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11 页
【部分图文】:
技艺劳育的三重逻辑关系
技艺劳育概念的生发不是一蹴而就的想象之物,而是有着深厚的理论涵养且能够被实践验证的科学产物。理清这一产物的来龙去脉,首要任务是回答其有何理论逻辑,以及理论逻辑具体是什么的问题。阐释技艺逻辑的理论逻辑,可以从词根分解上寻找。在词根的语义溯源上,技艺劳育可以被理解为“技艺育人”与“劳动育人”深度融合之后产生的结晶,即如同“1+1>2”的数理转换。在这样的转换之下,技艺劳育的“营养成分”既索取了现实情景赋予的时代养分,同时也有汲取、传承和发扬“技艺育人”与“劳动育人”所内含的理论精髓。一外一内的有机结合,使得物质能量关系产生催化效应,进而引起“技艺劳育”从量变到质变。因此,基于“技艺劳育”的词根关系,可以将其理论逻辑分别解构为技艺育人观、劳动育人观以及技艺劳育观(如图2)。(一)技艺育人观———技艺就是劳动
理论逻辑梳理为技艺劳育提供了系统的学理支撑,同时也为技艺劳育政策逻辑解构提供了理论先导。梳理技艺劳育政策逻辑,目的在于管窥新中国成立以来技艺劳育政策在不同阶段的主要特征、政策重点与价值旨趣,以及挖掘政策潜在的内涵,进而最终描绘技艺劳育的政策图景。依据研究者们关于政策逻辑的梳理方法,本文立足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颁布的有关技艺劳育方向的政策和法律,通过借助政策文本分析,对技艺劳育政策作出初步的逻辑分析(如图3)。(一)技艺劳育的初步萌芽期(1949-1980年):以体力劳动为核心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劳动”离教育有多远?——关于劳动教育实践问题的反思[J]. 武秀霞. 当代教育论坛. 2020(03)
[2]柏拉图论“技艺”的本质和分类[J]. 赵墨典,包国光.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2019(01)
[3]自由教育、职业教育与通识教育——西方高等教育思潮谱系溯源[J]. 李海萍,上官剑. 教育研究. 2017(09)
[4]从“体力教育”到“能力教育”——我国劳动教育政策的发展与变迁[J]. 陈静,黄忠敬. 中国德育. 2015(16)
[5]科学发展观与高等职业教育有效发展[J]. 周明星,刘晓.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12)
[6]马克思主义与道德[J]. 肖恩·塞耶斯,贺来,刘富胜. 哲学研究. 2007(09)
[7]教育技术之技、艺、道[J]. 马周周. 电化教育研究. 2004(05)
[8]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關於改進和發展中學教育的指示[J]. 人民教育. 1954(07)
本文编号:3522283
【文章来源】:职教论坛. 2020,36(08)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11 页
【部分图文】:
技艺劳育的三重逻辑关系
技艺劳育概念的生发不是一蹴而就的想象之物,而是有着深厚的理论涵养且能够被实践验证的科学产物。理清这一产物的来龙去脉,首要任务是回答其有何理论逻辑,以及理论逻辑具体是什么的问题。阐释技艺逻辑的理论逻辑,可以从词根分解上寻找。在词根的语义溯源上,技艺劳育可以被理解为“技艺育人”与“劳动育人”深度融合之后产生的结晶,即如同“1+1>2”的数理转换。在这样的转换之下,技艺劳育的“营养成分”既索取了现实情景赋予的时代养分,同时也有汲取、传承和发扬“技艺育人”与“劳动育人”所内含的理论精髓。一外一内的有机结合,使得物质能量关系产生催化效应,进而引起“技艺劳育”从量变到质变。因此,基于“技艺劳育”的词根关系,可以将其理论逻辑分别解构为技艺育人观、劳动育人观以及技艺劳育观(如图2)。(一)技艺育人观———技艺就是劳动
理论逻辑梳理为技艺劳育提供了系统的学理支撑,同时也为技艺劳育政策逻辑解构提供了理论先导。梳理技艺劳育政策逻辑,目的在于管窥新中国成立以来技艺劳育政策在不同阶段的主要特征、政策重点与价值旨趣,以及挖掘政策潜在的内涵,进而最终描绘技艺劳育的政策图景。依据研究者们关于政策逻辑的梳理方法,本文立足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颁布的有关技艺劳育方向的政策和法律,通过借助政策文本分析,对技艺劳育政策作出初步的逻辑分析(如图3)。(一)技艺劳育的初步萌芽期(1949-1980年):以体力劳动为核心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劳动”离教育有多远?——关于劳动教育实践问题的反思[J]. 武秀霞. 当代教育论坛. 2020(03)
[2]柏拉图论“技艺”的本质和分类[J]. 赵墨典,包国光.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2019(01)
[3]自由教育、职业教育与通识教育——西方高等教育思潮谱系溯源[J]. 李海萍,上官剑. 教育研究. 2017(09)
[4]从“体力教育”到“能力教育”——我国劳动教育政策的发展与变迁[J]. 陈静,黄忠敬. 中国德育. 2015(16)
[5]科学发展观与高等职业教育有效发展[J]. 周明星,刘晓.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12)
[6]马克思主义与道德[J]. 肖恩·塞耶斯,贺来,刘富胜. 哲学研究. 2007(09)
[7]教育技术之技、艺、道[J]. 马周周. 电化教育研究. 2004(05)
[8]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關於改進和發展中學教育的指示[J]. 人民教育. 1954(07)
本文编号:35222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3522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