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发展中的另一种均衡形态分析
本文关键词:基础教育发展中的另一种均衡,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基础教育发展中的另一种均衡形态分析
作者:杨启亮 更新时间:2013-3-3 23:09:00
一、基础教育是否忽视了另一种均衡
有几则未经教育学论证的教育案例,或许能帮助我们朴素地思考些教育的问题。
案例一:一位名校教师记叙过这样的事实:有个学生在考取一所名牌大学以后,提议成立“某中学名牌大学校友联谊会”,这位教师听了这样的提议,“大热天里一下子感到冰寒彻骨”!他疑问教育究竟出了什么问题,他疑问社会在走向进步的时候,为什么会有这样落后腐朽的思想粘附在青年身上,流淌在他们的血液中?①我们该如何评价这个学生的负责公民的价值观、态度与情感?如何看待学校德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意义?
案例二:某教育部门举行小学生素质教育成果展示评奖活动,遇到一个让人尴尬的参赛项目:在琳琅满目的乐器演奏、唱歌、舞蹈、绘画、书法展示之外,有位小女孩带来了面板、擀面杖之类,这位早当家的孩子要给评委们展示擀面的手艺。我们该如何评价这种不登大雅之堂的素质?还有如今学校里的劳动教育课程?如何看待素质教育中的美育?如何看待劳动教育可能养成的素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功能?
案例三:某高校所在城市的教育主管部门规定,体育要在中考总成绩中占30分(最近已改为45分),引发热议,许多优秀生的家长认为不合适。在教育学博士生的讨论课上,一位博士生与教授就此事有段对话:先生认为体育占30分合适吗?当然不合适。没想到先生竟然也这样认为,那您认为该占多少分?该占300分(笑)。这也太夸张了,您有理论依据吗(笑)?马克思说人的全面发展是智力和体力充分自由的发展,这还不够吗?我们该如何评价这段诙谐严肃的对话?如何看待学校体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这几则案例反映出了什么教育问题?成立名牌大学校友联谊会,这样的事情并非到处都在发生,但类似的想法很普遍,而且很少有人质疑。所以它是否能让教师感受寒心,教师是否能就此发现学生的落后腐朽的思想,可能是个教育观念或者看法的问题。会擀面的小女孩其实很普通,贫困地区欠发达地区的孩子、薄弱学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的孩子,许多平民百姓家庭里的孩子几乎都能办得到。但是,如果把这件事情与某城市小学把“培养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作为研究课题相比较(这是培智学校康复训练的指标),是否也会让人感到寒心?这可能也是个教育观念或者看法的问题。至于在基础教育的合格标准中,体育占多大比重才合适,还有待研究,但是中小学生体育活动中频频发生恶性事件,大学生健康体质测试合格率每况愈下,这是否让人忧心?我们的中学生用于几门考试课程学习的时间,占他们全面发展时间的80%,其他各育总共只有20%的时间,这与某些发达国家的中学生这两种时间分别是30%和70%相比较,同样是个教育观念或者看法的问题。
在基础教育的发展实践中,我们是否忽视了这些问题?忽视了这里严重缺失的另一种均衡?据说,某教育部门曾试图搞一次关照这种均衡的竞赛,他们依照全面发展教育的课程标准设计出全面的竞赛内容,要求其管辖范围内的基础教育学校,每校选派几名同学参加竞赛,结果半数以上的学校竟然选派不出能够参赛的学生。
我们近千万的学生可以同时参与普通高等学校入学考试,更多的学生可以在各地市参与中等学校入学考试,更多更多的学生可以免去谁都能参与的小升初考试,这是为什么?我们是否可以给出一种让人沮丧的回答:这些考试不是依照全面发展教育的全面课程标准设计的,也不足以考察学生发展的另一种均衡。我们忽视了这种均衡,无论是课程不均衡还是教育和教学实践不均衡,或者是教育和教学评价实践不均衡,,都是一种严峻的拷问:基础教育如何才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既面向全体学生也促进他们每个人的全面发展?
基础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要面向全体学生,也要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两样事情是不能分割的。我们说的“教育以人为本”,这里的“人”应该是指“每一个人”,这里的“每一个人”还应该是指“完整性的人”。所以教育必须重视两种均衡:一种是每一个人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发展,与其他人相比较是否获得了公平均等的机会,这就是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均衡。另一种是每一个人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发展,他自身的智力与体力,或者他所获得的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劳动教育,是否实现了他作为一个完整性的人的发展,这就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均衡。
从理论和相关政策文本上看,我们不缺少对这两种均衡的关注。但从当前的教育和教学实践来看,我们是把“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分割成了“教育优质”和“教育均衡”两样事情了,我们没能认真对待“教育优质”这个词的深入解释,而是直接就针对教育失衡的现实,试图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推进均衡发展无疑是积极的,但这里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宗旨就是要让“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对“教育优质”不作深入解释,教育均衡发展就可能不深入。二是教育失衡现实是个很复杂的问题,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优质拉动薄弱之类提法,把这个问题弄得就像物质扶贫一样简单化了,谁来帮扶那些豪华的“薄弱学校”,脆弱的“优质教育”学校?
我们已经关注的基础教育(或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问题,如东部发达地区和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基础教育(或义务教育)物质性教育资源的保障问题、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留守儿童受教育权利保障问题等,无疑都是至关重大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关注的重心,是受教育的权利公平和机会均等,这主要是第一种均衡。而优质教育的“优质”,仿佛不需要解释了,人们也就想当然地认定那些汇集了优质生源和师资的学校教育就是优质教育,认定那些考进这些学校的、进而考进名牌大学的学生就是优质学生。如此解释优质,显然忽视了它所意味着的另一种均衡。
我们使用着的“优质教育”这个词,差不多是约定俗成的,所以不需要解释。但这种不需要解释,就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解释,而集体无意识的解释,通常是缘于某种文化内在精神的,体现其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道德判断的解释。在许多情况下,这样的解释会因为源远流长的文化
[1] [2] [3] [4] 下一页
上一篇:从教育随笔到教育论文的过度 下一篇:国际视野下媒介教育促进公民教育研究
相关文章
本文关键词:基础教育发展中的另一种均衡,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897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chujiaoyulunwen/89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