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

怎样成为高素质劳动者_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_高职教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研究.doc

发布时间:2016-05-30 11:04

  本文关键词:高职教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网友799474576近日为您收集整理了关于高职教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研究的文档,希望对您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以下是文档介绍:.高职教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研究董刚天津职业大学校长引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草案)中也提出“面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国家发展战略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职教育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以及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现实需求,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相关性专题研究,例如人才培养规格的内涵标准、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途径选择及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力等,已经成为高职教育研究与实践领域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话题。一、高职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本需求的适应性分析人力资本(humancapital)指对于人力资源开发投资而形成的资本,这种投资形成劳动者的知识、技能与胜任职业岗位需要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生产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资本。区域经济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物力资本及自然资源等,其中人力资本包括高职教育培养的各种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是科研成果迅速转化成产品,并以此保证产品在市场有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标准的适应性1.高职教育人才规格以往提法的梳理关于人才的分类,根据不同的视角有不同的界定,目前“人才四分说”得到国内专家较大的共识,即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四类,其中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密切相关的是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技术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的区别在于前者主要应用智力技能来进行工作,而后者主要依赖操作技能来完成任务。研究领域的几个提法:技术型人才说:我国现在通称的“高等职业教育”应理解为高等技术和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高等技术教育,这是由人才结构类型决定的,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技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说:应用型人才,泛指一切从事非学术理论研究性工作的实际操作者,其使命是在一定的理论规范指导下,进行社会化的操作性运用,也就是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化成具体的操作构思或者是产品构型,并且还能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所掌握的技能应用于实践。复合型人才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批综合性职业岗位陆续产生,职业岗位之间的交又渗透日益增多,从而对从事某一职业岗位人才的知识.能力的复合性要求日趋强烈”。有关国家相关政策文件界定:1991年,全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讨会提出高层次实用人才;1999年底,在教育部召开的第一次高职高专教学工作会议提出高等技术型专门人才;2004年,批准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高技能人才;2006年,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6]16号)提出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综上,尽管高职领域对高职人才培养规格的界定内涵和外延有不同的认识,但其核心要素有很大的交集,主要体现在“高素质”、“技术型”和“技能型”三个关键词。当前随着高职教育进入一个内涵质量发展阶段,结合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现实需求,笔者认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可以界定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宜,其对于高职人才的技术技能和素质要求有了较为系统的兼顾。2.“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规格界定关于高职教育“高素质”人才规格标准。笔者认为,高职教育的价值在于为每个学习者提供真正有助于个性解放和成长的经验;人才培养不仅仅是一个知识、技能传递和习得过程,更是一个心理沟通和个性培育的过程,“高”要体现在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的“高素质”要求。其“高素质”是广义的,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具体包括职业素养、职业归属感、思想政治素质、心理素质、人文科技素质、身体素质等。(二)高职教育专业课程开发内容的适应性高职教育专业课程开发设计要注重适当的超前性,使高职教育始终走在生产和建设的前头,对实际工作发挥超前指导作用,为此高职教育必须注重研究国际、国内新技术、特别是高科技发展的动向,注重研究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后对技术和人才的需求情况,不断地给高职教育专业设计与课程开发提供依据。为确保专业设置能够符合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变化的要求,高职教育必须突破原有学科体系和专业限制,根据现代经济发展趋势制订出一套以市场为导向、企业深度参与的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机制。(三)高职终身化教育的适应性终身教育思想出现在20世纪,目的是对人的持续发展加以设计,使人们进入教育领域不再有时间和空间限制,一生都能有学习的机会,这也是1999年在韩国汉城召开的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确定的“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念。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工业化的技术基础不断变革,产业结构、职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也随之不断地发生变化,正规的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起点,终身教育日益成为个人知识更新以及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四)高职教育以学习者为主体的适应性.以学习者为主体:1、提供教育者就必须改变过去以自我为中心的角色,增强适应和服务意识,主动实现由教育者为主体向学习者为主体的转变,按照学习者需求和人力资本增值的需要设计新的学习制度。2、由以往的统一设置标准化专业、教材、课程、教学安排的传统做法转变到以学习者为中心、满足学习者多种需求上来。3、由以往的统一设置标准化专业、教材、课程、教学安排的传统做法转变到以学习者为中心、满足学习者多种需求上来。4、教育管理方面,变传统的教育行政管理模式为教育的公共治理结构,即变现行的专业设置、招生录取、学籍管理和学历注册为一次性的学历认证,给学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二、高职教育提升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途径分析(一)建立市场导向、企业参与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机制新专业需求分析:根据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办学理念要求,高职教育应当与当地政府经济管理部门以及社会服务中介保持紧密联系,密切关注社会不同时期各种人力资源的开发需求;同时通过市场调研或参与项目合作和科技开发等多种形式与企业保持联系,共同研制新专业设置、新课程开发以及更新现有专业和课程内容等,时通过市场调研或参与项目合作和科技开发等多种形式与企业保持联系,共同研制新专业设置、新课程开发以及更新现有专业和课程内容等。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由企业、行业和院校三方人员共同参与,根据社会、企业需求提呈新专业建议,确定毕业生就业岗位,确定专业知识与技能水平要求,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名称与学时分配以及课程简要介绍,并提呈相关程序批准。课程设计与教学准备。成立包含企业人员在内的课程教学团队,制定课程标准,准备教材和教学计划,做好教学设备和教学器材的采购与准备工作。同时加强反馈与改进,由学生反馈、任课教师反馈以及企业反馈三方面共同构成。由于这种专业和课程设计与开发机制企业从始至终参与其中,并始终以服务于市场需求为核心,因此能够确保高职院校所提供的教育服务产品与客户需求高度一致,也由此使得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有了前提保障。(二)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在2006年16号文件提出: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笔者认为,其校企合作是基础,工学结合

12>



播放器加载中,请稍候...
系统无法检测到您的Adobe Flash Player版本
建议您在线安装最新版本的Flash Player 在线安装


  本文关键词:高职教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19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519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97c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