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基础教育论文 >

论当代基础教育的特色化建设

发布时间:2016-07-07 20:06

  本文关键词:论当代基础教育的特色化建设,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论当代基础教育的特色化建设 (2014年第10期)

  傅维利

  [摘 要] 推进学校特色化建设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为学生的优势潜能和兴趣爱好的发展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建立独特的管理模式和校园文化,是今后特色学校建设的两种基本类型。在保证学生适度全面协调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学生优势潜能及个性化兴趣、爱好的充分发展是学校特色化建设的宗旨。对此,顺应时代发展和教育改革的要求,政府应把工作重心适时转移到学校的特色化建设上;坚定地推进高考改革,打破制约学校特色化建设的瓶颈;遵循特色化建设的规律,持之以恒地推进学校特色化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 基础教育;特色化发展;教育改革

  [作者简介] 傅维利,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暨田家炳教育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辽宁大连 116029

  

  一、推进学校特色化建设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

  

   (一)特色化建设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唯一可行的实践路线

  

  从社会认识发展来看,近年来人们对人的遗传差异性有了更为科学和清醒的认识。第一,在理论研究领域,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这个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每个人都有不同于他人的优势发展领域。从这一理论中,我们容易导出这样两个推论:一是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发展领域中的发展极限是不同的,试图通过教育和训练达到同一水平,要么不可能,要么浪费掉另一些人的优势发展潜能;二是不同的人达到某一领域特定发展水平所依赖的学习时间和训练条件不同。上述两个方面是形成教育效益差异的基础性原因。也就是说,对不同的学生用相同的教育时间和资源是不可能达成相同的教育效益或教育结果的。正是基于此,即使在义务教育的范畴内,仅仅现实地存在教育机会、教育资源供给方面的均等一致,不可能也不应该追求教育过程、教育方法和教育结果绝对的均等一致。承认学生间的差异,尊重并鼓励这些差异的发展,是未来教育改革的必然发展方向。

  第二,从实践领域看,人们在飞行员、运动员和艺术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中已经积累了较为成熟的经验,即具有某些优秀先天条件的儿童青少年经过合适的训练,更容易成长为高水平的专业人才。

  以上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一步印证了优质的教育应是一个适应并着意发展学生优势潜能和兴趣、爱好的教育,而不是统一地提供考试优胜资源条件的教育。笔者在多次访谈中也感受到,家长和学生早已厌倦了无休止和不断升级的考试竞争,多数学生更乐意到适合自己优势潜能和兴趣、爱好发展的学校学习。他们期盼着通过改革,国家逐步实现这种新的教育制度安排和教育资源供给。很显然,这既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愿景基础,也是基础教育走向特色化发展方向的基本依据。

  (二)特色化建设为解决基础教育中诸多难题开辟了新思路

  在民众追逐升学浪潮的挤压下,学校开始积累了越来越多的长期无法解决的问题。这些老大难问题有: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分数至上、体育和道德教育薄弱、学校综合教育效益低的问题;学生特长发展和兴趣、爱好难以满足的问题以及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差的问题。实践证明,通过均衡发展只能解决教育中资源合理供给和机会均等问题,而无法解决上述盘亘日久的老大难问题。无论是社会还是学校都强烈期望通过开辟新的发展思路,从根本上摆脱这些教育难题的无休止纠缠。

  这些老大难问题虽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最终都指向同一个拉动力,这就是要求学生置其他于不顾,在多个考试学科的学习中都达到很高的水平,以便推动他们在考试中获得综合优胜。很显然,要想从根本上消解这个拉动力,必须对教育理念、教育过程的构成形态和考试制度进行重大调整。特色学校建设的价值在于,通过构建有利于学生潜在优势和兴趣、爱好发展的新的教育构成形态,实践“基础性全面发展+较高水平特长发展”的新的教育目的观,并牵动高考科目设计和录取制度安排发生重大变革,从而为破解教育难题的坚冰打开一条新的通道。

  (三)特色学校建设和学生特长发展的势头方兴未艾

  近些年,我国关于基础教育的特色化发展的研究和尝试呈快速增长的态势。从中央到各地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教育科研规划部门,普遍采取了专门立项的方式支持学校开展特色化建设的研究。“一校一品”已经成为许多地方对学校发展和改革的基本要求。

  从新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实际历程看,工作重心的转移是由当时社会历史条件和教育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共同决定的。当基础教育在法制保障、有效投入、管理体制、课程改革、均衡发展等方面的任务初步完成后,人们自然开始关注教育难题的根本性解决、儿童青少年学校生活质量的提升以及学生优势潜能及个性化兴趣、爱好的充分发展。由此看来,当前特色学校建设需求的爆发式增长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基础教育发展到今天,现实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此,国家发展基础教育的理念、思路和目标都要做重大调整,一方面要继续深化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推进基础教育高水平有特色发展的实践路径。

  (四)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为基础教育实现特色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笔者认为,人绝对的自由发展是不存在的,但给予人们更多的自由发展的空间却是社会和教育进步的发展方向。教育目的变更和发展的历史或许就是一部在强调教育的社会价值和强调教育的个人价值间博弈和选择的历史。考察世界教育的发展走向和当代先进教育的基本特征,可以发现,在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历史发展链条中,社会制约和人的自主、自由发展间的博弈虽有反复,但最终总是朝向有利于人自主、自由发展的方向前进。事实也证明,较之传统学校,现代学校提供了更为多样化的选修课程、选做活动和更具个性化的教育指导方案。这说明,即使在基础教育的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配置和教育过程的设计也应给予学生越来越多的自主、自由选择的空间。

  我们必须看到,无论从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角度,还是从人类社会和教育进步的角度,都应特别关注人的个性化、自主、自由发展在当代教育目的中的价值和意义。从实践上看,我国一直处于优质高中和大学资源十分短缺的局面。在这种情形下,在中、高考中取得优胜,自然会成为学生、家长、学校甚至地方政府竞相追逐的核心目标。这使得全面发展的目的观逐步蜕变为学生在考试科目上的“高水平”、“均衡”、“全面”的发展,而学生的潜在优势、个性化的兴趣爱好以及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都在这种认识和实践中消失殆尽。我国今后的教育改革要想走出深水区,在攻克教育顽疾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应当进一步明确实施“在保证学生适度全面协调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学生优势潜能和个性化兴趣、爱好的长足发展”的教育理念,这不仅是中国教育未来人才培养的诉求,也是特色学校建设的根本目标、检验标准和方向保障。

  二、现时代特色学校的基本类型、检验标准和改进方向

  (一)特色学校建设的基本类型

  由于特色学校建设在发展目的和发展方向上存在差异,当下不同学校所建设的特色类型也有所不同,大概有如下几种。一是优势教育资源利用型,如着眼于利用外部自然或社会资源条件的红色传统教育特色学校、海洋特色学校、绿色生态特色学校、军事特色学校等;着眼于利用内部设施条件和教师特长的双语特色学校、手风琴特色学校、剪纸特色学校、书法特色学校等。二是学生特长发展型,如音乐特色学校、美术特色学校、体育特色学校等。三是独特教育、教学或管理模式型,如双元互动式教学模式、导师制教学模式、合作教育模式、全方位逐点透析式管理模式等。四是独特校风传承与创建型,如民主的校风、严谨的校风、尊重的校风等。校风型特色学校与独特教育、教学或管理模式型特色学校的区别在于,前者强调的是将某一特定的理念贯穿于所有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环节中,而后者一般定位于一个学科或一个方面的管理上。

  (二)特色学校建设的检验标准

  要想判定特色学校建设是否成功,首先要看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否发生重要变革,即要看学校是否将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重心,从“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到“在学生适度全面协调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其优势潜能和个性化兴趣、爱好得到长足的发展”。因为只有在这个意义上,优质学校不再是简单的比较意义上的考试优胜的学校,而是能在一个或几个方面为学生优势潜能和兴趣、爱好得到自主、自由的发展提供充足教育资源和优质培育模式的学校。这为优质学校的扩充和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据此,笔者将特色学校的建设目标和检验标准,概括为如下三个基本方面。一是在一定的范围内,特色学校应当能在一个或几个方面向学生提供可以超越其他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条件,因此,在这些方面其教育质量应当是优异的。二是在学校特色建设方面具有自己独特的教育和管理方式。三是经过较长时间的实践检验,证明符合教育与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基本规律。这是因为特色并不代表正确,只有经过较长时间实践的检验,学校的特色建设才能真正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三)特色学校建设的改进方向

  从总体上看,任何特色学校都应特别重视研究和遵循教育与社会交互影响的规律、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学生学习和训练的规律、师生间关系变化与发展的一般规律。在类型上应逐步聚焦到两种基本类型,从而在实现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方面均衡的前提下,在教育过程、教育方式和教育结果方面实现差异化和特色化发展。

  

  二是以建立独特的管理模式和校园文化的方式,使学生在一个或多个方面获得超越其他学校学生的长足发展。如学校形成的民主的管理方式对学生道德和现代管理意识的发展起到得了良好的作用。学校的“绿色”特色对学生形成和谐健康的生态意识具有积极的作用。这个方向的特色建设更多关注学生价值观、道德取向、生活态度和良好个性品质的养成。

  三、推进学校特色化建设的现实对策

  (一)顺应时代发展和教育改革的要求,把工作重心适时转移到学校的特色化建设上

  在我国现有的管理体制下,没有政府的领导、协调和支持,学校难以获得强有力的发展动力和良好的资源条件。尤其是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只有政府出面统筹协调,在一定的区域内才能为绝大多数儿童青少年潜在优势和兴趣、爱好的发展提供较为理想的资源条件和机会。因此,作为公共产品主要提供者和管理者的各级政府,有责任挑起促进基础教育特色化建设的重任。政府要想做好这项工作,首先做好制度性、政策性的研究和储备工作。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力争在基础教育特色化发展的不同阶段,有预见性和针对性地推出相应的政策。特别要在形成学分互换机制、师资调配、考试改革等方面做好政策性准备和制度性安排工作。其次做好规划和先行试点工作。由于一个学校只有一个或几个特色,这就大大限制一个学校内所有学生潜在优势和不同兴趣、爱好的满足水平。因此,,“一校一品”或“一校几品”的特色发展策略本身,就特别需要政府在所辖的区域内发挥好统筹规划和通盘协调的职能。政府有责任在区域内建立起特色学校发展协作体以及相应的保障制度和协同性教育资源支持条件。一方面,要在区域内合理全面地布局不同的特色学校,努力为整个区域内更多的学生提供充分实现特长发展的资源条件;另一方面,出台合理的协调机制,以保证多数学生能通过参加不同学校的特色教育活动或选修不同学校的特色课程等方式,有效地实现潜在优势和兴趣、爱好的高水平发展。另外,要形成与特色化建设相适应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必然要与由来已久的“应试教育”的制度体系和观念发生巨大的冲突,因此,政府要有计划地安排好先行试点工作,以便总结经验,探寻和推广更符合实际的建设路线。

  (二)坚定地推进高考改革,打破制约学校特色化建设的瓶颈

  自隋唐开办科举以来,在考试中获得优胜已经深深地植入中国人的教育价值体系之中,因此,要有效地推进基础教育的特色化建设,就要动员包括政府、学校和家庭等各个方面的力量,转变观念,着手从将考试科目分为学科基础和学科专项两大类入手,推进高考改革。

  

  不同高校的不同专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和经验,向考生事先提出不同学科成绩的组合要求,供不同的考生根据自身的情况加以选择。这种制度设计的最大优点是,不仅考虑到高校选择的自主权,同时为有不同兴趣和特长的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使考生不至于因某一科目(如数学)成绩不好,而彻底丧失了进入理想高等学校学习的机会。很显然,这样做,能为中小学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和实现特色化建设提供明确的制度性保障。

  (三)遵循特色化建设的规律,持之以恒地推进学校特色化的长远发展

  作为办学策略的特色化建设,往往把特色看成是提高学校社会知名度和业绩亮点的手段,而作为指导思想的特色化建设则把特色看作真正促进学校未来发展的总体战略性选择。学校要坚定地跳出特色化建设仅仅是提升知名度和业绩的一种办学策略的思想藩篱,而把其看成是今后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趋势。只有确立了新的指导思想,学校的特色化建设才能从短期安排走向长远建设;从关注学校的业绩亮点转向关注学生实实在在的发展;从看重少数尖子转向看重每一个学生天赋优势和兴趣、爱好的长足发展。

  实践证明,一个学校形成正确而稳定的特色,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建设。一般而言,要经过对特色化建设的价值认同阶段,学校特色的确定及集体认同阶段,对应的制度建设阶段,相应的教师队伍建设及环境和物质条件的配套阶段,以及特色教育活动持续稳定开展阶段等。需要指出的是,制度建设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向上可以具体体现特色化建设的相应理念,向下可以具体指导队伍和物质环境的建设以及特色教育活动的实施,这是特色化建设中将理念和理论转换为实践的关键环节。因此,制度一定要与相应的特色理念相配套,以充分体现并强有力地支撑特色化建设中各个环节富有活力地顺利展开。

  ————————

  参考文献:

  

   

  On the Characteristic Construction of Modern Basic Education

  Fu Weili

  

  

  

   

   


  本文关键词:论当代基础教育的特色化建设,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667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chujiaoyulunwen/667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54b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