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04 19:13
本文关键词: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近年来,职业教育以其对社会经济的重要推动作用逐渐成为国家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点。现阶段,在实现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一伟大构想中,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以下简称中高职课程衔接)作为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以下简称中高职衔接)的核心和关键成为关乎我国职业教育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内容。 本研究以如何更有效地实现中高职课程之间的衔接为研究基本思路,以中高职课程衔接中面临的问题为脉络,从我国的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现状出发,针对在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运用文献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课程体制、课程结构、教学管理等方面分析制约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的主要因素,力求着眼整体对当前发展与改革中的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做较全面的思考与探索,并对其中一些目前尚未解决的问题有所粗浅建言。 本研究主要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的现实背景,表明选题的理由,提出了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过程中面临的课程衔接的问题,论证了本研究的意义、研究的理论基础,并整理了现有的相关文献,介绍了研究的整体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主要是参考国内国外学者对课程及课程衔接概念的界定与总结,明晰了本研究范围内的中高职教育衔接及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涵义,分析了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三部分主要从现实出发,指出了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过程中存在的学科课程为主体的课程开发模式、中高职课程体系脱节、课程设置缺乏对接意识,以及课程衔接缺乏必要的基础和手段等问题;第四部分主要从管理体制、社会配合度、生源差异、课程设置及教学管理方式等方面分析了影响和制约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因素,,指出中央集权的职教课程管理体制、社会的配合度低、各类生源的素质差异、课程设置及教学管理方式不合理是制约我国现阶段中高职课程衔接的主要因素;第五部分主要针对上文提出的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课程衔接的因素,提出了制定有利于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制度、建立多元参与的沟通平台、推行学分制,弹性学制和选课制,兼顾不同生源素质差异、课程的模块化设置与系统化开发等一系列有助于促进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高职课程衔接 内涵 问题 制约因素 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712.3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11
- 第一章 绪论11-24
- 1.1 研究背景11-12
- 1.1.1 现代科技及产业发展对职业教育人才质量提出新的要求11
- 1.1.2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11-12
- 1.1.3 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成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12
- 1.2 文献综述12-19
- 1.2.1 国内文献综述12-16
- 1.2.2 国外文献综述16-19
- 1.3 核心概念界定19-20
- 1.3.1 课程19
- 1.3.2 衔接19-20
- 1.3.3 课程衔接20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20-21
- 1.4.1 研究目的20-21
- 1.4.2 研究意义21
- 1.5 研究思路和方法21-24
- 1.5.1 研究思路21-22
- 1.5.2 研究方法22-24
- 第二章 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概论24-32
- 2.1 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内涵24-25
- 2.1.1 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涵义24
- 2.1.2 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涵义24-25
- 2.2 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的理论依据25-27
- 2.2.1 杜威的“在做中学”和“活动课程”25-26
- 2.2.2 部分作用的发挥影响系统的整体功能理论26
- 2.2.3 知识学习与人的认知发展相适应26-27
- 2.3 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27-32
- 2.3.1 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的必要性27-28
- 2.3.2 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的可行性28-32
- 第三章 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32-37
- 3.1 学科课程为主体的课程开发模式32-33
- 3.1.1 传统的课程开发组织结构32
- 3.1.2 课程体系的职业话语特色缺失32
- 3.1.3 课程开发缺乏灵活性32-33
- 3.2 中高职课程体系脱节33-34
- 3.2.1 高职入学考试与中职课程的脱节33
- 3.2.2 高职技能课程与中职脱节33
- 3.2.3 中高职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脱节33-34
- 3.3 课程设置缺乏对接意识34-35
- 3.3.1 课程设置滞后或者超前34
- 3.3.2 基础课程过渡性差34-35
- 3.3.3 课程科目或内容重复35
- 3.4 课程衔接缺乏必要的基础和手段35-37
- 3.4.1 受传统学科教育思维定势的影响35
- 3.4.2 职业教育学科发展不充分35-36
- 3.4.3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理论的缺乏36-37
- 第四章 制约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的因素37-41
- 4.1 中央集权的职教课程管理体制37-38
- 4.1.1 中高职管理机构沟通不畅37
- 4.1.2 对师生课程话语权的限制与剥夺37-38
- 4.2 较低的社会配合程度38-39
- 4.2.1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38
- 4.2.2 行业配合度不够38-39
- 4.3 生源素质差异的存在39
- 4.3.1 课程内容设置与生源的实际需要不相适应39
- 4.3.2 课程起点与生源的基础素质不相适应39
- 4.4 课程设置及教学管理方式不合理39-41
- 4.4.1 课程目标及标准差异较大40
- 4.4.2 教学管理方式缺乏灵活性40-41
- 第五章 促进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对策41-47
- 5.1 制定有利于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管理制度41-42
- 5.1.1. 构建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和等级考核制度41
- 5.1.2. 制定中高职统一的专业标准目录41-42
- 5.1.3. 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42
- 5.2 建立多元参与的中高职课程衔接沟通平台42-43
- 5.2.1. 成立专门的中高职课程衔接组织机构42
- 5.2.2. 构建以高职院校为核心的职教集团42-43
- 5.2.3. 鼓励企业参与,开展多方位校企合作43
- 5.3 推行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和选课制43-44
- 5.3.1. 推行学分制,允许中高职之间学分转换43-44
- 5.3.2. 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分段完成学业44
- 5.3.3. 建立弹性选课制,允许学生自由选择44
- 5.4 课程的模块化设置与系统化开发44-47
- 5.4.1 构建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模块式课程44-45
- 5.4.2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45-46
- 5.4.3 统编专业教学计划,深化教育教学改革46-47
- 结论47-48
- 参考文献48-52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52-53
- 致谢5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琬婷;刘奕;;中职与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思考[J];广西教育;2010年12期
2 周如俊;;积极构建中高职之间的衔接体系[J];当代职业教育;2012年07期
3 周如俊;;职业教育课程本土化的路径[J];当代职业教育;2011年08期
4 李穗芳,高岩;我国中高职课程体系有效衔接之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5年01期
5 伍运文;适应与超越之间:大学课程的价值选择[J];江苏高教;2003年04期
6 唐庆华;高校课程体系的后现代解读[J];江苏高教;2003年06期
7 徐国庆;;当前高职课程改革关键概念辨析[J];江苏高教;2009年06期
8 王若梅;;解析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J];江苏高教;2011年02期
9 李春明;;中高职衔接贯通的路径选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30期
10 刘启娴;中职与高职的衔接模式与原则初探[J];教育研究;2001年02期
本文关键词: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218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421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