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城镇化区域差异及城镇体系空间演化比较
本文关键词: 城镇化 城镇体系 空间格局 空间演化 中国 印度 出处:《地理学报》2017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中国和印度作为两个正在崛起的大国,发展历程较为相似,但发展路径和模式差异较大。两个国家政治制度、经济体系、发展环境等的显著差异已经吸引了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将从地理学视角出发,重点关注两国城镇化及城镇体系的区域差异和空间演化过程。以人口普查和联合国城市人口数据为基础,采用空间分析、参数估计、非参数估计等多种方法,对中印两国城镇化和城镇体系的空间特征进行系统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镇化的区域差异由南北差异转变为沿海—内部差异,而印度南北差异的格局则基本稳定;(2)从省(邦)级空间尺度来看,中国和印度的人口密度和城镇化率都呈现正相关关系,当城镇化率超过50%后,两者的相关性更为显著,但是近年来中国人口密度与城镇化率的相关性不断增强,而印度则呈现降低的趋势;(3)现阶段中印两国以大中城市为主的城镇体系符合位序—规模分布的特征,但是经济改革对于两个国家城镇体系空间演化的影响差异明显,改革使得中国城镇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由地理历史因素向经济系统空间结构转变,而印度城镇发展的驱动力始终是地理历史因素,经济改革甚至降低了经济系统空间结构对城镇发展的影响。
[Abstract]:China and India as two rising power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is more similar, but the development path and mode are quite different, the two countries political system, economic system.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have attracted extensive attention of scholars. This paper will proce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ography. Based on the population census and the United Nations urban population data, spatial analysis, parameter estimation and non-parametric estimation are adopted. This paper makes a systematic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ization and urban system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wo countries have been in the 20th century since 90s.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has changed from the North-South difference to the coastal internal difference, while the pattern of the South-North difference in India is basically stable. The population density and urbanization rate of China and India are both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each other. When the urbanization rate exceeds 50%,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m is more significant. However,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population density and urbanization rate in China has been increasing in recent years, while in India, the trend is decreasing. At the present stage, the urban system of China and India, which is dominated by large and medium-sized cities, accord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cation-scale distribution, but the influence of economic reform on the spatial evolution of urban system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is obvious. The reform has changed the main driving force of Chinese urban development from geographical historical factor to economic system spatial structure, while the driving force of Indian urban development has always been geographical historical factor. Economic reform has even reduced the impact of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economic system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ities and towns.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30632,41671166,41571159,41430636)~~
【分类号】:F299.21;F299.351
【正文快照】: 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5)1前言20世纪末期以来,中国和印度快速崛起,正逐步实现从落后的农业国家向先进的工业化国家转变,同时由于两个国家经济体量巨大,对世界经济的整体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印两国不仅同为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亚洲国家,而且近现代以来经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文富德;;中印人口城镇化进展差异及其原因比较[J];南亚研究季刊;2016年02期
2 李文静;刘红;;中印城市规模、城市化时空变迁及其动力机制的对比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5期
3 姚国跃;刘胜华;;中国与印度土地制度及其效能比较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15年02期
4 杨天宇;刘贺贺;;产业结构变迁与中印两国的劳动生产率增长差异[J];世界经济;2012年05期
5 施炳展;;中印出口增长方式比较——基于广度、价格与数量的分解[J];当代财经;2011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邓晓霞;中印农村金融体系比较[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佳m:;杨宇;樊杰;金凤君;张文忠;刘盛和;傅伯杰;;中印城镇化区域差异及城镇体系空间演化比较[J];地理学报;2017年06期
2 王正宝;;产业转型与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趋势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7年01期
3 王丽;张岩;;对外直接投资与母国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研究——基于1990~2014年OECD国家的样本数据考察[J];世界经济研究;2016年11期
4 梁俊;龙少波;;经济结构变迁研究新进展[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6年04期
5 李文静;;中印人力资本竞争力的比较分析[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3期
6 姬超;;历史情境中的特区经济增长与产业转型[J];中国经济特区研究;2015年00期
7 韦琦;武亮;;工业化进程影响物流业发展的路径与作用机理——基于多国数据的实证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5期
8 杨逢珉;李文霞;;中国对日本农产品出口的三元边际分析[J];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2015年05期
9 杨天宇;姜秀芳;;产业结构变迁、劳动力市场扭曲和中国劳动生产率增长放缓[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5年04期
10 万晓宁;;中印出口贸易驱动因素的比较研究[J];南亚研究季刊;2015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闯;中国二元经济转型的金融支持研究[D];辽宁大学;2016年
2 逯家英;城镇化进程中农业保险发展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江丽;;产业结构对城市化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印两国数据的比较分析[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2 任冲;宋立军;;印度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析[J];东南亚纵横;2013年08期
3 程姝;韩学平;;印度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3年04期
4 李强;陈宇琳;刘精明;;中国城镇化“推进模式”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07期
5 袁志刚;解栋栋;;中国劳动力错配对TFP的影响分析[J];经济研究;2011年07期
6 贾伟强;黄有方;;农地规模经营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山西农业科学;2011年06期
7 陈吉祥;;论城市化进程中的印度非正规就业[J];南亚研究季刊;2010年04期
8 王新有;;印度的土地制度与贫民窟现象[J];经营管理者;2009年24期
9 祝树金;陈艳;谢锐;;“龙象之争”与“龙象共舞”——基于出口技术结构的中印贸易关系分析[J];统计研究;2009年04期
10 陈体标;;技术增长率的部门差异和经济增长率的“驼峰形”变化[J];经济研究;2008年1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辉富;印度金融改革的理论与实证[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2 李明贤;重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3年
3 宋涛;印度经济和发展战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上海打造“1966”四级城镇体系[J];领导决策信息;2006年07期
2 王海乾;高文杰;;基于市场经济的非整合城镇体系研究[J];经济地理;2006年S1期
3 周强;;临沂市构建和谐城镇体系的思考[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4 李靖;;国内外城镇体系研究综述与展望——兼论贵州城镇体系研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年12期
5 张圣;李宏伟;;关于城镇体系研究的综述[J];科技创新导报;2010年18期
6 ;西安布局“一城多心”四级城镇体系[J];城市规划通讯;2011年16期
7 曹晓红;论城镇体系的复杂转换[J];城市问题;1989年04期
8 单文豪;上海市小城镇体系建设合理化问题研究[J];上海统计;1997年04期
9 高文杰;;经济区划与整合城镇体系[J];新经济;2013年29期
10 尤琳,李卫江;上海市城镇体系空间布局探讨[J];城市问题;200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录仓;;青海城镇体系发展的历史轨迹与动力[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2 王海乾;高文杰;;基于市场经济的非整合城镇体系研究[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3 陈立立;;湖南省城镇体系空间结构重组研究[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陈立立;;湖南省城镇体系空间结构重组研究[A];2010年湖南省优秀城乡规划论文集[C];2010年
5 陈志强;;甘肃省河西走廊城镇体系发展条件及发展方向研究[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林涛;;跨行政区城镇体系发展与规划研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安树伟;母爱英;;近年来我国城镇体系的演变特点与结构优化[A];《中国区域经济》2012年第4期(总第19期)[C];2012年
8 李宏静;王建力;;重庆市城镇体系研究——运用分形理论和灰色预测模型[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姚圣;;沿海省份欠发达城镇体系化路径——以南平市为例[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蒋秋丽;王发曾;;城镇体系网络化:我国西部地区城镇化的新途径[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刘伟林;用新型城镇体系推动城镇化发展[N];农民日报;2013年
2 大连普湾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 普兰店市委书记 姜周;一核多点 构筑新型城镇体系[N];人民日报;2013年
3 常洧鸿 杨扬;构建新型城镇体系[N];延安日报;2014年
4 记者 王强;促进产业人口聚集 加快城镇体系建设 全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N];延安日报;2014年
5 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建设特色多元沿江城镇体系[N];广西日报;2014年
6 马山县委党校 潘小龙;建设特色多元沿江城镇体系[N];广西日报;2014年
7 金雁索;推动武汉城镇化与城镇体系发展[N];长江日报;2005年
8 木土;创新观念调整结构 建设新的城镇体系[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9 本报评论员;建设统筹城乡的城镇体系[N];自贡日报;2007年
10 本报评论员;优化空间构建“112”城镇体系[N];黔西南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张起翔;新农村建设背景下黑龙江省城镇体系建设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2 夏显力;陕西关中城镇体系协调发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3 蒲松林;城镇体系构建与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4 吴露露;吉林省城镇体系空间解析与时空演变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5 周宁;新型城镇化视角的聚落体系空间结构优化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笑男;统筹城乡背景下成都市城镇体系建设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2 杨虎军;大同城镇体系形成与发展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3 刘洋;以汲县为中心的城镇体系变迁研究(1368-1952年)[D];郑州大学;2015年
4 孔静;四川省安岳县城镇体系结构特征与城镇化发展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5 孙兴华;五大功能区视角下重庆市城镇体系结构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5年
6 范毓;江苏省沛县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优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7 陈青雷;基于GIS的城镇体系结构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5年
8 许丽飞;广西西江经济带城镇体系优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年
9 王洪娇;秦汉时期鄂尔多斯高原城镇体系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10 张海文;快速新增建制市背景下的新疆城镇体系结构分析[D];石河子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4788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1478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