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基础教育论文 >

浅谈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研究第2页

发布时间:2016-12-06 08:57

  本文关键词:学校知识的性质与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第三,社会环境影响。
  社会环境复杂化对于高等教育的冲击也是非常大的,大学都设在在城市里,城市生活环境的多样化,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给学生带来了很多消极影响。“社会环境对大学生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影响无所不在,并且社会环境是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对大学生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影响也处在不断变化之中。”这种变化不仅体现的是学生道德观念与环境的关系,更体现出学生思想道德观念所具有的时代特征。如果我们不能把握学生思想观念和道德素质所体现出的时代特征,仅仅把它和环境影响结合起来分析,我们可能更多只能分析出比较浅显的原因或者是仅看到学生道德思想发生变化所带来的消极影响,而无法理解学生思想道德发生变化的积极影响。社会变迁和快速发展,使人们都变得越来越浮躁,大家很难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做自己分内的事情,都急功近利,想一夜成名,很多学生也抱有这种心态。
  作为学生,其主要工作依然是学习,可是社会环境的影响是不可消除的,有些学生在面对社会环境时,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无形中被社会环境所影响,失去了自我,甚至忘了自己还是个学生。社会环境之所以能够影响到大学生,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无论是高校,还是学生,都生活在社会中,所以受社会环境影响不可避免。第二,现在的通讯手段比较发达,信息传播速度快,,尤其是网络和电子计算机的普及,更是为我们带来了很多信息,同时也带来了很多不良的信息,影响到了大学生。第三,大学生处于容易接受新生事物的年龄阶段,他们理解新生事物和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比其他群体要强,尤其是在面对一些非主流的新生事物时,他们更容易接受,甚至是效仿,而不是排斥。因此,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大学生自身的特性使得社会环境更容易影响到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
  第四,就业压力增大。
  随着高校扩招和国家就业分配政策的调整,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大学生作为具有较高智力、较高文化、较高自尊的群体,通常有着不同于一般青年的抱负和追求,也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因而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和冲突。”这样的定位其实对于大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准确的,然而实际情形也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怎么样,不能贸然下结论,但是目前出现的一个怪现象或者说是不正常的现象就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给自己一个合适而准确的定位。不少大学生在面对就业压力时,不是选择努力提高自己,完善自己,而是选择逃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因为第一,学习好坏与就业并不一定成正比例关系,因为如果专业不对口,也是很难就业的,所以在很多学生看来,学与不学结果是一样的。第二,大学的管理与高中及之前严重脱节,使学生失去了自我,变得无拘无束,压抑了多年的学生一下子无人管束,所以就把学习抛到了脑后,这与过去是管束式学习和被动式学习有着很大关系。第三,现在上大学与就业的关系是越来越间接化,学校无力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所以学生对学校教育的重视程度在降低。总之,学生在上大学过程中越来越感觉不到上大学能够给自己带来多大优越感和成就感,而且学校解决不了学生真正面临的实质问题,比如就业问题,既然从实质上解决不了问题,那就不去解决,不如让自己在大学的四年生活里过得潇潇洒洒,也就是说,就业压力增大,并没有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反而使有些学生失去了信心,甚至自甘堕落。
  总之,简单讲,当前高等教育的伦理困境其实就是学校不像学校,老师不像老师,学生不像学生。面对高等教育伦理困境,我们要采取多种措施予以解决。首先,加强基础道德教育。道德教育要从孩子抓起,等到上大学时,学生的基本道德素质已经形成,再进行教育和改变难度要大很多,而且大学教育其重点应该放在如何培养人才,而不是道德素质教育。其次,调整高等教育方向。高等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人才,而不是培养考试机器,所以要从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入手,努力把每一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质发挥出来,使学生得到进步和成长。再次,努力净化社会风气。社会发展不仅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同时也使社会出现了很多不良的气息和现象,所以要净化社会风气,构建和谐社会,把社会对教育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最后,不断创造就业机会。社会要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当然学生也要转变自己的就业观念,使自己的就业观念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总之,高等教育伦理困境是一个大问题,从大的方面来讲,它是社会变迁的结果,受社会影响,具体来讲,它与学校、老师和学生有着紧密关系,所以要正确面对高等教育面临的伦理困境问题,根据困境现象,分析困境原因,提出解决对策。
  参考文献:
  孙振东.学校知识的性质与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J].教育学报,2006(2):11.
  黄正泉.路在何方:中国高等教育的困境[J].现代大学教育,2010(1):43.
  张卫东.论社会环境对大学生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影响[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4):80.
  石书敏.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2(2):5.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本文关键词:学校知识的性质与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060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chujiaoyulunwen/2060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e91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