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视域下技能人才职业流向及职业能力框架
本文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视域下技能人才职业流向及职业能力框架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并全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中国制造2025"开启高端智能化制造时代,全面提升我国经济体的供给侧要素,尤其对技能型人力资本提出调整性需求,并落实到技能人才的职业能力层面。"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应世界新工业化进程而提出的产业振兴战略计划,指出高新科技的进步与经济发展方式的升级两方面的变革诉求。文章以温特制生产组织方式的分析为切入口,探究"中国制造2025"对技能人才的职业流动要求及其职业能力需求取向。"中国制造2025"使技能人才的职业发生变化,依据产业升级调整和产业链价值创造取向,"信息产业+制造产业+服务产业"对技能人才的专业与职业的重构——制造业技能人才面临升级与分流两方面职业流动,温特制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对传统制造业技能人才提出两方面的职业能力需求:一是契合生产设备智能化升级的职业能力,二是应对产业融合与职业衍生的职业能力,据此,构建面向"中国制造2025"的技能人才职业能力框架。
【作者单位】: 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邢台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研究所;
【关键词】: 中国制造 技能人才 职业能力 职业流动
【基金】:邢台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高职院校开展素质拓展体育选项课可行性研究”(编号:xtsk1512),主持人:张磊 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京津冀协同发展对河北省高职教育的需求研究”(编号:SD151048),主持人:张弛
【分类号】:G719.2
【正文快照】: “中国制造2025”开启了以高新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方式升级为诉求的新工业化进程。依据“中国制造2025”的产业升级调整和产业链价值创造取向,我国制造业技能人才的专业与职业亟需重构——面临升级与分流的两向职业流动,契合生产设备智能化升级的职业能力与应对产业融合以及职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濵;;掉进中国制造的汪洋大海[J];国际公关;2008年04期
2 郝文胜;;“中国制造”与“中国设计”[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3 张丽平;;“中国制造”的公关智慧[J];国际公关;2010年01期
4 赵凯;;“中国制造”如何走向“中国创造”——论自主品牌的作用[J];才智;2010年04期
5 杨朝朝;;世界杯与中国制造的老生常谈[J];现代商业;2010年22期
6 胡俊;;关于“中国制造”模式亟待转型的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20期
7 张丽平;;“中国制造”的形象公关[J];公关世界;2010年01期
8 林涛;;加薪考验中国制造[J];新财经;2011年04期
9 宫春子;;数说“中国制造”中国贵[J];中国统计;2011年07期
10 ;北京—伦敦:“中国制造”的奥运飞越[J];浙江经济;2012年1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黄蕾;;“中国制造”的“三技一教”软肋[A];纪念中国成人教育改革发展30年大会暨中国成人教育协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何震;;中国制造行业的企业如何能更好地“走出去”[A];2012年陕西企业“走出去”征文活动文集[C];2012年
3 高洁;朱迦迪;徐凯;;从破解反公地体制寻求“中国制造”竞争优势新源泉——兼论“中国制造”为何国内比国外贵[A];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评论(第三辑)[C];2012年
4 张静中;;中国制造在美国遭遇的危机分析[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07年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孔庆勤;颜琳;;“携手中国制造”广告效果评估[A];公共外交季刊2012春季号(总第9期)[C];2012年
6 杨万豪;;中国制造需要重拾“匠人精神”[A];中国创意设计年鉴论文集2013[C];2014年
7 王瑞娟;刘春芝;;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发展的SWTO分析及战略组合选择[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8 戴定一;;从“中国制造”看中国物流发展的机遇与挑战[A];第七次中国物流专家论坛代表手册[C];2003年
9 王东勤;;进一步发挥知识产权在北京建设创新之都中的作用[A];2011北京文化论坛——打造先进文化之都培育创新文化论坛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为“中国制造” 正名的意义[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2 张魁兴;“中国制造”是悲怆符号嗑[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6年
3 刘秀荣邋刘洪 吴强;丑化“中国制造”的阴风终将散去[N];经理日报;2007年
4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主任、博士 王忠明;“中国制造”在印度为何不多见?[N];经理日报;2007年
5 顾克非;国外质量大板不该打向“中国制造”[N];消费日报;2007年
6 中国消费者报 樊艳兵;“中国制造”欲罢不能的喜与忧[N];中国消费者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聂国春;欧洲缘何又现“非中国制造”[N];中国消费者报;2006年
8 天意;英国舆情彷徨:哪个环节陷害了“中国制造”?[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9 独立财经评论员 吴濵;掉进“中国制造”的汪洋大海[N];财经时报;2008年
10 典文;看“中国制造”环保冰箱[N];市场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何小洲;国外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感知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2 李彩霞;美国媒体对“中国制造”的建构与风险应对[D];复旦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江捷;公共关系提升“中国制造”海外形象的策略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2 陈志军;论“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缝隙中的“山寨”背景[D];湖北工业大学;2009年
3 刘盾;面向“中国创造”的中国制造企业产品创新战略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4 张艺琼;DVAE方法的应用及其对“中国制造”国内成分的还原[D];山东大学;2013年
5 郑升财;剖析中国制造对拉丁美洲制造业发展的竞争威胁[D];山东大学;2012年
6 罗纳;喀麦隆消费者对“中国制造”产品的态度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宋洪磊;中印制造业发展比较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8404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840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