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基础教育论文 >

透析教师教育行为后的缄默知识

发布时间:2018-03-20 01:10

  本文选题:教育行为 切入点:缄默知识 出处:《学前教育研究》2005年Z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缄默知识是教师的一种日用而不知的内隐观念,使教师无法真正获得教育改革所倡导的新理念,并使他们的日常教育行为因循守旧。本文试图指出隐藏在教育行为后的这类缄默知识,并分析它们的负面影响。
[Abstract]:Tacit knowledge is a kind of implicit idea of teachers' daily use, which makes it impossible for teachers to really acquire the new ideas advocated by the educational reform. This paper attempts to point out this kind of tacit knowledge hidden behind the educational behavior and analyze their negative effects.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
【分类号】:G61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张卫;内隐学习及其特征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01期

2 石中英;波兰尼的知识理论及其教育意义[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02期

3 郭秀艳;内隐学习和缄默知识[J];教育研究;2003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志超,张敏;基于知识的沟通方式有效性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2 毕红星;试论体育教师个体主观教学观念的转变[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3 阮永福;杨勇杰;;对“缄默知识”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运用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年09期

4 肖新燕;;内隐学习对我国数学教学的启示[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5 余志芳;;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年03期

6 王月玲;;从默会知识视角看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J];成功(教育);2010年06期

7 都冬云;;师范生说课问题成因:基于波兰尼缄默知识理论的分析[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7年12期

8 张建玲,毛晋平;内隐学习的研究综述[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9 方红;;缄默知识: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性智慧[J];徐特立研究(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10 陈燕;余仙平;郭斯萍;;语言的内隐学习研究及其对语言学习的启示[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靖国平;教育的智慧性格[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2 王亚杰;基于集成的学位质量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3 罗尧成;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何贵兵;群体动态决策的适应性行为及其内隐学习机制[D];浙江大学;2002年

5 魏薇;小学阅读教学的生活体验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周福盛;教师个体知识的构成及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许苏;基于默会认识论的体悟学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慕君;阅读教学对话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钱琴珍;儿童对汉语知识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沈嘉祺;论道德情感的生成与培育[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杨治良,叶阁蔚;内隐学习“三高”特征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1993年03期

2 郭秀艳,崔光成;内隐学习本质特征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2年01期

3 郭秀艳,杨治良;人工语法学习模型述评[J];心理学探新;2002年01期

4 刘耀中;论内隐学习的本质特征[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凯;陈琳;;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获得缄默知识[J];中小学电教;2010年12期

2 顾明远;;要与反教育行为作斗争[J];中国教育学刊;2011年09期

3 刘衍兵;;反思家校教育交流的负面行为[J];内蒙古教育;2011年14期

4 陈春芳;;英语教师“缄默知识”显性化的有效途径[J];教育科研论坛;2011年06期

5 庄锦英;关于缄默知识的基本特征刍议[J];基础教育;2005年09期

6 岳福琴;;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12期

7 冯韶华;陈腾;;缄默知识视域下的成人教育教师培养[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8 雷泓霈;;看芬兰的无竞争教育[J];华人时刊;2011年06期

9 李振凡;;浅论教师的人生哲学对教育的影响力[J];才智;2011年24期

10 侯登强;;孩子,你还好吗[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惠国;;创建顺应高科技发展的教育[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5:高科技的未来——正面与负面影响[C];2007年

2 黄菊华;何安彬;;加强信用风险管理 减少企业损失[A];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现代企业风险管理论文汇编(上册)[C];2005年

3 侯立安;;高科技让人们喝到洁净的水[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5:高科技的未来——正面与负面影响[C];2007年

4 石邦宏;;经济理性驱动下的中小学教师流动[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5 鲍心清;;谈解决多校合并对图书馆重组的负面影响[A];图书馆改革与发展——陕西省社会科学信息学会第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6 王学健;;专家呼吁:建立研究高科技负面影响专项基金[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5:高科技的未来——正面与负面影响[C];2007年

7 彭以松;聂衍刚;;论青少年实践智力与缄默知识关系以及缄默知识的结构模型[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魏宏森;;高科技负面影响的解决途径[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5:高科技的未来——正面与负面影响[C];2007年

9 殷登祥;;在STS价值观的指导下,克服科技的负面影响[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5:高科技的未来——正面与负面影响[C];2007年

10 周兴芳;陈丽芳;宋雪霞;;人的发展中数字网络技术的作用及负面影响[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6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一)[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蔡亚凌;科技也有负面影响,谁管[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2 禹媚;全民成功潮隐藏的负面影响[N];中山日报;2009年

3 英山县长冲中学 段小春;农村孩子学习面临家庭的四个负面影响[N];黄冈日报;2010年

4 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硕士研究生 邵立;如何减少“会商制度”的负面影响[N];南方日报;2011年

5 记者王建新、赖仁琼;努力减少非典对经济的负面影响[N];人民日报;2003年

6 郁枫;母亲太强 孩子易受负面影响[N];农村医药报(汉);2009年

7 迈克尔·舒曼;中国应警惕经济刺激计划负面影响[N];中国保险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田鸿伟;加息符合预期 负面影响有限[N];中国证券报;2011年

9 王小霞;“圈地”、“倒地”负面影响大[N];中国房地产报;2003年

10 毕全忠;给学生充分提问的机会[N];人民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明;缄默知识面面观[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2 王珍;中国现阶段外汇储备管理研究[D];西安交通大学;2006年

3 邹玉玲;主体性体育及其课程观探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4 李丹;幼儿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郑素华;审美教育行为特征的人类学探析[D];复旦大学;2008年

6 禹卫华;中国大众媒介信息流程中的第三人效果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7 王春光;反思型教师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陈升;企业IT应用决策与绩效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9 王丽华;城市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10 冯茁;论教育场域中的对话[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琳;青少年在网络虚拟社会中的行为及思想政治教育新对策[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2 黄鑫;电视负面影响及解决对策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3 林国旗;我国利益集团对地方政府决策的负面影响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4 张霞;信息技术对学生发展的负面影响分析及其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5 马蓉;存款保险法律制度及其在中国构建的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6 苏秀珍;初中生物教师职业倦怠的负面影响及预防对策[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焦帆;自主命题省份取消高考英语听力测试对中学英语教学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金升霞;母语对中国大学生英语写作的负面影响[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9 黄丽云;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10 赵微;互联网对高中生道德形成的负面影响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6368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chujiaoyulunwen/16368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a88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