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

中德职教师资职前培养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02 14:05

  本文关键词:中德职教师资职前培养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职业教育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基本任务是为社会培养一批高素质技术型人才。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其师资队伍建设,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目前,改革职教师资职前培养体系,努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职教师资队伍是我国教育界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为借鉴职教强国职教师资职前培养体系的成功经验,本论文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对我国和德国的职教师资培养进行系统研究,并逐项比较分析,优化职教师资队伍,大力促进职业教育健康高速发展。由于受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理念等的影响,中德职教师资职前培养存在差异。当然,我们不能照搬德国的成功经验,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来培养职教师资队伍。基于此目的,本文从五个部分展开研究:第一部分为绪言,介绍了课题研究的背景、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研究意义,并对独立设置的职技高师院校、职教师资及职教师资培养的概念进行界定。第二部分详细介绍德国职教师资职前培养情况,包括职教师资队伍发展历史、结构以及相关法律法规;职教师资培养的入学条件和生源、专业、学时和课程开设、预备实习期和资格认证,最后分析其特点。第三部分介绍中国职教师资职前培养情况,包括职教师资队伍发展历史、结构以及相关法律法规;职教师资培养的入学条件和生源、专业、学时和课程开设及资格认证,最后分析其现实困境。第四部分对中德职教师资职前培养从生源、课程开设、实践环节、培养模式、培养主体、资格认证和投入等多方面进行比较。第五部分从德国职教师资职前培养经验中获得借鉴及启示,提出改革我国现行职教师资职前培养的对策,主要包括:完善招生制度,拓展生源渠道;大力推进“卓越职教师资培养计划”;开拓职教师资培养国际化道路;突出能力建设,全面实施综合教学改革;完善职教师资培养相关的制度建设。
【关键词】:职教师资 职前培养 比较分析 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715.1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3
  • 第一章 绪言13-19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13-14
  • 一、职业教育在我国的重要地位13
  • 二、职教师资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13
  • 三、学习德国先进的职教师资培养经验13-14
  • 第二节 研究意义、思路与方法14
  • 一、研究意义14
  • 二、研究思路14
  • 三、研究方法14
  • 第三节 研究现状14-18
  • 一、国外研究现状15-16
  • 二、国内研究现状16-18
  • 第四节 概念界定18-19
  • 一、独立设置的职技高师院校18
  • 二、职教师资18
  • 三、职教师资培养18-19
  • 第二章 德国职教师资职前培养情况19-32
  • 第一节 德国职教师资的概述19-21
  • 一、德国职教师资发展历史19
  • 二、德国职教师资法律法规19-20
  • 三、德国职教师资的构成20-21
  • 第二节 德国职教师资的职前培养21-29
  • 一、入学条件及生源21-22
  • 二、专业、学分及课程设置22-27
  • 三、预备实习期27-28
  • 四、资格认定28-29
  • 第三节 德国职教师资职前培养的特点29-32
  • 一、严格的入学资格29
  • 二、专业与职业高度一致29-30
  • 三、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30-31
  • 四、严格的资格考试31-32
  • 第三章 我国职教师资职前培养情况32-42
  • 第一节 我国职教师资概述32-34
  • 一、我国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历史32
  • 二、我国职教师资方面的法律法规32-33
  • 三、我国职教师资的结构33-34
  • 第二节 我国职教师资职前培养34-39
  • 一、入学条件及生源34-35
  • 二、专业、学分与课程设置35-37
  • 三、资格认定37-39
  • 第三节 我国职教师资职前培养的现实困境39-42
  • 一、国家没有公认的职业教育教师标准39-40
  • 二、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够40
  • 三、缺少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机制40-41
  • 四、职业教育师范生的不稳定性41-42
  • 第四章 中德职教师资职前培养的比较42-52
  • 第一节 生源的比较42-43
  • 第二节 学制、层次、专业及课程比较43-45
  • 一、学制和层次上的差异43
  • 二、专业、课程设置及学分上的差异43-45
  • 第三节 实践环节的比较45-46
  • 第四节 培养模式的比较46-48
  • 一、德国职教师资培养模式46-47
  • 二、我国职教师资培养模式47-48
  • 第五节 培养主体的比较48-49
  • 第六节 教师资格认定的比较49-50
  • 一、申请条件49-50
  • 二、组织机构50
  • 三、考试内容和形式50
  • 第七节 投入的比较50-52
  • 第五章 完善我国职教师资职前培养体系的对策52-59
  • 第一节 完善招生制度,拓展生源渠道52
  • 一、实施免费职教师范生政策52
  • 二、探索本硕连读制度,提升培养层次52
  • 三、实施单独招生,定向培养52
  • 第二节 大力推进“卓越职教师资培养计划”52-54
  • 一、推进卓越职教师资培养模式改革53
  • 二、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职业学校“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新机制53
  • 三、完善就业环节53
  • 四、整合优化教师教育师资队伍53-54
  • 第三节 开辟职教师资培养国际化道路54
  • 一、开展优秀职教师范生国际交流项目54
  • 二、实施教师出国研修项目54
  • 三、建立海外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54
  • 第四节 突出能力建设,全面实施综合教学改革54-57
  • 一、产学研结合渗透培养全过程54-55
  • 二、加强和突出实践能力培养55-56
  • 三、实现课程改革,采取模块式课程56-57
  • 第五节 完善职教师资培养相关的制度建设57-59
  • 一、建立学校与社会各界的协作对话机制57
  • 二、实施灵活开放的教学管理制度57
  • 三、健全职业教育教师的准入制度57-58
  • 四、加大投入,提升学校基础能力建设58-59
  • 结语59-60
  • 参考文献60-64
  • 附录164-65
  • 致谢65-6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我国出台的有关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法规[J];职业技术教育;2000年03期

2 ;广西努力建设职教师资队伍[J];职教论坛;2000年05期

3 王兰英;重庆市采取五大措施 加强职教师资队伍建设[J];职教论坛;2000年06期

4 施兰芳;跨世纪职教师资素质的重构[J];职教通讯;2000年12期

5 林快;;改变传统思维方式 提高职教师资素质[J];交通职业教育;2002年02期

6 陈永芳;郑建萍;;职教师资专业化的培训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年27期

7 朱懿心;王益宇;;从职教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谈职教师资的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7年11期

8 商秀梅;刘培军;;中德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比较[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9 杨思帆;王红;;发达国家保障职教师资质量的若干经验与启示[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10 周润珍;刘灿国;;“城校互动”模式下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知识经济;2008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换成;;武山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对策研究[A];职业教育研究与实践[C];2008年

2 赵艳霞;;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发展及政策法律支持[A];第二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刘育锋;;关于职教师资“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思考[A];科学发展 和谐社会 职教创新——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孟庆国;李增武;王宪成;;第七专题论坛 职教师资中外专家论坛[A];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胡明;;培养新型职教师资 拓展“三农”服务新路[A];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的新思路新模式——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安东尼·巴瑞特;;澳大利亚职教师资的发展[A];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王乐一;;遵循职业教育规律 建设现代化职教师资队伍[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神州教育卷)[C];2013年

8 李栋学;;关于职教师资队伍建设中几个问题的思考[A];科学发展 和谐社会 职教创新——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刘飒;;建立配套的管理体制——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保证[A];2001中国电子教育研究论文集[C];2001年

10 胡守坤;彭明清;;对“双师型”教师的解读及培养途径的思考[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陈欣然;职教师资依然紧俏[N];天津教育报;2008年

2 张国圣;构建职教师资联盟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N];光明日报;2008年

3 ;砥砺耕耘培育职教师资 继往开来实现辉煌跨越[N];中国教育报;2009年

4 侯长林 罗静 王锋;着力抓好职教师资队伍建设[N];贵州日报;2013年

5 本报记者 杨靖;如何培养高素质专业化职教师资[N];科技日报;2013年

6 记者 陈欣然;“双师型”职教师资博士生入学[N];天津教育报;2013年

7 匙明建;昌邑市“招、育、引”并重提升职教师资水平[N];联合日报;2014年

8 刘琴;锻造强大高效的职教师资队伍[N];中国教育报;2007年

9 刘琴;“十一五”全面推进职教师资建设[N];中国教育报;2007年

10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邢晖;职教师资:“扩量保质”的关键环节[N];中国教育报;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杰;中等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研究[D];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5年

2 何涓;湖南省职业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4年

3 刘曳;职教师资本科专业培养标准开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4 何杜;中德职教师资职前培养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5 周艳;我国职教师资继续教育体系建设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1年

6 李俊琦;信息化环境下职教师资信息素养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7 刘晓萍;德国职教师资之重—“师傅”培养制度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8 聂昭丹;职教师资秘书学专业培养标准研究[D];云南大学;2015年

9 邵文婷;网络工程专业职教师资本科培养体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

10 韩向莉;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本文关键词:中德职教师资职前培养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101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5101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184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