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规就业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来自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经验分析
本文选题:非正规就业 切入点:主观幸福感 出处:《经济与管理研究》2017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以居民主观幸福感为民生指标,本文运用CGSS(2013)数据定量检验了非正规就业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非正规就业是影响居民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从事非正规就业的居民,主观幸福感显著降低;非正规就业市场上严重的性别歧视现象更是显著降低了女性主观幸福感;无论是东部还是中、西部地区,通货膨胀率上升,对居民主观幸福感造成的损失也会显著增加。此外,受教育年限对女性和中、西部地区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显著为正。因此,政府应该尽力消除城乡、行业和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努力促进劳动力市场正规化,促使从事非正规就业的劳动者走向正规岗位。
[Abstract]: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for the people's livelihood indicators, this paper uses CGSS (2013) quantitative data to examine the impact of informal employment on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citizens. The study found: informal employment is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citizens, residents engaged in informal employment, subjective well-being significantly reduced; informal gender discrimination the job market is more serious significantly reduces women's subjective well-being; either east or west in the area, the rise in inflation, the losses caused by the sense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residents will increase significantly. In addition, the education of women and in the influence of western region residents subjective well-being is significantly positive. So and the government should try to eliminate the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dustry and sex all institutional barriers to equal employment and employment discrimination, efforts to promote the labor market normalization, prompting in informal employment Workers go to regular posts.
【作者单位】: 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与政策研究”(14BSH107)
【分类号】:C912.6;F24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芳;赵文祥;;发展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J];劳动世界;2000年05期
2 许荣东;;应运而生的 广东非正规就业[J];创业者;2001年10期
3 孙剑平,江竹兵;非正规就业在市场化进程中的拓展[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4 周守军,王德清 ,邓春雪;大学生非正规就业探析[J];教育研究;2002年04期
5 武汉市经济研究所课题组;武汉市下岗、失业妇女非正规就业的政策研究(待续)[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6 沈洪刚;;非正规就业浅析[J];劳动保障世界;2003年05期
7 ;非正规就业成为中国女性主要就业方式[J];职业;2004年03期
8 贾玉洁;浅析我国非正规就业的发展与对策[J];人口与经济;2004年03期
9 曾毅红;;让非正规就业也很体面[J];中国财政;2004年08期
10 蒋萍;也谈非正规就业[J];统计研究;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丁金宏;冷熙亮;宋秀坤;韩伯仁;徐月虎;;中国对非正规就业概念的移植与发展[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2 陈诗达;;非正规就业劳动关系现状[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3 ;紧密联系实际,,努力做好咨询课题——“非正规就业的国内外比较及上海对策研究”课题简介[A];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第六届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理事会会议材料[C];2008年
4 薛德升;方逸涵;;改革开放30余年来中国非正规就业与城市化相互关系及区域差异[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丁小翠;;试析女性非正规就业者的困境[A];云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与理论探索[C];2010年
6 陈诗达;;非正规就业中的劳动关系[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7 陈诗达;;非正规就业中劳动关系协调发展对策思考[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8 冯小茹;;非正规就业:弱势群体就业的有效途径[A];青年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报告——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4)[C];2004年
9 谢妍翰;;大城市“城中村”女性非正规就业[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非正规就业的发展要趋利避害[N];中国妇女报;2002年
2 主持:本报记者 郑勇 嘉宾:中国工运学院副教授 乔健;为非正规就业创造良好氛围[N];工人日报;2002年
3 张华初;关于非正规就业发展现状的思考[N];工人日报;2003年
4 葛伟 钱聪慧;应高度重视非正规就业[N];工人日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黄晓芳;非正规就业 胃口有多大[N];经济日报;2001年
6 本报评论员;非正规就业大有作为[N];辽宁日报;2002年
7 周向东(作者单位:省就业服务局);重视非正规就业的作用[N];辽宁日报;2002年
8 晓白;重视“非正规就业”[N];人民日报;2001年
9 陈科;从法律视角看非正规就业[N];四川日报;2004年
10 廊坊市就业服务局 刘凤川;解决和降低就业压力的好方式推进廊坊市非正规就业的思考[N];中国信息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燕晓飞;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的教育培训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2 唐斌尧;中国转型期非正规就业女性群体的福利权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3 白冰冰;上海市非正规就业的发展及其城市空间形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姚宇;中国城镇非正规就业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5 袁霓;中国女性非正规就业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
6 黄苏萍;东北区域经济增长中的非正规就业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7 乔观民;大城市非正规就业行为空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胡凤霞;城镇劳动力非正规就业选择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晓静;非正规就业“正规化”管理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2 于淼;我国城镇非正规就业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年
3 邹欣宏;我国城镇非正规就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4 吴军;失地农民非正规就业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5 夏成方;中小城市城乡结合部失地农民非正规就业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8年
6 绪东宇;关于构建我国高校毕业生非正规就业人群社会保障体系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7 段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女性非正规就业问题研究[D];贵州大学;2009年
8 江娜;城镇非正规就业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9 陈绮;中国非正规就业与城市化的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10 贺歆;城镇非正规就业研究[D];新疆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6143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fazhanlunwen/1614323.html