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监测背景下早期儿童评价的国际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6 23:06
本文关键词:质量监测背景下早期儿童评价的国际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实施以“为教育政策制定提供信息”为目的的国家层面系统化的质量监测已成为世界范围内保障与促进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举措。学前教育质量监测虽是新生事物,但在一些国家与地区已得以实施并卓有成效。本研究从学前教育质量监测的产生背景入手,聚焦于世界范围内质量监测系统中的、或是集中体现了系统化思路的美国开端计划、内布拉斯加州、加利福尼亚州、密歇根州以及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中国香港的8份早期儿童评价方案,分别开展了历时比较(纵向推进)与共时比较(横向比较)。研究表明,世界范围内学前教育质量监测的产生以发达国家的学前教育质量运动、各国政府充分发挥对学前教育的监管职能、各国原有的学前教育质量评估与保障机制不完善、对学前教育质量评价的长期探索与研究推进为背景,其概况与趋势为:学前教育质量监测正在越来越多地得到实施;各国不断努力改进监测方法与流程;监测内容一般包括服务评价、教师评价、儿童评价三个方面;监测结果对公众公开。在这一背景下,各国的早期儿童评价除评价理念与评价范式的转变外,还集中体现了系统化的实施思路,如美国提出的评价系统理论模型,新西兰提出早期教育“质量链”等。各国的早期儿童评价方案之目的集中于促进儿童发展、推动政策制定;评价内容多元化,有英、美为代表的结果导向和欧、澳为代表的能力导向两大类;评价工具以观察评定量表与叙事性评价为主;评价主体多元参与、共同协商,评价数据全面公开。在我国学前教育质量监测框架建构之时,应当强化“以问责促提升”的评价目的;完善既科学合理又富有文化特色的评价内容;建设质、量结合的评价工具体系;推动早期儿童评价的系统化建设。
【关键词】:质量监测 儿童 评价 国际比较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619.1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4
- 第一章 导论14-36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14-19
- 一、紧迫性:当代教育目标主题直指质量提升14-15
- 二、重要性:建立教育质量监测体系是保质量、促提升的重要举措15-17
- 三、必要性:我国学前教育发展不均衡,质量有待提升17-18
- 四、可能性:《指南》出台为我国学前教育质量监测奠定了基础18-19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19-29
- 一、概念界定19-23
- 二、学前教育质量监测的相关研究23-26
- 三、早期儿童评价的相关研究26-29
- 第三节 研究目的及内容29-30
- 一、研究目的29
- 二、研究内容29-30
- 第四节 研究意义30-31
- 一、理论意义30
- 二、实践意义30-31
- 第五节 研究方法31-36
- 一、文献法31-33
- 二、历史研究法33
- 三、比较法33-36
- 第二章 学前教育质量监测与早期儿童评价的纵向推进36-52
- 第一节 学前教育质量监测的兴起背景36-39
- 一、在发达国家掀起的学前教育质量运动浪潮36-37
- 二、各国政府充分发挥对学前教育质量的监管职能37
- 三、各国原有学前教育质量评估与保障机制的不完善37-38
- 四、对学前教育评价的长期实践探索与研究推进38-39
- 第二节 学前教育质量监测的概况与趋势39-42
- 一、学前教育质量监测在世界各国正越来越多地得到实施39
- 二、各国正不断努力改进监测的方法和流程39-40
- 三、监测内容包括服务评价、教师评价、儿童评价,三者整合进行40-41
- 四、质量监测的结果(尤其是服务评价)对公众公开41-42
- 第三节 质量监测背景下早期儿童评价的发展42-52
- 一、美国早期儿童评价的发展43-47
- 二、英国早期儿童评价的发展47-49
- 三、新西兰早期儿童评价的发展49-52
- 第三章 质量监测背景下早期儿童评价的横向比较52-95
- 第一节 评价目的52-56
- 第二节 评价内容领域和指标56-81
- 一、学习品质(Approaches toward learning)58-65
- 二、个性、社会性与情感发展65-68
- 三、语言、读写与交流68-70
- 四、健康与运动70-72
- 五、艺术72-73
- 六、数学73-75
- 七、科学与技术75-77
- 八、历史、社会科学77-78
- 九、幸福感78-81
- 第三节 评价工具81-89
- 一、评定量表81-85
- 二、叙事性评价85-88
- 三、直接评价88-89
- 第四节 评价系统与组织架构89-95
- 一、评价主体89-92
- 二、评价实施92-93
- 三、数据使用93-95
-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95-106
- 第一节 研究结论95-99
- 一、评价目的聚焦促进儿童学习与发展、推动政策制定95-96
- 二、评价内容多元化,结果导向与能力导向并举96-97
- 三、评价工具以观察评定量表与叙事性评价为主97
- 四、评价主体多元参与、共同协商,评价数据全面公开97-99
- 第二节 研究建议99-106
- 一、强化“以问责促提升”的评价目的99-100
- 二、完善既科学合理又具有文化适应性的评价内容100-102
- 三、建设质与量结合的评价工具体系102-103
- 四、推动早期儿童评价的系统化建设103-106
- 参考文献106-119
- 附录119-127
- 后记12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陶西平;;异化的质量监测损害教育[J];辽宁教育;2013年16期
2 李建忠;;欧盟教育质量监测的指标和基准[J];比较教育研究;2009年10期
3 陶西平;;异化的质量监测损害教育[J];基础教育论坛;2012年20期
4 符泰民;;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质量监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年05期
5 衣慧子;万秀兰;;南非与东非教育质量监测联盟运行机制研究[J];基础教育;2012年05期
6 丁玉祥;;完善区域学业质量监测体系的初步探索[J];学校管理;2013年04期
7 刘学智;;建立区域性学业质量监测制度[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1年03期
8 任春荣;;县级教育质量监测的研究初探[J];中国考试(研究版);2009年02期
9 邹云龙;孔洁s
本文编号:2694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chujiaoyulunwen/269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